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即使是不懂书法的朋友,也肯定对它有所耳闻。您可能不知道,一直以来《兰亭序》都存在“真伪之辨”,仔细了解后我们就能发现,它身上的争议点太多了。
从唐代晚期开始,就有收藏家认为《兰亭序》文章可能经过了后人的删改,因为此文立意与修禊一事的情感基调不符合。且各大史籍中收录的《兰亭序》字数也不一样。
到了宋代,关于其书法的真伪论争也开始了,姜夔认为:“梁武收右军帖二百七十余轴,当时唯言《黄庭》《乐毅》《告誓》,何为不及《兰亭》?”《淳化阁帖》《汝帖》《绛帖》编修时也都没有收录这件作品。
到了清代末期,《兰亭序》文、书皆伪几乎成了收藏界的共识,但苦于没有出土文物证明。直到上世纪60年代,《王兴之夫妇墓志》和《谢鲲墓志》在南京出土,证明了在王羲之生活的年代,还没有如此成熟的行书。
郭沫若随即发表《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的文章,通过历代文献及出土资料,提出“《兰亭序》从内容和书法都是伪作,世人被误导上千年”的论点。同时,他还指出,真正的《兰亭序》笔法、风格应是与《十七帖》相似的,带有的章草、隶意的作品。
而“伪造”出行书版本,“误导”大众的始作俑者,正是王羲之七世孙智永。当年,智永获得《兰亭序》后,闭关修炼20年,最终悟透家法,“退笔冢”讲的就是这件事。他在临终前将此作留给弟子辩才,嘱托他妥善保管。他已经料到弟子会被骗,于是写了一部伪作交给他。
现藏于北京故宫的《草书兰亭序》由智永书写,它揭开了这件书法的真面目。此作用笔丰富醇古,点画遒劲婀娜,起笔、收笔处理有明显的章草意味,而在一搨直下、绞转处理上又明显与《十七帖》一脉相承。结字欹侧多姿,俯仰顾盼,摇曳多变。
这才是最正统的魏晋笔法,唐代以后的书家是写不出来的。《草书兰亭序》又名《兰亭八十刻》,为挖镶裱蝴蝶装,递藏有序,先后归宋濂、黄掌纶、程瑶田,后来被藏进“宝鸭斋”中,张伯英在卷后写有跋文“愿得此者,念昔人采集之艰,加以护惜,勿贪拆售之利而致星散如理宗之百十七卷徒存目录已也”。容庚“惊为秘笈,乃尽得之”将其买下,并于1962年捐赠给北京故宫。
如果我们能将这件作品临摹通透,“二王”草书正统笔法也就学到手了,“超唐入晋”便不难了。
而今,我们将此作进行了超高清1:1复制,见此作如见原作,非常便于您临摹和欣赏。如果您感兴趣,请点击下方链接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