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肖远航,1961年生于江西赣州。1980年12月应征入伍,在南京军区某步兵团服役。那一年,我19岁,正是血气方刚的年纪,却不曾想到,一段青春往事会在我的人生中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记。

1983年的春天,我已经是一名上等兵,在团医院担任卫生员。那时候,部队正在进行军医人才培养计划,从各大医学院招收了一批毕业生充实军医队伍。周雅琳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来到我们团的。

她是南京医学院的高材生,被分配到我们团医院担任住院部医生。初来时,她剪着短发,端庄秀气。记得第一次见面,她正在查房,我负责配台。她娴熟的业务能力和认真的工作态度,让在场的每个人都印象深刻。

我们团里的文书张志远也是江南人,和周医生老乡,没过多久就打听到了她的许多信息。张志远是77级高中生,有文化,会写诗,在部队里小有名气。他经常借着送公文的机会往医院跑,没几天就和周医生熟络起来。

那时候的部队,对男女关系管理特别严格。每周政治学习都要强调"四防",其中就包括"防止男女关系混乱"。可是,年轻人对爱情的向往,就像春天的小草,总能在规矩的缝隙中悄悄生长。

1983年夏天,我在一次野外拉练中负责随队医疗保障。途中,战友孙小飞中暑昏迷,情况危急。我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同时用步话机向团部求援。周雅琳接到通知后,顶着烈日带着急救设备徒步三公里赶到现场。

那天,我们一起抢救了整整四个小时。看着她专注的眼神,认真的表情,我的心不由自主地颤动了。而她也发现,在我这个"大老粗"身上,居然也有着扎实的医疗基础和冷静的处置能力。

张志远大概察觉到了什么。一天,他突然向政治处反映,说我经常借工作之便接近周医生,有"不纯洁"的动机。这件事很快惊动了团领导。

政治处马主任把我们三个人都叫去谈话。让所有人意外的是,周雅琳主动承认,她早就看出张志远对她有好感,但她更欣赏像我这样"既有医术,又能为战友服务"的军人品质。

张志远没想到事情会是这样的结果,一时间尴尬不已。马主任却很开明,他说:"部队是有纪律,但同志之间的正常交往也不能过分限制。关键是要把握好分寸,不影响工作。"

这件事之后,我和周雅琳的感情反而更加明朗。我们都很克制,工作时间就是同事,只在休息时偶尔聊聊天。1984年春节,我特意写了一份请示报告,申请和周雅琳谈恋爱。团党委经过研究,同意了我们的请求。

1985年初,组织上考虑到我们的实际情况,推荐我参加军医进修班。那一年,我刚被提升为中士。经过两年的刻苦学习,我从一名普通卫生员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军医。

1988年,我和周雅琳终于步入婚姻殿堂。张志远也来参加了婚礼,还即兴朗诵了一首祝福诗。多年后他告诉我:"那次'检举'是我这辈子做过最后悔的事,但也是最有意义的事。它让我明白,真情不是靠阻挠别人就能得到的。"

1993年,我和周雅琳双双转业到地方医院。临走时,马主任送了我们一幅字:"军营无虚情,岁月见真心。从医济苍生,不负少年志。"

如今回首那段军旅岁月,依然会心潮澎湃。那是一个物质匮乏但精神富足的年代,没有华丽的表白,没有昂贵的礼物,有的只是默默地坚守和真挚的情感。

周雅琳常说:"咱们这一路,虽然走得不容易,但值得。"我总是笑着回答:"那个年代的感情最纯粹,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最让我感动的是,这份始于军营的情缘,不仅收获了爱情,更磨炼了我们的意志,培养了我们的品格。正如我们那时常念叨的诗:

"军营往事化红尘,

岁月如歌写真情。

不负韶华终相守,

白衣战士续芳华。"

三十多年过去了,那个穿着白大褂的身影依然在我记忆中清晰。军营的点点滴滴,早已融入生命的血脉,成为永远珍藏的记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