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黄教佛祖》是一部描绘藏传佛教黄教渊源与发展的好作品,它如同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那片神秘而古老的土地上,宗教文化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进而深刻影响着无数信众的精神世界与生活轨迹,带给我诸多感悟与思考。
在青海的湟水之滨,有一处“莲花”之地,四面八座山峰均呈匀称状绽开,酷似一朵天成的莲花。时到夏秋的日子,青翠的山色,犹如一朵郁雅的青莲,每逢冬春两季,皑皑白雪使她开出万般的玉洁与冰清。气势恢弘的塔尔寺,就坐落在此莲花山中,恰像一丛光晕弥漫的莲花之蕊。地形妙如八叶花瓣,天空宛若八福金轮,天地之意寓示人间:法轮常转妙谛永存。一处天成的莲花之地,万年不谢的盛开,等待宗喀巴的降世,期盼塔尔寺的落成,天地之灵凝结了置顶的佛光圣影,赐给众生谜一般的滋润。有莲花山这样的神脉,则自有宗喀巴这样的奇人;有宗喀巴这样的活佛,则自有塔尔寺这样的佛宫,一切都在可解与不解之间。任人想,任人写,都不为过。
莲花俗称荷花,在佛教经典和艺术中常被提及,它与佛教密切的关系,只因为莲花与释迦牟尼的许多传说联在一起。每当走进佛寺,随处可见莲花的形象,佛祖释迦牟尼端坐莲花宝座之上,慈眉善目莲眼低垂;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不论何时出现,那座圣洁的莲台,就像一朵祥云般托起她脚下的乾坤;在寺庙的墙壁、藻井、栏杆、神账、桌围、香袋及拜垫之上,处处雕绘或缝绣着各色莲花图案。可以说,自从世界上诞生了佛,莲花就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佛域是否本是一处莲花的世界?像湟水之滨这样一块天成的莲花之地,长出一座塔尔寺来,似乎天意大过人为,假若这样的一块宝地没有一座佛寺,不知天下之佛会否愧对莲花?
塔尔寺为我国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寺院之一,是青海省首屈一指的名胜古迹。该寺初建于明嘉靖三十九年,迄今已有六百余年历史。青海和西藏被地域和历史紧紧相连,通常被人统称为青藏高原,这里的藏民很多,他们的宗教信仰共通。在藏教地区,无论是寺庙,还是普通藏民家里,大多供奉着达赖和班禅的塑像或画像。当今的达赖、班禅,是藏传佛教黄教格鲁派中两大活佛系统,而宗喀巴则是黄教派创始人,于是宗喀巴即是班禅和达赖活佛的传世师祖。西藏佛教界认为,班禅是觉行圆满佛阿弥陀佛的化身,达赖则是觉他佛观音菩萨的化身,觉他佛果位则低于觉行圆满佛,在此意义上说,班禅应高于达赖。藏民们称达赖和班禅犹如天上的太阳和月亮,外来的游客如以达赖和班禅的最新彩照相赠寺庙,信徒们会以双手承接捧过头项,并报以格外的热情。
宗喀巴,本名罗桑巴扎,1357年生于青海湟中,藏语称湟中为宗喀,所以他被人们尊称为宗喀巴。宗喀巴的父亲鲁布木格出身上层,后来做了达鲁花赤(地方长官),但他笃信佛教,乐善好施。宗喀巴自幼身受佛教思想的熏陶,两岁时,饶必多吉活佛就为他授近事戒,后从噶当派高僧顿珠仁钦出家,历经十年苦学,对佛学显教和密教均做了深入研习。十六岁遵从师命,经过一年多的跋山涉水,到达前藏地区,开始他的拜师求法活动。宗喀巴善于打破门户之见,将密教和显教的主张相结合,且潜心修炼身体力行,积聚了深厚的功底和雄辩的口才,凭着一颗向善的佛心,很快在藏区佛界崭露头角,受到僧俗民众的敬重和爱戴。宗喀巴创立了格鲁派(黄教),把藏传佛教的文明推向了高峰。《菩萨道次弟广论》和《密宗道次弟广论》结合起来,代表了宗喀巴对整个佛学的看法,形成他的佛教思想体系,这在西藏和印度都前所未有。
藏教佛寺中的诸多佛像与经幡,均让岁月在尘积中厚重,居不知佛寺为何对此不作通常打理。看到寺中那棵高大的菩提树,使人忽然醒悟“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佛域名言。尘埃自是天地混沌中的微粒细胞,它与万物同存而生生不灭,何须清扫呢?以此说,佛家自是高人一等,只要心中无尘,眼中自然清净。据传宗喀巴出世时,母亲为其剪脐带,几滴殷红沁入土中,此地便长出一棵伞状般的菩提树,在数万片绿叶之上各隐现一尊狮子吼像(释迦牟尼第七幻身),树杆上则显出文殊菩萨的七字心咒。后来,宗喀巴的母亲按照儿子的嘱咐,以菩提树为塔心,建成一座聚莲宝塔,以此成为该寺最古老的建筑。在塔尔寺中的多处佛殿前均长有菩提树,僧人们说,寺中的所有菩提树均由聚莲塔中那棵树的根系所繁衍。一树之根竟然穿越千米之地,于世俗而言实属罕见,但于万知万能的佛来说,显然不足为奇。
在十三世纪之后的300余年间,在藏传佛教中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教派,到十五世纪初格鲁派的形成,使藏传佛教的派别分支才最终定型。在藏传佛教中主要有宁玛派、噶当派、萨迦派、噶举派等,前期四大派和后期的格鲁派等,但普遍信奉佛法中的密宗。明朝是藏传佛教发展较为鼎盛的时期,他们与皇家的联系紧密,曾受到过朝廷的多次恩予,先后被嘉封四大法王,并沿袭至今。1406年,噶玛噶举黑帽系第五世活佛德银协巴,应明朝永乐皇帝之邀抵达南京,受到明成祖的盛情款待,并受封为“万行具足十方最胜圆觉妙智慧善普应佑国演教如来大宝法王西天善自在佛领天下释教”,简称“大宝法王”,这一封号遂成为后来噶玛噶举黑帽系活佛的专用尊号;作为宗喀巴大弟子之一的释迦耶希(又名绛钦曲杰)于1415和1429年,先后两次代宗喀巴进京应诏,并长留内地造寺传法,遂于1434年,被明宣宗皇帝封为“万行妙明真如上胜清净般若弘照普慧辅国显教至善大慈法王西天正觉如来自在大圆通佛”,简称“大慈法王”;其中还有萨迦派高僧贡噶扎西,1413年,被明成祖封为“大乘法王”;明朝永乐初年,朝廷邀请岷州地区的藏族高僧班丹扎西进都,后被明代宗晋封为“大智法王”。
明朝永乐七年,在阐化王(皇室册封)扎巴坚赞的资助下,宗喀巴大师在拉萨大昭寺,举行全藏为期半月的大祈愿法会,与会喇嘛达万人以上,而朝佛观众数万之众,影响如日中天,后被全藏区公认为佛教界领袖。鉴于上层喇嘛的生活腐化和戒行废弛,威胁和损害了佛教的崇高地位和形象,于是,宗喀巴一反常规,从此不戴红色僧帽,而改戴黄帽,由此,宗喀巴创立的教派便被众僧称为黄教。公元1419年10月19日,宗喀巴做完佛事活动返回僧房,身体突感不适,后不幸于25日圆寂。宗喀巴大师的佛像,头戴尖顶黄帽,一手拿书,一手仗剑,明静和善而大度,无论燃香哪座佛寺,入眼即辨活佛尊容。
作者简介:陈本豪,中作协会员,音乐家,籍贯武汉江夏。已出版散文集三部,纪实文学集七部。长篇纪实文学《京剧谭门》全四卷,被列入2019年中国作家协会重点扶持项目,参评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荣获第八届湖北文学奖。由选择来诠释与宽博他的含义,则有待未来时空的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