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曾刊文,要把抗战精神作为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内容。为了讲好中国故事,我们策划了《不屈百年》系列文章,本文为第13期。若您也感兴趣,烦请点击一下“关注”。



编辑|t

引言

1937年,上海,蕰藻浜前线。远道而来的川军20军唱着《满江红》出川抗日,刚抵达阵地,炮火便铺天盖地而来。军长杨森一挥手:“夺回陈家行!”

一场硬仗打响,战场上尘土飞扬,阵地五次易手,士兵拼光一个团补上一个连,打到最后,26师5000人只剩600人!但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为这片土地拼到最后一刻!

川军为何如此顽强?这支西南铁军背后,又藏着怎样的故事?



硬骨头川军:初上淞沪战场,顶着炮火拼命

1937年秋天,上海前线硝烟四起,炮火连天。淞沪会战打到这个阶段,日军的攻势愈发狂猛,各地援军轮番上阵,但仍无法彻底顶住日军的推进。就在这时,来自千里之外的四川兵赶到了。他们背着大刀、扛着步枪,冒着尘土登上了战场。

川军来了,带着他们特有的狠劲儿和一口掺杂着乡音的呐喊。别人走一公里喘口气,他们可以一天赶几十里。

别人吃不下干粮,他们一碗辣椒拌饭就能顶一天。有人说川军是中国军队里的“硬骨头”,他们不怕苦、不怕死,只怕没仗打。这次赶到淞沪战场,他们带着“拼命也要守住”的决心而来。



刚到前线,川军就碰上了日军的重炮轰击。第二天杨森就接到第六兵团薛岳的电话:“32师已几乎全部阵亡,桥亭宅、顿悟寺一带失守,命你部迅速夺回阵地!”

习惯了在大山中穿梭的川军,哪见过一望无际的大平原,桥亭宅、顿悟寺一带,除了沙包战壕,根本没有隐蔽。川军将士冲上来人都看傻了。

但军令已下,无数将士奋不畏死地就往前冲,大场镇便成了无数川军将士的埋骨之地。

蕰藻浜一线,尘土飞扬,炮弹在空中划过一道道弧线,落地后炸得四周天翻地覆。川军士兵来不及适应环境,就被推到最前线。

说是守阵地,实际打得极为艰难。日军凭借坦克和密集的炮火,一轮轮地轰炸过来,把川军的阵地炸得稀碎。

但川军的兵士们,就像扎根在土地里的钉子,哪怕只剩下一点残垒也要守住。



他们趴在地上,顶着敌人的扫射,冒死冲出去抢回阵地,手榴弹炸光了,就拿石头砸;枪里没子弹了,就用刺刀拼命。

川军的第26师表现最为亮眼。这支部队被部署在日军的主攻方向,阵地被炸了一次又一次,打得七零八落。敌人一冲过来,他们就拼刺刀,直接把日军顶了回去。

那时候的川军士兵,手里的枪多是老旧型号,射速根本跟不上敌人的现代武器,但他们的血性却一点都不输。他们轮番冲锋,喊声震天,战斗到最后一刻,还抱着敌人的机枪往前冲。



整个战场上,川军第26师打出了让日军都震惊的战斗力。仅仅几天的时间,全师5000人,打到最后只剩下600人。14名营长,13人阵亡。

有人说,这仗打得太惨了,但川军的士兵只会抹着脸上的血迹,咧着嘴笑一句:“命没了可以再给,阵地丢了就没脸见乡亲。”

而在蕰藻浜,川军20军与日军展开了拉锯战,阵地五次易手,每一次都是靠血肉之躯重新夺回来的。

日军的进攻速度一再被拖慢,而川军士兵的身影一次次出现在最危险的战场上。他们守住的不是一块阵地,而是一份属于中华民族的尊严。

当日军看着阵地上的川军战士,一个个倒下却没有一个人后退时,不得不承认,这支来自西南的队伍,就是铁打的“钢军”。

26师血战七天七夜:用生命守住“钢军”名号

淞沪会战进入最激烈的阶段,日军动用了重炮、装甲车、飞机等一切能够碾压对手的武器,向蕰藻浜、陈家行等川军防守的据点发动猛攻。此时,川军第26师就像是一堵血肉筑成的墙,死死地挡住了日军的攻势。

七天七夜,这支部队用生命书写了战场上的奇迹。日军的炮火毫不留情,阵地每一分每一寸都被炸得千疮百孔,刚刚填好的掩体又被炸开,士兵们就在炸开的尘土中接着战斗。

有的士兵被震飞几米远,爬起来一擦脸上的血,又继续端起枪朝着敌人打去。



战斗最惨烈的时刻,日军连续向第26师的防线发起冲锋,炮弹像雨点一样密集。川军士兵咬紧牙关,端着步枪在战壕里埋伏,当敌人冲到近前时,一声令下,手榴弹一片片飞了出去。

爆炸声震耳欲聋,日军阵脚大乱,川军士兵立刻跳出战壕,拼刺刀、肉搏,打退了敌人一波又一波的进攻。

七天里,这样的战斗不断重复。26师的阵地反复易手,每次失守,他们都会再次反扑夺回,死守不退。士兵们脸上、手上早已血肉模糊,但没有人肯放下武器。



14名营长,13人阵亡,只剩下最后一个营长还在带着残余的几十名士兵苦苦支撑。有人中弹倒下,旁边的战友立马补位,甚至是负伤的士兵,仍拖着残躯爬上阵地,抱着敌人同归于尽。

七天七夜,26师的5000名士兵几乎全部战死,仅剩600人活了下来。但这一战,这支部队作战顽强,视死如归,堪称中国军队的钢军,却给日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场战斗下来,26师师长的声音都已沙哑。他看着残余的士兵,眼里噙满泪水,却只能狠狠地拍了拍他们的肩膀:“弟兄们,我们拼光了,但也拼出了中国人的骨气!”

为何说“无川不成军”?英雄从不言苦

淞沪会战后,川军的牺牲与表现传遍了大江南北。人们惊叹于这支队伍的顽强:他们吃最差的饭、穿最旧的衣,却打出了最硬气的战斗。为什么川军如此顽强?这不仅是战场上的勇气,更是来自四川人的性格:吃得起苦,拼得了命。

四川地处西南,多山多水,物产虽丰富,但在那个动荡年代,生活条件并不好。川军的士兵大多出身贫苦,从小就练就了吃苦耐劳的本事。他们从山里走出来,扛着大刀和旧步枪,就敢跟装备精良的日军拼命。他们不怕牺牲,也不怕困难,战斗力硬得像钢铁一样。

有人曾这样评价川军:“他们或许没有最好的武器,但他们有一颗最坚硬的心。”



淞沪战场上,川军第20军在陈家行与日军反复争夺阵地,五次易手,打到最后,部队只剩下一小部分,但他们依然紧咬着牙关,没有后退一步。杨森将军负伤了,士兵们抬着他继续指挥战斗;士兵们倒下了,新的士兵立马补位上去。

出川抗战,川军300万将士踏上战场,牺牲超过64万。可以说,他们用血肉筑起了一道钢铁长城,用牺牲唤醒了整个民族的抗战精神。他们没有喊过苦,也没有叫过累,他们的牺牲换来了时间,更换来了胜利的希望。



淞沪会战中,川军打出了中国军队的尊严,也让日本人见识到,中国人不是那么容易被打垮的!无川不成军,这句话不仅是一句简单的称赞,更是对那段血与火历史的深情铭记。

参考资料

淞沪会战(抗日战争时期的战役之一)_百科

【方志四川•记忆】张柯妤 ‖ 刘湘请缨出川抗战的历史纪实.方志四川.2021-01-11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