【原文发表于2022年6月10日】

前面的课程,我们通过举例给大家讲了“汤液经法图”的理解和运用,肝木虚实病证、心火虚实病证、脾土虚实病证、肺金虚实病证和肾水虚实病证,都讲到了。那么,这节课呢,我们换个角度,给大家讲一讲“汤液经法图”里面的数字信息,当然也包括《辅行诀》里面的数字信息。


汤液经法图

(一)

“汤液经法图”是收录于《辅行诀》这本书里的,《辅行诀》是学习“汤液经法图”的第一手资料。我们在前面讲过,如果想要确定一个方剂的作用特点,是补某个脏腑还是泻某个脏腑,有一个办法就是,通过比较这个方剂的适应症与《辅行诀》中记载的大小补泻汤的适应症来确定。

前面的讲课里,我们多次应用这个方法,来确定例如桂枝汤、芍药甘草汤、理中丸、麻杏石甘汤、生脉散、六味地黄丸等等各个方剂的补泻定位。我们在讲到桂枝汤和芍药甘草汤的时候,就会提小补肝汤和小泻肝汤;在讲到麻杏石甘汤和生脉散的时候,就会提小补肺汤和小泻肺汤。这节课呢,让我们把这20首方子统一列出来,看看其中的规律,尤其是数字规律。

为什么是20首呢?因为各个脏腑都有小补汤、大补汤、小泻汤和大泻汤4类,肝心脾肺肾共5个脏腑,这就是20首方剂。

首先,让我们以小补肝汤、大补肝汤、小泻肝汤和大泻肝汤为例,来分析一下其中的数字信息。这4个方剂的组方如下:

  • 小泻肝汤:芍药三两,枳实三两,生姜三两

  • 大泻肝汤:芍药三两,枳实三两,生姜三两,黄芩一两,甘草一两,大黄一两

  • 小补肝汤:桂枝三两,干姜三两,五味子三两,大枣十二枚

  • 大补肝汤:桂枝三两、干姜三两、五味子三两、大枣十二枚、竹叶一两、代赭石一两、旋覆花一两

在这些方剂里面有什么数字规律呢?我们来分析一下。

大泻肝汤的组方,包含了小泻肝汤的组方。小泻肝汤的组方用药,就是酸泻肝和辛补肝,都定位在肝木。但是,大泻肝汤的组方用药,除了定位在肝,还有定位在肾水的黄芩、甘草和大黄,黄芩苦补肾,甘草甘泻肾,大黄咸润肾。

为什么在大泻肝汤在治肝的同时,还需要治肾呢?关于这个原因,很多学者都是从《难经》里面的“母能令子虚,子能令母实”来解释的,肝实就得虚之,要想使肝虚,就需要治肝木之母,即肾水。但是呢,《难经》里同样也有“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说法,似乎肝木之实应当同时泻肝木之子,也即心火。所以,这两种协同治疗途径似乎都存在,可以视病情需要选择

同时,小补肝汤和大补肝汤的组方规律也是类似的,大补肝汤包含小补肝汤,大补肝汤除了治肝,还能治肝木之子心火,所谓“子能令母实”。

只不过,与大泻肝汤在治肾时均衡地选用了苦味药、甘味药和咸味药不同,大补肝汤在选用治心的中药时,选了2个苦味药(竹叶、代赭石)和1个咸味药(旋覆花)。但是呢,在《辅行诀》的其他传抄本中(例如1976年的衣之镖抄本),大补肝汤也出现过选2个咸味药(葶苈子、旋覆花)和1个苦味药(牡丹皮)的组方。一般的理解,如果想要协同增强补肝的作用,最好还是以咸味补心为主吧。

好,明确了这些具体的内容,我们再跳出来,抽象地看看其中的数字信息和数字规律。


中医脏腑的双向母子关系(图源网络)

(二)

这里面有什么数字规律呢?

首先,最简单的,小泻肝汤是3味药,小补肝汤是4味药。3与4,一个是奇数,一个是偶数。大泻肝汤是6味药,大补肝汤是7味药。6与7,一个是奇数,一个是偶数。

看到这,大家想到了什么呢?对!想到了两句经典的话。一句来源于《伤寒杂病论》,叫做“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还有一句来自《辅行诀》,也是在“汤液经法图”下标注的一句话,叫做“阳进为补,其数七;阴退为泻,其数六”。这两句话虽然记载在不同的书上,却表述着同一个思想,那就是阳数为七,阴数为六。

从这个角度看,因为补为阳,阳数为七,故大补肝汤由7味药组成。因为泻为阴,阴数为六,故大泻肝汤由6味药组成。于是,一个治疗方的组方用药数目,与治疗疾病是有相关性的。先不要管多么的不可思议,请大家记住这个结论,未来我们可以深入研究探讨。

6和7有了依据,那么,3和4呢?

一般认为,奇偶与阴阳的关系是,奇数为阳数,偶数为阴数。但是,如果这样定义,就会出现悖论。我们来看,补为阳,3为奇数为阳,小补肝汤应该只有3味药;泻为阴,4为偶数为阴,小泻肝汤应该有4味药。但是实际上,恰恰相反。不止是小补肝汤和小泻肝汤,其他任何一个脏腑的小补汤和小泻汤,都是以3为泻,以4为补。

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我觉得,只有几种可能。其一,直接根据奇偶定阴阳的分析思路是错的,并不适用于所有情况。其二,《辅行诀》的小补肝汤和小泻肝汤的组方选药,没有遵循阴阳理论。其三,所有的《辅行诀》传抄本,把小补肝汤和小泻肝汤,乃至其他各个脏腑的小补汤和小泻汤的组方,都抄错了。

大家觉得哪个是可能的原因呢?反正我觉得,只有第一种可能性,更可能。

那么,如果奇数为阳数,偶数为阴数的思路不成立,还有什么其他思路吗?其实,大家知道,华夏文化自古就重视数字,重视数学,因为作为一个农耕民族,我们需要天文历法来指导生产生活,而天文历法的本质就是数学。只不过,华夏文化的数学,不是去拼数字大小的,也不是玩公式和等号的,那些都太虚了,都脱离了实际生产生活。我们讲究的,不是数字,而是术数,是直接与万事万物相联系的术数。

说到术数,就不能不提河图洛书。


河图洛书(图源网络)

关于河图洛书的研究很多,我也不是行家,就不复述了。重点只有一个,河图洛书与易经一样,都是天文历法书。好,在洛书里面,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这句话的意思很复杂,但它至少表达了一种观点,也就是,一与六相连,二与七相连,三与八相连,四与九相连。

所以,我们考虑3与4的关系,其实就是考虑8与9的关系。之前讨论的6与7,其实也是1与2。只不过,6、7、8、9都是成数,而1、2、3、4都是生数,成数6、7、8、9是生数1、2、3、4分别加上5之后而得,而5代表脾土,代表中枢。只有在中枢的运筹下,整个圆运动才能进行下去,万事万物才能表现出周期律。所以,有没有这种可能,既然人“秉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是一个已经“生成”的生命体,那作为治病救人的组方,显然得推动和维持人体的新陈代谢,推动和维持人体的圆运动,得靠中焦运化升清降浊来发挥作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要用5,必须要用成数。

而从成数6、7、8、9的角度看,6和8为偶为阴数,为泻,7和9为奇为阳数,为补。用3就是用8,就是泻,用4就是用9,就是补

当然,这只是我们的一个猜测,还需要更多的依据来证明。但是不管怎样,从河图洛书角度去理解这个事,可能是一个正确的方向。


《汤液经法图讲记》

(三)

好,刚才给大家讲了讲组方药味数目的数字规律。除此之外,对于各个方子来说,在补味药和泻味药的使用上,也存在配比的固定规律。

还是以治肝的四个方子为例。

第一,酸泻肝,辛补肝,甘缓肝,小泻肝汤用了2个酸味药,1个辛味药,没有用甘味药,补泻配比为1:2,或者说,补泻调的配比为1:2:0(即补味:泻味:调味的用药数目配比为1:2:0)。小补肝汤用了2个辛味药,1个酸味药和1个甘味药,补泻调的配比为2:1:1。

推广到其他脏腑的小泻汤和小补汤,都是一样的规律。

第二,大泻肝汤在小泻肝汤基础上,增加了苦补肾、甘泻肾和咸润肾的中药各1个,使得补泻调的配比从1:2:0变成2:3:1。大补肝汤在小补肝汤的基础上,有版本增加了苦泻心的中药2个,咸补心的中药1个,也有版本增加了咸补心的中药2个,苦泻心的中药1个。我们取后者,心肝同补,如此一来,补泻调的配比就是4:2:1。

推广到其他脏腑的大泻汤和大补汤,也都是一样的规律。

所以,我们说,各脏腑的大小补泻诸汤,在选药上,在药味数目的配比上,都是有固定规律的。从补泻调的配比来看,小补汤都是211,小泻汤都是120,大补汤都是421,大泻汤都是231。

当然,这只是各脏腑补泻兼施用药的标准配比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想单纯地补、单纯地泻、单纯的调,或者补与调合,或者泻与调合,其实都是可以的。只是需要保证,主要的治疗方向与主导药味要统一

比方说,想要补肝,用1个辛味药可以,用3个也可以,用五味配伍转化还是可以,这需要根据患者个体化的病证特殊性和中药的功效特殊性来确定,但是,只要是确保患者为肝虚病证,并且采取了以补肝为主的治则治法,那么临床就应该是有效的。

好,说完了用药数目的配比,我们再来看看用量。

俗话说,不传之秘在于量,这句话一点不假。但是,如果从“汤液经法图”角度看,并不是所有组方对用量的要求都这么高。例如,面对一个由5个甘味药组成的补脾方,哪个药多一点,哪个药少一点,都不会改变整个方子的主导功效。那么,什么样的组方对用量的要求高呢?对!就是补泻兼施的组方。

在一个补泻兼施,既有辛味补肝药,又有酸味泻肝药,这个时候,用量就非常重要了。如果辛味补肝药的用量大,则全方表现出补肝为主的效果,如果酸味泻肝药的用量大,则全方表现出的,就是泻肝为主的效果。这可是或补或泻的区别,差异可就大了。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在多脏腑定位的治疗方中,一部分药侧重于此脏腑,一部分药侧重于彼脏腑,哪部分的用量大,整个全方的侧重点就会倒向哪部分,这是很容易理解的道理。例如,我们说,现有小柴胡汤的组方与大阴旦汤相比,缺了芍药,而芍药又是整个方中唯一的酸味药。所以,本来同时作用于脾土和肺金的大阴旦汤,减掉芍药成为了小柴胡汤之后,就会使得整个功效倒向了脾土。

再比如说,桂枝汤变成小建中汤之后,由于增加了芍药的用量,使得补肝的辛味与泻肝的酸味达到了几乎的均衡,于是发生了等量的辛酸化甘,弱化了桂枝汤辛味解表的作用,而强化了小建中汤甘味补中的作用。我们之前也给大家举过这个例子,我们当时说,这才叫真正的组方加减,瞧瞧人家这个精准度。


白芍(图源网络)

那么,对于“汤液经法图”的初学者,应该怎样把握用量呢?

其实,答案也很简单,就是可以先“调数不调量”,用药都用等量或者常用量,通过中药数目的调节来达到不同的补泻效果。例如,在小泻肝汤的组方中,枳实、芍药和生姜是等量的,但由于酸味药用了2个,辛味药只用了1个,所以依然是酸味泻肝为主,这就是“调数不调量”。再如,在大泻肝汤增加了治肾水的3个中药,苦味药黄芩,甘味药甘草和咸味药大黄,也是等量的,并且,这3个治肾水的中药,用量都是治肝木的那3个中药的1/3,比治肝木中药的用量要小,这就是有主有次,主次分明,这才是用量大小的意义。这些内容,都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的东西。

推广到其他脏腑的大小补泻诸汤,也都是一样的规律。

好,这就是从《辅行诀》所收录的“汤液经法图”和大小补泻诸方的分析,看到的数字规律,希望大家能够有所理解。这方面的困惑和疑问还很多,还需要深入研究,我们也只是抛砖引玉吧。

好,到今天为止,汤液经法图系列连载就告一段落了。喜欢的朋友可以购买《汤液经法图讲记》,阅读其他章节的内容。

感谢大家的关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