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作是米芾于晚年时期用大字行书写下的经典巨作《山中酬人卷》,此作字字动人心弦,是米芾的大字代表作之一,其中笔法丰富多样,八面出锋,跌宕起伏的结字方法和其灵活多变的章法布局,让人看完摄人心魄,极为痛快!
清朝时期,《山中酬人》真迹藏于内府,康熙时常观摩,对其赞叹连连,临摹多次,甚至禁止外传,见过的人寥寥无几,近代传到台北故宫,逐渐面世。
这幅作品不仅继承了前人的法度,还极具美感,令人叹为观止。正文内容为:“山中日暖春鸠鸣,逐水看花任意行。向晚归来石窗下,菖蒲叶上见题名。相逢之处花茸茸,石壁攒峰千万重。他日期君何处好,寒流石上一株松”。
这首诗描绘了山间春日的美好景象和悠然闲适的生活。诗人在暖日下听鸠鸟鸣叫,顺水漫步赏花,傍晚归来看到菖蒲叶上的题名而回忆起与友人相逢在繁花盛开、石壁林立之处。最后,诗人畅想未来与友人相见的地点,认为在寒溪边有松树的石头边最好。
米芾其人,堪称书法史上的奇人。他性格乖张,行事风格迥异于常人,拜师为兄、以洁癖选婿,那份轻狂孤傲、我行我素,贯穿于他生活的点滴。然而,正是这般独特的性情,为他的书法注入了与众不同的灵魂。天赋上,史籍记载他幼时学书便崭露头角,早早以学古人像闻名,自述 “自幼学颜行”,这一深厚的童子功为他日后的书法成就铺就了坚实基石。
北宋书坛,“尚意” 之风盛行,与隋唐严明的法度大相径庭。苏轼、黄庭坚等一众文人皆主张书法不应拘泥于古人规范。
米芾身处其中,却能独树一帜,将自己的意趣与笔法完美融合,达到 “出规入矩,笔随心走” 的境界。从他的字迹中,既能窥探到古人笔法的源流,又鲜明地展现出个人风格,宛如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传统与创新在毫端交织。
当代书法家启功、邱振中等人皆推崇学米芾为学书者走向成功的捷径。一来, 米芾书法有 “集古” 之称,临摹他的作品,仿若与诸多古人对话,不会脱离传统书法的轨道;二来,他在笔画处理与结字布局上大胆创新,为后世学书者提供了广阔的发挥空间,易于孕育个人风格。
《山中酬人》创作于元符元年(1098 年),时年米芾 48 岁,正值书艺炉火纯青之际。此作纵 28 厘米、横 325 厘米,共 24 行、67 个字,字径达 10 厘米,是其真迹中字径最大的作品之一,尽显雄浑大气。
此作逆锋起笔,入纸瞬间,笔尖衄挫、调锋的细微动作处理得精妙绝伦,每一笔画都浑厚饱满、劲道十足,似有千钧之力蕴含其中。
行笔过程中,中侧锋并用,挥洒自如,左右开张,真正做到了 “八面出锋”,无论是疾驰的飞白,还是沉稳的顿笔,都恰到好处,毫无拖沓之感。收笔时干脆利落,绝不拖泥带水,尽显果敢之气。
这种精湛的笔法,是米芾多年 “集古字”、精研诸家笔法后的厚积薄发,从周越、唐人,再到魏晋二王、钟繇,他博采众长,化为己用。
与米芾其他传世佳作如被誉为 “天下第一美帖” 的《蜀素帖》、号称 “天下第一难书” 的《研山铭》相比,《山中酬人》在笔法的丰富性、结字的奇崛程度上更胜一筹,世称 “米字第一品”,独步书坛 900 年绝非偶然。
它不仅填补了王羲之无大字传世的遗憾,破解了将 “二王” 笔法放大书写的难题,更为后世书法爱好者提供了学习大字行书的绝佳范本。
对于真正懂书法的人而言,《山中酬人》无疑是一件非常妙的佳帖。 临摹此作,既能锤炼用笔的精细入微,提升对毛笔的把控力,让笔画摆脱油滑与拘谨,达到雄浑老辣的境界; 又能在结字布局上领悟险绝与平衡的真谛,开阔字体势态,摆脱局促用笔; 还能从墨色运用中汲取灵感,让作品富有层次感与灵动性。
声明: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往期好文】点击下方蓝色标题跳转内容详细页面!
超多的书法学习资料,点击上方公众号名片,关注“书画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