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 沈周 乾坤雪意图
《天净沙·冬》
白朴
一声画角谯门,
半庭新月黄昏,
雪里山前水滨。
竹篱茅舍,
淡烟衰草孤村。
黄昏时分,城门上哀婉的号角声久久不歇。夜幕降临,新月升起,照亮半个庭院,山上白雪覆盖,山前水流缓缓。水边有着竹篱茅舍的孤村,升起几缕轻烟,在衰草暮霭中弥漫着,扩散着。
哀伤,明亮,清透,孤独。种种情绪,化在在澄澈的心意里,干干净净。写这首曲子的,叫白朴。
在那遥远而辽阔的元朝,历史的长河中缓缓流淌着一位才子的传奇,他便是白朴,一个名字如清风拂面,又如月光洒落,温柔而深邃的存在。在那个金戈铁马、文化交融的时代背景下,白朴以他独有的才情,绘就了属于他的文学画卷。
家国破
白朴出生于金朝官僚家庭,父亲白华在金朝枢密院任职,母亲则是大家闺秀。然而,白朴的幼年生活却充满了动荡。在金哀宗开兴元年(1232年),蒙古军攻陷南京(今河南开封),白朴的父亲随哀宗奔逃,而白朴与母亲则留在南京。次年,崔立叛降,南京失陷,史称壬辰之难。在这场灾难中,白朴的母亲被掳往蒙古军中,从此生死未卜。年仅七岁的白朴在战乱中与家人失散,幸得父亲好友元好问收养,才免于一死。
白朴生于乱世,却仿佛天生带有一股不染尘埃的清雅之气。幼时的他,或许是在父亲白华那充满书香与哲思的熏陶下,早早地便在心中种下了对文学与艺术的热爱。然而,世事无常,家国、家庭的变故如同冬日里的一场骤雪,让年幼的白朴过早地尝到了人生的苦涩。大学问家元好问接济了他,并教授他学问。
颠沛流离
在元好问的悉心照料下,白朴得以在战乱中存活下来。然而,他的生活却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漂泊。元好问带着白朴和他的姐姐渡河至山东聊城,又迁居山西忻州,一路上历尽艰辛。白朴在元好问的教导下,逐渐掌握了丰富的文学知识,并形成了蔑视功名富贵、玩世不恭的性格。后来,元好问带着白朴姐弟在路过真定时,将白朴姐弟二人送回了白华手上。然而,由于北方战争仍然频繁,白朴父子不得不继续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岁月流转,白朴渐渐长大,他的才情如同春日里悄然绽放的花朵,不经意间便惊艳了世人。他的诗词,既有北方大地的粗犷豪迈,又不失江南水乡的细腻温婉,字里行间透露着对人世百态的深刻洞察与温情关怀。在《天净沙·秋》中,“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幅凄美而又宁静的秋日图景,让人心生共鸣,仿佛能穿越时空,亲眼见证那份孤独与宁静的美。
他的拒绝
中统二年(1261年),元世祖忽必烈下令各路宣抚使考察当地文人墨客中的可用之才,向朝廷举荐。当时河南省的宣抚使史天泽就决定推荐白朴,但白朴对元朝政府心生不了好感,因此拒绝了史天泽的举荐。白朴自知已经违逆了史天泽的命令,便孤身一人去外地游历,以躲避朝廷的任用。他先后游历了汉口、九江等地,并在四十一岁时返回真定看望已经去世的妻子。后来,他又继续向南游历,最终在金陵(今南京)定居下来。白朴一生中对朝廷事务非常反感,喜欢游历在山水之间,寄情于诗词歌赋之中。他始终未为元朝政府效力,以表达他对蒙古族统治者的不满和愤慨。
不满
白朴游历四方,亲眼见证了曾经繁华的城市在蒙古人的统治下变得荒凉破败。他心中充满了对蒙古族统治者的怨恨和不满,这种情感也深深地体现在了他的诗词和杂剧中。他的作品常常以历史事件为背景,借古讽今,抒发他对当时社会的愤慨和不满。例如,他的代表作《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就是根据白居易的《长恨歌》改编而成,通过讲述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来暗喻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不安。
《梧桐雨》里,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被他以细腻的笔触、深情的演绎,刻画得淋漓尽致,让每一个观众都能感受到那份超越生死的深情厚意。剧中,雨落梧桐的凄凉,不仅是对历史悲剧的哀叹,更是对人性、对爱情深刻而复杂的探讨,让人在泪水中品味到生活的酸甜苦辣。
心灵的净土
白朴的一生,似乎总是在寻找,寻找一片心灵的净土,寻找一份不为世事所累的真我。他像是一位行走在尘世间的行者,用笔墨记录着所见所感,用心灵感悟着生命的真谛
清平乐·朱颜渐老
白朴〔元代〕
朱颜渐老,白发添多少?
桃李春风浑过了,留得桑榆残照。
江南地迥无尘,老夫一片闲云。
恋杀青山不去,青山未必留人。
青春的容颜逐渐衰老,鬓角又增添了多少白发?桃李、春风就这么全都过去了,只剩下夕阳的余晖映出桑榆长长的影子。再次来到江南,无一丝烟火之气,自己就像是一片飘逸的闲云。我留恋这青山,不想离开,青山即使有情而欲留人在,也不一定能把人常留于她的怀抱中。
江南地迥无尘,老夫一片闲云。
这片闲云,悠游江南烟波里,杳无踪迹。只留得“千古是非心,一夕渔樵话”。
探究一下元曲大家,白朴,对元朝这段历史细节,还是了解太少,是个盲区,以后探索。
好,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