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庄为吴匏庵尊翁赋
沈周
东庄水木有清辉,地静人闲与世违。
瓜圃熟时供路渴,稻畦收后问邻饥。
城头日出啼鸦散,堂上春深乳燕飞。
更羡贤郎今玉署,封恩早晚着朝衣。
东庄的水啊木啊显得清新而有光辉,这里地势幽静,居住在这里人闲适,与世无争。当瓜园中的瓜果成熟时,可供路上口渴的行人解渴,稻田收割之后,还会关心邻居是否饥饿。城头上日出时分,乌鸦纷纷散去,厅堂之上,春意渐浓,乳燕在自由飞翔。我更羡慕庄主的贤能儿子,如今在朝廷为官,早晚穿着朝衣经世治国,还得到封赏,真是光耀门楣。
沈周对东庄很是喜欢,是梦想的桃花源,经常参与这里的雅集。这个小庄子对外充满了和善,“瓜圃熟时供路渴,稻畦收后问邻饥”,有公益之心之行。“东庄水木有清辉,地静人闲与世违”这里的人过得日子,也是那种与世无争的日子,很平和。
当吴宽提出请沈周绘东庄图的时候,沈周欣然应允。
清·王文治:石田先生东庄图。文治。
王文治先生与与刘墉、梁同书、翁方纲并称清四大家。因其用墨较淡,书法成名后,时称淡墨探花,与浓墨宰相刘墉齐名。前几天看石涛的陶渊明诗意图册,就有王文治先生的和诗题跋,这也是我最近在写的一篇文章。
篆书题名是李应祯所书。李应祯,初名甡,字应祯,后以字行,更字贞伯,一名维熙、维熊,号范庵,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景泰四年(1453)举乡试,会试礼部中乙榜,成化元年(1465)授中书舍人,弘治四年(1491)官至南京太仆少卿,后世称之为李少卿。李少卿,博学好古,尤擅书法。好古,你看他用篆书题字,当时明朝人写篆书的少。说起善书法,他的学生是文征明,他的女婿是祝枝山。他的好友是沈周。李应祯反对台阁体,取法黄庭坚,沈周后期书法取法黄庭坚也在一定程度上收到李少卿的影响。沈周早起台阁体,应是家传,中期取法各家,没有定向,晚期落在的黄庭坚这里。
1
东城
纸本设色 28.6×33cm
对于东庄,李东阳在《东庄记》有描述:
“苏之地多水,葑门之内,吴翁之东庄在焉。菱濠汇其东, 西溪带其西,两港傍达,皆可舟而至也。由凳桥而入,则为稻畦,折而南为果林,又南西为菜圃,又东为振衣冈, 又南为鹤峒;由艇子滨而入,则为麦丘;由竹田而入,则为折桂桥。区分络贯,其广六十亩,而作堂其中,曰续古之堂, 庵曰拙修之庵,轩曰耕息之轩。又作亭于桃花池,曰知乐之亭。亭成,而庄之事始备。总名之曰东庄。因自号曰东庄翁。庄之为吴氏居,数世矣。由元季逮于国初,邻之死徒者十八九,而吴庐岿然独存。翁少丧其先君子,徙而西。既乃重念先业不敢废,岁拓时葺,谨其封浚,课其耕艺,而时作息焉。翁仲子原博以状元及第,入翰林为修撰,获以其官封翁。朝士与修撰君游者,闻翁贤,多为东庄之诗,诗成而庄之名益著。”
苏州一带多水,葑门之内,便是吴翁的东庄。菱濠在东边交汇,西溪从西边环绕流过,两条河港傍村而过,都可以乘船到达。从凳桥进入,就是稻田,向南转弯就是果树林,再向南西行就是菜圃,再向东就是振衣冈,又向南就是鹤峒;从艇子滨进入,就是麦田;从竹田进入,就是折桂桥。区分清楚,脉络相连,占地六十亩,在园子中间建了一间堂,叫续古堂,建了一间庵,叫拙修庵,建了一间轩,叫耕息轩。又在桃花池上建了一座亭子,叫知乐亭。亭子建成后,庄园中的事物才齐备。总名为东庄。因此,自己号称东庄翁。这庄子作为吴家的住所,已有好几代了。从元朝末年到明朝初年,邻居死的逃的占十分之八九,而吴家的房屋却巍然独存。吴翁小时候死了父亲,就迁到西边去住。不久,就深深怀念先人的基业不敢废弃,每年扩建,按时修葺,谨慎地守护封地,疏通河道,督促耕田种艺,并按时作息。吴翁的二儿子吴原博以状元及第的身份,进入翰林做了修撰,使吴翁能凭儿子的官职受封。与修撰君交游的朝官们,听说吴翁贤能,大多写了东庄的诗,诗写成后,庄园的名声就更大了。
《东庄记》:“苏之地多水,葑门之内,吴翁之东庄在焉。 菱濠汇其东, 西溪带其西,两港傍达,皆可舟而至也。 ”此一句,正可相应于此图。正是从东城乘舟可至。
东庄十八景为匏庵先生赋
其一 东庄
吴俨〔明代〕
东庄在东城,宛似江村里。
翠竹护茆檐,柴门映流水。
东庄位于东城之内,宛如江南的村落。翠绿的竹子守护着茅草的屋檐,柴门则倒映在清澈的流水之中。
2 菱豪
李东阳《东庄记》:“苏之地多水,葑门之内,吴翁之东庄在焉。 菱濠汇其东, 西溪带其西,两港傍达,皆可舟而至也。 ”
此处“菱豪”应为“菱濠”。“濠”,出自庄子。《庄子·秋水》: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体现的是一种逍遥自在之乐。
吴兴杂诗
阮元〔清代〕
交流四水抱城斜,
散作千溪遍万家。
深处种菱浅种稻,
不深不浅种荷花。
四条河水交汇环抱着城郭,水流四散化作千百条小溪遍布万户千家。水深的地方适合种植菱角,水浅的地方适宜栽种水稻,不深不浅的水域则种上荷花。 这是江南水乡的种植特点。
东庄十八景为匏庵先生赋
其二 菱濠
吴俨〔明代〕
菱头初刺人,菱叶已零乱。
试问采菱归,作蔬还作饭。
菱角的尖头刚刚刺人,菱叶已经长得杂乱无章。请问采菱归来的人,这些菱角是当作蔬菜还是当作饭食呢?
对于菱角,你是否有采摘的体验?
3
西溪
李东阳《东庄记》:“苏之地多水,葑门之内,吴翁之东庄在焉。 菱濠汇其东, 西溪带其西,两港傍达,皆可舟而至也。 ”
这是从西边入的图景。
4
南港
李东阳《东庄记》:“苏之地多水,葑门之内,吴翁之东庄在焉。 菱濠汇其东, 西溪带其西,两港傍达,皆可舟而至也。 ”
东庄十八景为匏庵先生赋
其四 南港
吴俨〔明代〕
地僻人踪少,溪深树影多。
遥看泊舟处,斜日晒渔蓑。
地方偏僻,所以人迹罕至,溪水深深,树影在水中摇曳,显得繁多。 远远望去,那停泊舟船的地方,斜阳正照耀着渔人身上的蓑衣。
东庄旧址在现苏州大学的老校区。确实是四周环水。
5
北港
李东阳《东庄记》:“苏之地多水,葑门之内,吴翁之东庄在焉。 菱濠汇其东, 西溪带其西,两港傍达,皆可舟而至也。 ”
东庄十八景为匏庵先生赋
其五 北港
吴俨〔明代〕
树影连村暗,荷香隔岸闻。
移舟向南浦,惊散鹜鹅群。
树木的影子连接着村庄,使得整个村庄都显得昏暗;荷花的香气从对岸飘来,清晰可闻。当我移动船只向南浦驶去,不小心惊扰了聚集在那里的鹜鹅群,它们纷纷四散飞去。
6
稻畦
李东阳《东庄记》:由凳桥而入,则为稻畦,折而南为果林,又南西为菜圃,又东为振衣冈, 又南为鹤峒。
对于稻田,沈周是有经验的,并且还亲子参与割稻。
割稻
我家低田水没肚,
五男割稻冻慄股。
劳劳似共雨争夺,
稻芽渐向镰头吐。
我家低洼的田地水淹没了禾苗,五个儿子在寒风中割稻冷得发抖。他们辛勤劳作,好像在与秋雨争夺时间,稻谷的嫩芽在镰刀下渐渐显露。
我对于此,也是深有体会,小时候农忙时,稻田是我们小孩子的乐园。
7
果林
李东阳《东庄记》:由凳桥而入,则为稻畦,折而南为果林,又南西为菜圃,又东为振衣冈, 又南为鹤峒。
题吴匏庵东庄诸景二十首
其七 果林
石宝〔明代〕
种果东庄头,年多不知数。
林深少人迹,子落又成树。
在东庄的田头种植果树,多年过去了,已经数不清有多少棵了。因为树林深密,所以很少有人迹,落下的果实又生根发芽,长成了新的树木。
8
振衣冈
李东阳《东庄记》:由凳桥而入,则为稻畦,折而南为果林,又南西为菜圃,又东为振衣冈, 又南为鹤峒。艇子滨而入,则为麦丘;由竹田而入,则为折桂桥。
东庄十八景为匏庵先生赋
其十 振衣冈
吴俨〔明代〕
上冈振衣尘,下冈恐还有。
不识冈上头,能容结茅否。
登上山冈抖落衣服上的尘土,走下山冈后心中还存有疑虑。不知道山冈的上面,是否能够容我搭建茅屋居住。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次仙,乃人间散仙也,闲散之仙也!
9
鹤洞
李东阳《东庄记》:由凳桥而入,则为稻畦,折而南为果林,又南西为菜圃,又东为振衣冈, 又南为鹤峒。艇子滨而入,则为麦丘;由竹田而入,则为折桂桥。
题吴匏庵东庄诸景二十首
其十二 鹤峒
石宝〔明代〕
鹤峒深窈然,竹木森四堵。
中有幽居人,时时教鹤舞。
鹤峒这个地方幽深而静谧,四周被茂密的竹子和树木所环绕。在这里居住着一位隐士,他时常教导鹤儿们跳舞。
10
艇子浜
李东阳《东庄记》:由凳桥而入,则为稻畦,折而南为果林,又南西为菜圃,又东为振衣冈, 又南为鹤峒。艇子滨而入,则为麦丘;由竹田而入,则为折桂桥。
东庄十八景为匏庵先生赋
其十二 艇子浜
吴俨〔明代〕
垂杨夹古岸,容我寄轻舠。
莫向江湖里,惊风挟怒涛。
垂柳夹岸生长,古旧的河岸旁,容我停泊轻舟。 不要在江湖中航行,以免被狂风夹着怒涛所惊吓。
11
麦山
李东阳《东庄记》:由凳桥而入,则为稻畦,折而南为果林,又南西为菜圃,又东为振衣冈, 又南为鹤峒。艇子滨而入,则为麦丘;由竹田而入,则为折桂桥。
12
竹田
李东阳《东庄记》:由凳桥而入,则为稻畦,折而南为果林,又南西为菜圃,又东为振衣冈, 又南为鹤峒。艇子滨而入,则为麦丘;由竹田而入,则为折桂桥。
东庄十八景为匏庵先生赋
其三 竹田
吴俨〔明代〕
主人爱此君,手植三十亩。
明月落空庭,清风来短牖。
主人深爱着这片竹林,亲手种植了整整三十亩。当明月洒落在空旷的庭院时,清风从矮小的窗户吹了进来。
13
折桂桥
李东阳《东庄记》:由凳桥而入,则为稻畦,折而南为果林,又南西为菜圃,又东为振衣冈, 又南为鹤峒。艇子滨而入,则为麦丘;由竹田而入,则为折桂桥。
东庄十八景为匏庵先生赋
其十四 折桂桥
吴俨〔明代〕
仙桂从谁折,桥名是处传。
人言吴季子,家住水东边。
仙桂是从谁的手中折下的呢?折桂桥的名字到处都在流传。人们说吴季子就住在水的东边。吴宽是状元郎,故有此说。
14
续古堂
李东阳《东庄记》:区分络贯,其广六十亩,而作堂其中,曰续古之堂, 庵曰拙修之庵,轩曰耕息之轩。又作亭于桃花池,曰知乐之亭。亭成,而庄之事始备。总名之曰东庄。
东庄十八景为匏庵先生赋
其十六 续古堂
吴俨〔明代〕
古人已云徂,今人思继武。
应知后来人,要以今为古。
古人已经离去,今人想要继承他们的步伐。 我们应该知道,对于后来的人来说,今天也会成为历史。
我们今天赏画,品诗,正式此意。 续古,亦有“为往圣继绝学”之意在。
15
拙修庵
李东阳《东庄记》:区分络贯,其广六十亩,而作堂其中,曰续古之堂, 庵曰拙修之庵,轩曰耕息之轩。又作亭于桃花池,曰知乐之亭。亭成,而庄之事始备。总名之曰东庄。
题吴匏庵东庄诸景二十首
其二十 拙脩庵
石宝〔明代〕
脩拙人何在,寥寥惟旧居。
风雨棠花落,犹疑夜诵书。
那位朴实无华的人如今在哪里?只留下这空荡荡的旧居。风雨中,棠花纷纷飘落,我仍疑心是他在夜里诵读诗书的声音。
于此读书,品茶,待客。
小窗幽记的理想可以在此实现:净几明窗,一轴画,一囊琴,一只鹤,一瓯茶,一炉香,一部法帖;小园幽径,几丛花,几群鸟,几区亭,几拳石,几池水,几片闲云。
明朝人,真会!
16
耕息轩
李东阳《东庄记》:区分络贯,其广六十亩,而作堂其中,曰续古之堂, 庵曰拙修之庵,轩曰耕息之轩。又作亭于桃花池,曰知乐之亭。亭成,而庄之事始备。总名之曰东庄。
东庄十八景为匏庵先生赋
其十七 耕息轩
吴俨〔明代〕
日暮荷锄归,就此轩上息。
西畴犹未耕,迟我养馀力。
傍晚时分扛着锄头回家,就在这个轩窗之上休息。西边的田地还没有耕种,等我养足力气再来耕作。
何以养息,读书也!
《小窗幽记》:田园有真乐,不潇洒终为忙人;诵读有真趣,不玩味终为鄙夫;山水有真赏,不领会终为漫游;吟咏有真得,不解脱终为套语。
17
曲池
李东阳《东庄记》:区分络贯,其广六十亩,而作堂其中,曰续古之堂, 庵曰拙修之庵,轩曰耕息之轩。又作亭于桃花池,曰知乐之亭。亭成,而庄之事始备。总名之曰东庄。
东庄十八景为匏庵先生赋
其十一 曲池
吴俨〔明代〕
流水萦林外,回波绕槛前。
天光与云影,不得直相连。
流水在林外萦绕,回旋的波纹绕着门槛前流淌。天空的光芒与云彩的影子,无法直接相连在一起。
18
朱樱径
东庄十八景为匏庵先生赋
其九 朱樱径
吴俨〔明代〕
细雨红初熟,薰风绿满林。
采时留几颗,明日饲山禽。
细雨绵绵中,果实渐渐变得红润成熟,温暖的薰风拂过,使得整片树林都充满了绿意。采摘时我特意留下了几颗果实,打算明天用来喂养山林中的禽鸟。
19
桑州
东庄十八景为匏庵先生赋
其八 桑洲
吴俨〔明代〕
春暖蚕初浴,柔桑绿未匀。
小姬持酒果,来祀马头神。
春天温暖时,蚕宝宝刚刚从蚕卵中孵化出来,嫩绿的桑叶还未完全均匀生长。年轻的女子手持着酒和水果,前来祭祀马头神。
这让我想到诗经的十亩之间:
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
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
读一读,就很美!
20
全真馆
东庄十八景为匏庵先生赋
其十五 全真馆
吴俨〔明代〕
家近神仙宅,苍松一径遥。
閒来弄泉石,无意问参寥。
我的家靠近神仙居住的地方,沿着一条小路,远处有一片苍翠的松林。闲暇时,我喜欢在泉水边嬉戏,在石头上漫步,并没有特意去寻求与神仙的交往或参悟。
《中和集》卷三云:“所谓全真者,全其本真也。全精,全气,全神,方谓之全真。”此乃道家的“静观、玄览、抱一、坐忘、心斋”之修养法。
21
知乐亭
题吴匏庵东庄诸景二十首
其十七 知乐亭
石宝〔明代〕
幽士知鱼乐,临池小结亭。
时时挥五弦,下有流鱼听。
隐士深知鱼儿的快乐,于是在池塘边建起了一座小亭子。他时常在那里弹奏五弦琴,而池中的鱼儿似乎也在聆听这美妙的音乐。
当时的另一个诗人王鏊也写道:
知乐亭
王鏊〔明代〕
深巷逶迤接远汀,小园花竹闭幽亭。
春池水漫鱼游乐,午院风微鹤梦醒。
有榻可能分我坐,无弦元不要人听。
日长读罢参同契,正对前山一点青。
深深的巷子弯弯曲曲通向远方的水边,小园里花竹环绕,幽静的亭子紧闭着门。春天的池塘里,水涨满了,鱼儿在其中欢快地游玩;午后的院子里,微风轻轻吹拂,惊醒了正在做梦的鹤。有床榻的话,或许可以分我一半来坐;没有琴弦的琴,自然也不需要别人来听。日头渐长,我读完《参同契》这部道家经典,正对着前山那一点青翠的山色。
最喜颜回乐,安贫乐道,乐学乐志也! 今晚写《东庄图册》,甚是畅快!
明董其昌:白石翁为吴文定公写东庄图二十余幅,李少卿篆,称为双绝。余从王百谷闻之向藏长兴姚氏,数令人与和会不获见。今归修羽收藏,遂得披阅,以快生平积想。观其出入宋元,如意自在,位置既奇绝,笔法复纵宕,虽李龙眠山庄图、鸿乙草堂图不多让也。修羽博雅好古,已收鸿乙草堂十图,今又得此以副之,嘉时胜日,神游其间,何羡坐镇(拥)百城哉!赏玩不足,聊题数语以弁其首。董其昌书,丁巳(1617)三月十有九日识。
白石翁为吴文定写东庄图,原有二十四幅,文休承所藏,因官长兴失之,后为修羽千方踪迹得二十一幅,余已化去,即沈翁长跋亦不可见矣。辛酉(1621)八月京口重观,记此以俟访之。董其昌。
后面又得遇董翁的书法,真好!满足了!再分享《小窗幽记》里的最爱的这句:
余尝净一室,置一几,陈几种快意书,放一本旧法帖;古鼎焚香,素麈挥尘,意思小倦,暂休竹榻。饷时而起,则啜苦茗,信手写汉书几行,随意观古画数幅。心目间,觉洒洒灵空,面上俗尘,当亦扑去三寸。
好,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