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周《袁安卧雪图》
了解书法史的可能知道,篆书的又一本传世碑帖《袁安碑》,碑文的传主就是袁安。也是沈石田《袁安卧雪图》里的主人公。
就是这个小篆碑文,记载了袁安的生平。
与《后汉书·袁安传》基本相同。此碑字体结构宽博流畅,笔画较瘦。书法浑厚古茂,雄朴多姿,线条纤细婉转,体态遒劲流畅,飘逸圆融中尽显端庄方正,是汉代篆书的典型代表。袁安碑是一件极为罕见的用篆书写就的汉代墓碑。
《后汉书·袁安传》载,某岁大雪十余日,封路堵门。洛阳令到州里巡视灾情,访贫问苦,雪中送炭。见家家户户都扫雪开路,出门谋食。来到袁安家门口,大雪封门,无路可通,洛阳令以为袁安已经冻馁而死,便命人凿冰除雪,破门而入,但见袁安偃卧在床,奄奄一息。洛阳令扶起袁安,问他为什么不出门乞食,袁安答道:"大雪天人人皆又饿又冻,我不应该再去干扰别人!"
洛阳令嘉许他的品德,举他为孝廉。并又在汉章帝的建初年间出任河南尹,在职十年,政尚慈爱,被朝廷誉为"孙宝行秋霜之诛,袁安留冬日之爱",最后做到司徒,其子袁敞任司空、孙袁汤为太尉、曾孙袁逢、袁隗分别担任司空及太傅,“汝南袁氏”四世居三公位,因而被称为“四世三公”,与“弘农杨氏”齐名。后人乃汉末时袁绍,袁术。
后来,“袁安卧雪”这一典故,用来形容读书人甘愿自己困守寒门而不乞求于人的气节和操守。乃君子固穷之象,贫贱不能移的有德寒士。
袁安卧雪,也成为画家们作画的母题。沈周的这幅画,把大雪压枝的感觉表现得非常到位。两棵老树,承担了很大的压力,反而有那种稳定,踏实感。这恰恰是沈周要表现出的,那种担当精神,那种生命的坚韧。
题款:
何人不卧雪,史独载袁安。
但得书中趣,那知门外寒。
成化十年冬十月,长洲沈周写。
成化十年,1474年,沈周48岁。正处于壮年。这一年老友刘珏病逝两周年,沈周在刘珏《清白轩图》上跋了首七绝。题《清白轩图》不久,诸中前来拜访。告别时,沈周赠诗与诸中。 沈周又临刘珏《峦容山色图》,自跋中论及前代山水画家,以董源第一,巨然次之,吴镇又次之。老师杜琼于此年去世,沈周作《东原图》纪念。 同年,沈周拜访吴宽之父吴融。
刘珏《清白轩图》
旧游诗酒少刘公,
人已寥寥阁已空。
仙鹤倘来还感慨,
只应此地是辽东。
清白轩,刘公留下清白意在人间。这年的冬十月,沈周所在的相城,或许下了一场雪,忆念师友,就借古之典写心之意。
沈周的“卧学”有卧游之意。
何人不卧雪,史独载袁安。
但得书中趣,那知门外寒。
卧雪的人那么多呢,为什么历史独独记载袁安呢?因为他是一个真正的学人,他沉浸的读书的乐趣中,哪里知道屋子在的寒冷呢?更忘了大雪封路之困。
这是沈周把自己带入进去了,以己心写袁安之心意也。
人间自是有痴人,此事不关风和月。三年前的那三个月,我也读了不少书呢,深有同感。就如同诗让叶嘉莹直面苦难而不失诗心,不正墙面而立。
此正是中国的问学、为人、处世之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