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游仙芙蓉溪畔、富乐山下,有一座古朴的祠堂,别看它规模不大,但它祭奠的对象却是盛唐诗歌的双子星座,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
据祠内碑文记载,李杜祠为清绵州教谕吴朝品尊父愿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所建,为全国现存唯一一座李杜合祀的纪念祠堂。众所周知,李白为绵州昌明人(今江油市青莲镇),25岁仗剑出川前一直居于绵州,绵州后人以祠祀之理所应当。但杜甫与绵州又有何渊源,吴朝品要将他二位合祠祭祀呢?那不得不从这座祠堂的前身与杜甫的相遇说起。
李杜祠的位置面临游仙“母亲河”芙蓉溪,背倚“绵州第一山”富乐山,相传这一带为西汉针灸始祖涪翁、东汉高士李意期仙游鹤居之地。隋末唐初,这里便是绵州城外的风景游乐区,有“巴西第一胜景”的美誉。唐初,州人在此建治平书院,成为文人学士吟诗作文、修身养性的地方。院内至今仍有吴朝品所立涪翁像石刻碑一通。
唐时,为方便芙蓉溪两岸交通往来,又在治平书院下方修建了渡口,连通当时绵州城中心开元场。“津”为渡口,“东”为方位,故为“东津”。此处芙蓉溪鲂鱼肥美,杜甫的《东津观打鱼歌》《又观打鱼歌》便描写的是这里。
唐乾元二年(759年)十二月,杜甫为避安史之乱弃官入蜀,从同谷(今甘肃成县)入蜀,沿阴平和金牛古道经剑阁、绵州到达成都。在绵州期间,杜甫就住在城东的治平书院,在此期间,杜甫写下《王命》一诗,他愤怒于朝廷的腐败无能,为国家的衰败感到担忧。不久之后,杜甫就去往成都,760年,在好友严廷之之子成都府尹剑南节度使严武的帮助下,在浣花溪畔建成草堂一座,在此寓居。
《王命》
汉北豺狼满,巴西道路难。
血埋诸将甲,骨断使臣鞍。
牢落新烧栈,苍茫旧筑坛。
深怀喻蜀意,恸哭望王官。
公元762年,严武奉召入京,杜甫送严武再次来到绵州,当地杜使君在越王楼设宴款待。在宴席上,杜甫临江眺望,有感而发,作了《送严侍郎到绵州同登杜使君江楼宴》一诗。
《送严侍郎到绵州同登杜使君江楼宴》
野兴每难尽,江楼延赏心。
归朝送使节,落景惜登临。
稍稍烟集渚,微微风动襟。
重船依浅濑,轻鸟度层阴。
槛峻背幽谷,窗虚交茂林。
灯光散远近,月彩静高深。
城拥朝来客,天横醉后参。
穷途衰谢意,苦调短长吟。
此会共能几,诸孙贤至今。
不劳朱户闭,自待白河沉。
严武从绵州起程赴京,杜甫作《奉送严公入朝十韵》,诗中说自己“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希望严武“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为国家勇于担当。
杜甫送严武到绵州城东三十里奉济驿(今绵阳市游仙区沉抗水库)分手时,作《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诗中说:“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杜甫送走严武后,正欲返回成都之时,却传来了徐知道在成都发动叛乱的消息。回不了浣花溪草堂的诗人,不得不滞留绵州,再次寓居治平书院。
好在有杜使君的招待,杜甫遍游绵州山水。三个月中,他登上唐时四大名楼之首的越王楼,作了《越王楼歌》;在东津渡看打鱼,先后作了《东津观打鱼歌》《又观打鱼歌》;在治平书院写下了《海棕行》。
《越王楼歌》
绵州州府何磊落,显庆年中越王作。
孤城西北起高楼,碧瓦朱甍照城郭。
楼下长江百丈清,山头落日半轮明。
君王旧迹今人赏,转见千秋万古情。
《东津观打鱼歌》
绵州江水之东津,鲂鱼鱍鱍色胜银。
渔人漾舟沈大网,截江一拥数百鳞。
众鱼常才尽却弃,赤鲤腾出如有神。
潜龙无声老蛟怒,回风飒飒吹沙尘。
饔子左右挥双刀,脍飞金盘白雪高。
徐州秃尾不足忆,汉阴槎头远遁逃。
鲂鱼肥美知第一,既饱欢娱亦萧瑟。
君不见朝来割素鬐,咫尺波涛永相失。
《又观打鱼歌》
苍江鱼子清晨集,设网提纲万鱼急。
能者操舟疾若风,撑突波涛挺叉入。
小鱼脱漏不可记,半死半生犹戢戢。
大鱼伤损皆垂头,屈强泥沙有时立。
东津观鱼已再来,主人罢鲙还倾杯。
日暮蛟龙改窟穴,山根鳣鲔随云雷。
干戈兵革斗未止,凤凰麒麟安在哉。
吾徒胡为纵此乐,暴殄天物圣所哀。
《海棕行》
左绵公馆清江漬,海棕一株高入云。
龙鳞犀甲相错落,苍棱白皮十抱文。
自是众木乱纷纷,海棕焉知身出群。
移栽北辰不可得,时有西域胡僧识。
在绵州期间,杜甫虽然衣食无忧,但他仍然心系天下,忧国忧民,也为自己无力报国深感自责,从他的诗中便可见一斑。762年秋,杜甫受梓州刺史所邀,乘船下行到剑南东川节度使治所梓州(今三台县)居住。763年春,杜甫从梓州来绵州接家眷再次寓居治平书院,其间作了《泛江送客》等7首诗,随后携家眷返回梓州。
《泛江送客》
二月频送客,东津江欲平。
烟花山际重,舟楫浪前轻。
泪逐劝杯下,愁连吹笛生。
离筵不隔日,那得易为情。
杜甫住绵州治平书院一共写下了吟咏绵州的诗作18首,在他的诗中也称此处为“左绵公馆”。宋代至清代,陆游、唐庚、赵蕃、果亲王、李调元、翁同和等名士先后到过此地,寻觅杜甫遗踪,也留下了不少诗篇。唐、宋之间,绵州芙蓉溪畔木芙蓉夹岸,每当秋霜摇落、木芙蓉盛开之时,州人多载酒游溪,尽兴而归。宋熙宁六年(1062),绵州知州唐庚有诗云“人间八月秋霜严,芙蓉溪上春酣酣。”宋淳熙九年(1182),绵州知州史祁于芙蓉溪畔建亭,取唐庚诗意名“春酣亭”,刻石立碑。元代末,亭被洪水冲毁。明成化二十年(1476)知州计用是感其旧刻漫灭重刻。成化十六年(1480),知州唐平在原址重建“春酣亭”,请淮右名士徐楠撰文刻石立于亭旁。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夏,芙蓉溪暴涨,春酣亭、碑石及夹岸木芙蓉再被冲毁。
清光绪年间,清郡人,黔江教谕吴敏斋以倡文风、造福桑梓为己任,散私财在绵州城南修建治经书院,建校舍数十间,仿宋人思贤故事,筑室纪念扬雄、李白等人,于南山建十贤堂,祀汉杜微、李仁等乡贤。他鉴于李白为绵州昌明人,杜甫流寓绵州,悦左绵山水,放歌咏怀,两人同为诗宗,为后人所敬仰,州人宜建祠并祀之。嘱其子吴朝品日后修建李杜祠,为桑梓增色。清光绪26年(1900年),吴朝品在绵州治平书院旧址的地方购置地六亩,建造了李杜祠。
李杜祠取古人诗意修建,殿堂、楼、台、亭、榭、池、馆均有。新中国建立后,李杜祠长期作为小学校舍。1981年,绵阳市(县级)人民政府公布李杜祠为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4月,绵阳市(县级)文化局补偿李杜祠村小学人民币3万元,小学迁出李杜祠择地另建,从此李杜祠归属文化部门管理。1986年6月,绵阳市人民政府公布李杜祠为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李杜祠为文物保护单位。
李杜祠现存主要建筑有八字形东津门坊、仙圣堂、问鱼舫、春酣亭、问津楼、巴西第一胜景照壁等,占地面积8500余平方米。其中,仙圣堂、问鱼舫、照壁和东津门坊是清代所遗的文物建筑,问津楼、春酣亭等,都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陆续重建的仿古建筑。祠内现存宋、明、清古碑15通,记录了春酣亭、李杜祠等相关史料,这些碑刻书法精美,是研究李杜祠的重要资料。
李杜诗歌是绵州文化不可多得的历史瑰宝,这里也成历代诗人墨客的朝圣地。杜甫对游仙的影响更为深远,到现在很多地名都与他的诗歌有关,如东津路、东津桥、海棕路等,表达了后人对他的景仰和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