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使中国成为日军“南进”的大后方,于1940年5月,日本陆军省制定以全力迅速迫使国民党蒋介石政权屈服的策略,在政治上加紧对中国政府的诱降,在军事上加大对蒋介石政府的打击。

1940年6月12日,日军攻占宜昌后,以此为保障基地,在两个月内对重庆等城市进行了4000架次的持续轰炸,投弹量为2500多吨,造成要进攻重庆的战前氛围。同时,并散布“八月进攻西安”的消息。

在加快军事行动的同时,日本也加紧了对蒋介石政府的诱降。蒋介石军事集团一方面制造“八路军游而不击”等各种谣言,挑拨国统区人民与共产党的关系。另一方面又通过宋美龄、戴笠等与日秘密谈判。正当日蒋之间的秘密谈判时,汪精卫伪政府在日军的操纵之下,在南京成立。



(图片来源网络)

在这种情况下,日军旨在困死八路军的“囚笼政策”全面展开。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设有3000余个据点、10000个以上的碉堡和5000余公里铁路、30000公里公路,形成了覆盖整个抗日根据地的防御网。在发动百团大战之前,八路军抗日根据地仅剩下太行山的平顺和晋西北的偏关两个县城。随着根据地的不断缩小,八路军的补给日趋困难,大大影响了部队的战斗力。

为了改变当前严峻而复杂的局势,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决定指示八路军总部抓住有利时机,对日军发动一次大战,不仅非常必要,而且也是势在必行。

当时,日本华北方面军拥有9个师团、12个独立混成旅团、1个骑兵集团,是中国关内战场上最大的重兵集团。但大部分兵力都在牵制在各个防御要点上,动弹不得。因此,华北日军可用于防御八路军主力进攻的兵力仅有2个师团又9个独立混成旅团。加之第9和第4独立混成旅团抽调6个步兵大队和1个山炮大队参加襄宜战役,日军对八路军的防线可谓漏洞百出。即使在正太铁路这一重要交通线上,也只能将第4、第8和第9三个残缺不全的独立混成旅团摆成首尾不能相顾的一字长蛇阵。



(图片来源网络)

由于正太线处于中心位置,它连接平汉、同蒲两铁路,是贯通山西、河北的交通命脉。在这条全长200多公里的铁路线上,有天险娘子关和日军在华北的重要燃料基地阳泉、井陉煤矿。如果正太线中断,山西境内日军的给养补充和外运掠夺的战略物资将发生极大困难,正太线也就成为了我必攻、敌必守的重要交通线。

经过认真研判分析后,于1940年7月22日,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签发《战役预备命令》,并报中央军委和毛泽东。要求各师和军区,要组织以不少于2 2个团的兵力,大举破击正太铁路(石家庄-太原);同时,对同蒲(大同-风陵渡)、平汉(北京-汉口)、津浦(天津-浦口)、北宁(北京-沈阳)、德石(德州-石家庄)等铁路以及华北一些主要公路线,适当展开广泛的破击,以配合正太铁路的破击战。各部必须在8月10日前完成侦察、器材准备、部队调动等准备工作。8月8日,八路军总部又下达了《战役行动命令》,进一步明确了战役部署及作战地域,并规定第一阶段战役发起时间为8月20日。



(图片来源网络)

8月20日夜,聂荣臻的晋察冀军区以18个步兵团、1个骑兵团又2个骑兵营、5个游击支队,在部分炮兵和工兵配合下,组成左、中、右3个纵队,分别向日军独立混成第8旅大部和独立混成第4旅一部展开攻击。经过三小时激烈战斗,右路纵队攻入正太线重要战略据点娘子关。23日,因石家庄方向的日军西援,晋察冀军区部队遂转移兵力,实施对铁路、桥梁、隧道的全面破击。



(图片来源网络)

负责破袭正太路西段的第129师,把主要打击力量预伏在狮垴山一线。当第385旅突然袭击阳泉市区,日军第4独立混成旅团长片山省太郎中将大为惊恐。因为第4混成用于保卫阳泉的兵力加上伪军和非战斗人员也只有700多人,与八路军的进攻兵力对比较大。片山虽然作生死一搏,经四天激战没有成功,阳泉被攻陷。到8月25日,正太路西段除寿阳等少数据点外,均为第129师所控制。刘伯承、邓小平利用这一机会,下令部队抓紧破路,动员组织民众,争取铁路员工,采取搬拆、爆破、火烧、水淹等方法,大力破坏铁路、车站及其附属设施,被日军视为“钢铁封锁线”就这样瘫痪了。

为配合正太铁路和同蒲铁路北段的破击战,第129师和晋察冀军区还令所属部队出动50多个团的兵力,在游击队和民兵的配合下,对平汉、平绥(今北京-包头)、北宁、同蒲(南段)、白晋(白圭-晋城)、津浦、德石等铁路线和一些主要公路,以及日军占领的许多据点,进行了广泛的破击和袭击,扩展到除山东以外的整个华北地区和主要交通线。



(图片来源网络)

截止至9月10日,八路军在5000里敌后抗日战场上,先后投入了105个团,20余万人一起奋战,使日军重要补给线正太路全部陷入瘫痪,陷入一片慌乱之中。

为进一步扩大战果,9月16日,八路军总部发出第二阶段作战命令,要求各部队继续破坏日军交通线,摧毁深入抗日根据地内的日伪军据点。由第120师主力彻底破坏同蒲路北段宁武至轩岗段;晋察冀军区主力破击涞(源)灵(丘)公路,并夺取涞源、灵丘两县城;第129师重点破击榆(社)辽(县)公路,收复榆社、辽县(今左权)两县城。



(图片来源网络)

日军控制的涞源、灵丘地区深入晋察冀根据地西北部,是日军打入根据地的一个钉子。1940年9月中旬,由于日军主力西移绥西,驻扎该地区的日军仅为第2独立混成旅团和第26师团各一部,约1500余人,另有伪军1000余人。晋察冀军区主力奉总部命令,以8个团、3个游击支队、2个独立营组成左、右翼队和预备队,趁日军主力西调尚未完全返防之机于22日22时发动了涞灵战役。

涞灵战役持续20天,双方伤亡均重。晋察冀军区认为不宜再战,决定结束涞灵战役,部队撤回根据地准备反扫荡。此次战役共毙伤日伪军1000余人,俘日军49人,伪军237人,八路军伤亡1419人。



(图片来源网络)

榆社是日军自正太路经平辽公路、辽榆大道向白晋路到各据点输送补给的主要枢纽之一,是重点守护的战略要地。日军以榆社以东门外榆社中学为核心据点构筑堡垒群,并将周围修成10至30多米的陡壁,火力配置十分严密。在屡攻不克的情况下,陈赓采取挖坑道到敌人核心阵地下,实施坑道爆炸后,突击部队便冲入了敌人阵地,第386旅终于攻占榆社县城,歼日军400余人。



(图片来源网络)

同时,根据刘伯承的安排,第385旅先扫清了榆辽公路上的两个据点--管头和石匣。至9月30日,主力转而攻击辽县。由于和顺、武乡日军分别向辽县增援,八路军总部命令停止进攻辽县,以一部牵制和顺南下之敌,主力转移至红崖头、关帝垴地区,准备歼灭武乡东援之敌。

第385旅在向伏击地域开进途中,在榆树节遭遇日军600多援兵。第386旅趁机从侧后展开攻击,对日军形成了四面包围之势。但日军在8架飞机的掩护下,占领高地负隅顽抗。激烈的战斗持续了两天一夜,双方伤亡惨重。此时由于和顺出援的日军突破狼牙山阻击部队阵地。在这种情况下,第129师遂撤出战斗,榆社复为日军占领。至此,历时9天的榆辽战役结束,我军共歼日军近1000人。



(图片来源网络)

为配合涞灵、榆辽地区的作战,第120师对同蒲路北段进行了新的破击,再度切断了该线交通。于10月6日,参加出击的八路军各主力部队均撤回各根据地,以准备反扫荡作战。

日军为了报复八路军对运输线的破坏行动。10月6日起,日军以近万人的兵力,对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总部等领导机关所在的太行抗日根据地榆社、辽县、武乡、黎城间地区进行连续“扫荡”;10月13日起,日伪军以万余人“扫荡”平西(今北京以西)抗日根据地;从11月1日起,日军约7000人“扫荡”太岳区;11月9日,日军又以万余人“扫荡”北岳抗日根据地;12月中旬,日军以2万人的兵力对晋西北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



(图片来源网络)

面对日军的“扫荡”计划,10月19日,八路军总部下达反“扫荡”作战命令,百团大战进入艰难的反“扫荡”作战阶段。

经过八路军与地方武装和老百姓的密切配合,于11月13日,日军先后退回各据点,太行区历时40天的反扫荡结束。在这3个半月中,共作战1824次,毙伤日军2万余人、伪军5000余人,俘日军280余人、伪军1.8万余人,拔除据点2900多个,破坏铁路470余公里、公路1500余公里,缴获各种炮50余门、各种枪5800余支(挺);八路军也付出了伤亡1.7万余人的代价。



(图片来源网络)

百团大战是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带战略性的抗日进攻战役。此役被日本军华北司令部称为“挖心战”,并把8月20日作为日军遭受“挖心战”的纪念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