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网 文博时空/文 朱紫璇/文 唐卡,作为藏传佛教中的珍贵宗教卷轴画,不仅是信徒虔诚膜拜的圣物,也是修行者冥想的神圣法器,它不仅承载着浓厚的佛教文化精髓,更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岁月虽曾使其蒙尘,但在修复师的巧手之下,那些尘封的灵光得以重现。
《智行佛母》唐卡:重生紫禁 慧光重现
在故宫博物院的深处,珍藏着两千多轴唐卡,有的来自宗教领袖和王公大臣的虔诚进贡,有的则是画佛喇嘛、宫廷画师以及民间工匠的精心绘制,每一轴都是历史的见证,艺术的瑰宝。自乾隆十二年( 1747 年)起,养心殿西暖阁仙楼佛堂便开始供奉这些唐卡,至今已逾 270 个春秋。 38 轴唐卡,岁月的沉淀让它们承受了重力的拉伸、材质的老化、光线的侵蚀、温湿度的变幻和粉尘的侵袭,镶边脱落、颜料褪色、虫蛀、霉斑等问题接踵而至,尤其是《智行佛母》唐卡,更是亟待修复与保护,以延续其神圣的使命。
《智行佛母》又称为“作明佛母”,在藏传佛教萨迦派具有重要地位,是力量与智慧女神。这幅唐卡构图丰满,佛母立于青绿山水,五彩流云之中,具有典型的汉式风格,为中正殿念经处画佛喇嘛所精心绘制。
《智行佛母》唐卡修复前
《智行佛母》唐卡年代久远、一直悬挂陈列,进入文物医院唐卡保护修复工作室后,首先就进行了病害调查与诊断,就像病人进入医院的体检一样。工作人员利用三维视频显微镜和手持式三维视频显微镜对《智行佛母》唐卡进行全面的检查,发现存在的病害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即画心的病害与装帧部分的病害。画心的病害主要有:尘垢,颜料龟裂,颜料颜色褪变,颜料脱落;装帧织物的病害主要有:虫蛀,尘垢,装帧断裂或脱落或缺失,缝线开裂,褶皱等。
《智行佛母》唐卡病害会诊
三维视频显微镜下 20 倍的虫蛀孔洞
《智行佛母》的虫蛀主要出现在装帧区域,尘垢布满整幅唐卡,龟裂主要出现在画心的莲台区域,几个云朵部位及主尊智行佛母的左手臂上。装帧断裂与缝线开裂也发生在局部区域。颜料脱落主要集中在画心左上角蓝色区域。整幅唐卡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褪色。画心与装帧织物也有一些褶皱。
装帧断裂与缝线开裂
织物颜色褪变与画心颜料颜色褪变
根据科学分析检测的结果,故宫修复团队制定了科学的修复方案,按“最小干预”、“原真性原则”、修复材料的“可逆原则”实施保护修复。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清洁、加固与缝合。
首先对《智行佛母》唐卡进行除尘,主要使用博物馆级吸尘器和软毛刷。因为唐卡的装帧与画心大部分开裂,所以先对唐卡画心与装帧进行分离,再次进行深度除尘清洁。在使用吸尘器时,必须非常小心,因为背衬的材质非常薄,所以风量要用最小风量,而且不能直接对着织物吸,否则整片织物马上就会被吸起,非常危险。因此除尘时控制力度十分重要。
修复师为《智行佛母》唐卡除尘
《智行佛母》唐卡装帧局部清洁前后对比
《智行佛母》唐卡画心颜料局部清洁前后对比
第二步是加固,加固之前先整形。主要对唐卡织物开裂的区域进行整形,主要使用喷雾器激活织物的内部结构,当织物受潮软化后即可进行整形,把织物的经纱与纬纱都一一对应平整,捋顺开裂区域,马上压上亚克力压板进行固形,力度不够会在压板上再放置沙包。整形完毕,再进行加固。
整形前后对比
《智行佛母》唐卡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为画心,镶边和背衬。其中画心较为稳定,为了保护文物,暂不进行加固。装帧因其开裂,缝线断裂,变脆等问题,无法用针法缝补法的织物,因此采用胶膜黏贴法进行加固。镶边的由丝线和金线交织而成,使用缝补法容易造成进一步的撕裂,所以也采用胶膜黏贴法。而背衬因其材质为平纹结构的丝,材质非常薄,则采用缝补法加固。
制作胶膜
第三步遵循“原针孔,原位置,原工艺,原针法”恢复原状的修复原则进行缝合。缝合线的选择很重要,根据前期科学分析检测的结果,得知唐卡的缝线为桑蚕丝,但桑蚕丝的材质非常光滑,光滑就意味着锋利,会割裂原来的织物,造成二次伤害。所以《智行佛母》唐卡选择了质地柔软,有韧性的棉线作为缝合线。最后以装帧缝线病害图为参考,按照原来的跑针针法与缭针针法进行缝合。
《智行佛母》唐卡的修复,不仅为各地唐卡的保护修复提供了科学的、可操作的修复方法与经验,也积极推进了中国藏文化的研究。
《智行佛母》唐卡画心修复后
《持国天王画像》轴唐卡:东方守护者的现代复苏
在养性殿西暖阁的仙楼佛堂中,《持国天王画像》轴唐卡静静悬挂,守护着这片神圣的空间。这幅唐卡的主尊,东方持国天王,以其庄严的姿态,肩负着守护国家领土的重任。画面上,五彩斑斓的流云与青翠欲滴的山水交织,流露出内地绘画风格的深刻影响,展现出清朝宫廷唐卡的典型风貌。自乾隆年间起,这幅唐卡便未曾离开过其供奉之地。
《持国天王画像》轴修复前
然而,岁月的侵蚀也给这幅唐卡带来了诸多病害。在三维视频显微镜、金相显微镜、红外光谱仪、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等仪器的细致检测下,发现画心的病害主要有:尘垢、污渍、颜料脱落、画心破裂等。装衬织物病害有尘垢、虫蛀、折痕、缝线开裂、装衬断裂、磨损、污渍、颜色变暗等。
《持国天王画像》轴唐卡透光照(透光照中高亮的区域是颜料脱落的区域或是镶边开裂与虫蛀区域)
故宫修复团队在对持国天王画像轴唐卡进行历史背景挖掘、病害分析研究、绘制材料与工艺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修复材料与修复工艺的筛选,并进行了反复试验,最终制定了保护修复方案,主要的保护修复技术要点包括除尘、分离、加固、平整、回缝。
首先进行第一次除尘。主要使用博物馆级吸尘器清除唐卡的正面镶边和画心的表面浮灰。吸尘器的使用也大有讲究,吸嘴要悬空,距离文物高度一般为零点五厘米至一厘米,如果碰到较为脆弱的部位,吸嘴的方向要改为侧吸,不直接对着文物。除此之外,吸尘器风量要控制在第一档,以免对脆弱部位造成影响。除尘时也需要用三维视频显微镜实时观察除尘效果。
因为唐卡的画心与镶边的缝线多处断裂,画心材料也与装镶材料材质不同,为了避免在之后的除尘过程中相互污染,也为了后续方便加固,就需要先将画心与装镶材料分离,这里使用了医用手术刀、医用眼科小镊子等工具。
画心、镶边与背衬分离后分别对其进行第二次除尘。这次使用的是带玻璃滴管吸头的小型吸尘泵,它的优点是能长时间工作而电机不发热,吸尘范围小而集中,能有效地去除积尘。与第一次除尘一样,吸头与文物距离都比较近,但不能接触文物,有时需要在体式显微镜的观测下工作,可清晰观测到文物的积尘,能较好地去除文物上的尘垢。
修复师使用带玻璃滴管吸头的小型吸尘器对唐卡进行第二次除尘
修复师第二次除尘用三维视频显微镜观测除尘效果
正面除尘后,还需对画心和装镶材料的背面进行较为彻底的除尘。使用三明治式夹持法,翻转画心或背衬。具体而言就是画心在中心,上下由无酸纸板夹持。特别是清洁画心背面时,清洁速度要尽量快,确保绘画不会面朝下太长时间。清洁完成后,再次翻转画面,保证画心绘画面朝上放置。
此前,已经将画心与镶边及背衬分离,所以可以分别对它们进行加固。这件唐卡的画心颜料层较薄,折痕纵横交错,很容易脱落。根据档案记载及科学分析检测结果得知,使用的胶结材料为动物胶,又名“牛皮胶”,为牛科动物牦牛的皮熬制而成。加固的具体操作是使用 0.5 %的牛皮胶,对颜料脱落区域进行雾化。雾化时不能直接对着画面,雾化口要冲着画面上空,让胶料缓慢地落在画面上。针对脱落严重的区域则使用浓度 1 %的牛皮胶进行加固。
镶边织物为红色缠枝花莲纹织金锦,受重力影响以及材料老化,单纯地使用针线法已无法满足文物保护修复的需要,因此正面镶边主要使用了针线加衬法进行加固。主要使用的针法有蝴蝶式加固针法、平针针法、藏针针法、钉针针法。针对不规则形状的蛀洞,则采用背面加衬的方法对蛀洞进行织补。
修复师用缝针等对唐卡镶边进行加固
背衬由三块黄绸拼合而成,三块黄绸的缝线多处开裂,并且存在许多破洞。用染好的四姆米( 1 姆米= 4.3056 克/平方米)的电力纺作为加衬材料,按文物的大小裁成三块,用平针针法先在三块面料的缝合处进行缝线加固与缝合,然后再用蝴蝶式的结构进行加固,最后加固所有的破洞与开裂处。
加固后的画心、镶边与背衬,需经过平整让其呈现舒适的状态。画心因长年悬挂的原因有点扭皱,需进行平整。首先把纤维纸覆盖在画心表面,再压上亚克力薄板,亚克力板上放置亚克力压块,压平扭皱区域,再扣上扣板,放置一星期,随时观察。镶边与背衬经过加固后,整片放置于文物柜中,让其伸展舒缓。
最后将唐卡按原工艺进行回缝,恢复原貌。分别使用黄色和红色双捻蚕丝缝线进行回缝,主要使用藏针针法进行缝合,线迹要不松不紧。缝好后将其收藏于文物柜内,静置三天,观察所有的线迹是否平整,让所有线迹保持舒服的状态。
修复师使用双捻蚕丝缝线对唐卡进行回缝
唐卡修复完成后,为了更好地保护文物,专家们还研制了适合唐卡保存、运输或展览的无酸瓦楞纸板保存盒。唐卡保存盒可以隔绝灰尘、光照、重力等因素对文物的影响,既满足文物保存的需要,也能满足运输、展览及研究的需要。
为唐卡制作的保护盒
在现代科技与古老智慧的共同作用下,《持国天王画像》轴唐卡从沉睡中苏醒,使我们得以窥见它曾经的辉煌,它不仅是一件文物,更是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诉说着信仰与守护的故事。
《持国天王画像》轴修复后
《清代白度母唐卡》:皇朝遗珍 慈悲重生
在北京广济寺,一幅珍贵的“白度母唐卡”静默地诉说着清代皇宫的辉煌。在那个时代,皇帝们虔诚地信奉藏传佛教,因此唐卡的制作流程——从选材、绘制、装裱到供奉——都遵循着一套严格的规范。这幅唐卡,作为观音菩萨化身之一的白度母,传说中从观音慈悲的眼眸中幻化而来,象征着无尽的怜悯与庇佑。
然而,岁月无情,虫蛀和织物的自然老化使得这幅“白度母唐卡”面临着无法继续供奉和妥善保存的困境。在 2020 年的深秋至 2021 年的初冬,泛华易拍公司的专家团队肩负起了修复这一文化瑰宝的重任,力求让这幅唐卡重现昔日的光彩。
这幅清代白度母唐卡存在通体蒙尘、画心部分脱离、缝线脱落、虫蛀严重、部分成絮状和缺失等病害,根据保存状况,修复团队确定了修复方案:整体真空充氮杀虫,画心部分除尘、缝合,正裱、背裱加固,两层佛帘和惊燕的除尘整形。
除尘材料选择的是故宫专利产品“多功能文物除尘布”,具有安全、无损、高效的特点。除尘采用“沾、揉”手法。在清理红色缠枝团花织金锦正裱上的虫子成堆的粪便时,由于纤维已经成絮状碎末,与周围的织物不相连接,只能清除挑拣出小段的金线和有一定强度的纤维收存备用。
除尘后的正裱
除尘完成后,进行分层修复。将绦子、惊燕、两层佛帘、正、背裱分解开。首先是背衬的修复,这是修复中的难点。背衬面料的纹样、光泽、薄厚与原装裱要协调,既不能比原织物厚度大,又作为补料不能太薄。于是经过多种面料的筛选,选择桑蚕丝板绫作为背衬面料,并且经过弱化后表面光泽既不亮、也不暗,与原织物浑然一体。最后为背衬染色,染成与原装裱相同颜色难度很大,这就需要对所染颜色的工艺把握非常到位,最终选用了化学酸性染料染制,上色牢固,不易褪色。
正裱背衬
接着是加固补全。加固时既要考虑到缝合的牢固性又要不露针迹,因此采用铺针、回针、锁边针等针法修补。其中天池受损严重,大面积缺失,这里借鉴了中国传统书画修复中的“补、全”技法,首先把现存织物固定后,用金线填充天池下部,并挑选虫蛀后稍有强度的残余絮状物,用钉针装饰,尽量按照原有的图案,将缺失的补齐。整体看来,画心周围的红色织金锦基本协调统一,白度母唐卡恢复了原有的神韵。
天池修复前后对比
最后是组装环节,红、蓝佛帘和惊燕采用回潮压重的方法压平整形,与原楣杆缝合固定,再将正裱、背裱进行缝合组装,完成白度母唐卡的修复。
供奉的唐卡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当承载着全部历史信息,恢复当初神韵的白度母唐卡被完整修复时,只能用“惊喜”来形容。修复后的唐卡完全可以满足日后悬挂展陈和供奉的需求,恢复了文物的原有实用价值和其承载的宗教属性。不仅为清代宫廷唐卡的研究提供真实、可靠的实物资料,也为佛教信众恢复了寄托信仰的承载。
《清代白度母唐卡》修复后
《西藏白度母唐卡》:藏地遗珍 灵光再耀
在西藏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孕育了无数珍贵的历史与民族文物。这些历史的瑰宝,不仅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更在考古学、民族学等领域散发着无法估量的研究价值。2014年,西藏博物馆将一项神圣的使命托付给了中国丝绸博物馆——保护并修复西藏罗布林卡格桑颇章中陈设的清布画白度母唐卡,由资深文物修复专家汪自强及其团队负责完成。
交到汪自强手上的白度母唐卡破损严重,呈卷状黏连的状态,画心多处残缺,还有虫蛀等病害。在全面了解病害和保存现状之后,结合对组织结构、纤维、金属线等检测分析,确定了保护修复技术路线:采取低氧消毒、局部清洗、定制修复材料及针线缝合加固的物理方法对白度母唐卡保护修复。
《西藏白度母唐卡》修复前
首先需要对唐卡进行回潮处理,把黏连的地方一点一点地揭开,再对白度母唐卡进行清理。先小心拆除唐卡,再纯净水浸泡清洗画心四周的纺织品镶料。因为镶料上没有颜料,所有可以用水清洁。由于担心颜料遇水流失,因此画心部分除尘则采用棉签蘸 75 %酒精进行局部清洗。清洁完成后,分别对镶料和画心进行平整干燥处理。
镶料清洗
画心是唐卡的核心,画心正面有比较厚重的颜料,先将表面适当清洁,再均匀刷上稀胶矾水,对颜料进行固色处理。而对于缺损的部分,就需要找类同的材料进行修补。通过对画心进行材质检测分析,找到经纬密度、厚薄相近的棉布,进行老化和染色做旧,使其颜色、光泽等接近唐卡材料本身。
之后用裱画的方式,在画心正面用水油纸上稀糨糊固定,多余重叠的部分用刀片修刮去除。接着在画心背面整体上浆,把经过染色的命纸托在背面,揭去正面油纸,用毛笔蘸清水,小心清除唐卡表面的糨糊,最后把画心撑平。
画心正面用水油纸固定
揭去画心正面水油纸
在修复唐卡的过程中,还存在“全色接笔”的问题。“全色接笔”是书画修复时常用的方法,全色指的是对颜色浅的地方进行补色,接笔则是对缺损的画意进行补笔。在与西藏方面沟通后,考虑到白度母唐卡作为文物的对于历史研究的特殊价值,决定不进行全色处理,保留唐卡的原貌。
最后,将经干燥平整后的唐卡画心与原镶料进行缝合,并放置于用无酸纸板制作的囊匣中进行保存。至此,白度母唐卡的修复保护工作全部完成,不仅使其病害得到有效治理,而且在强度和柔韧度上得到改善,仍然可以在原位悬挂陈设。
白度母唐卡在汪自强及其团队的巧手下,逐渐褪去了岁月的尘埃,这不仅是对过去匠人技艺的致敬,更是对未来世代的传承。修复后的白度母唐卡继续诉说着西藏千年文明的故事,传递着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深邃。
《西藏白度母唐卡》修复后
感谢您对文博时空原创内容的关注,我们将过往的精华内容汇聚成典藏级书籍《至美国宝》,里面包含 1000 张高清文物影像及讲解。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进入下方视频,点击左下角链接购买。
图片 | 朱紫璇
排版 | 黄思琦
设计 | 尹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