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汉字消失,我们的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模样?
想象一下——
早点摊的鲜肉包变为“xianroubao”;每年贴的春联成了“chunjiekuaile”;手机里滚动着拼音洪流;小朋友作业本只剩下字母符号。
《兰亭集序》的优美笔触如同神秘遗迹;甲骨文沦为一种原始图腾;“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的优美意境,成为再无法被理解的旧纸堆。
汉字消失的世界,中华精神仿佛也近乎不再存在。
从开天辟地的传说,到《史记》里的悠悠记载,从唐诗宋词的吟咏,到明清小说的喟叹,汉字承载着整个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
它是我们民族血脉中流淌着的最小单位——
承载着我们的人生,那些所思所想、所困所爱;也承载着中华文明数千年的哲学、艺术和智慧。

许多人或许不知道,如今全世界都在学的“中国话”,其实真的面临过彻底消亡的危机。
清末民初时,汉字如同中华民族一样,来到了历史的悬崖边上。
19世纪末,西方开始大规模生产打字机,实现了继活字印刷术后的又一次书写革命,也开启了现代信息技术化的浪潮。

老式机械打字机,诞生于19世纪60年代,20世纪末被个人电脑取代
众所周知,彼时的中国为了跟上世界,开始努力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但在打字机领域,却长期止步不前。
原因无他,当时的打字机是以拉丁字母为基础,从技术层面排斥汉字。
毕昇大概想不到,尽管他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数百年后,汉字却因无法适配当时更现代化的打字机,被贴上了“低效”“落后”的标签。
甚至有人画漫画讽刺,中文打字机是一个需要“5000个按键、一人指挥、四人操作”,荒谬且巨大的机器。
打字机作为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其对汉字的排斥,也让当时国内很多人认为,汉字复杂性过高,不适合现代化的进步,主张全面改用拼音。
但在这样的“内忧外患”下,中文打字机还是被发明了出来。即使它结构复杂、效率不高、面积也确实大,还被认为只是活字印刷机的缩小版本——
但至少我们有了这样的中文打字机,也就在彼时属于ABC的世界中,有了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老式中文打字机,曾在国内长期且广泛地应用,操作相对复杂
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末,国内的打字员们用它写下了无数时事、文化与历史。
而直至今日,汉字也并未消失。
并且,随着简化汉字和扫盲运动,在教育的普及下,这个古老的文字现在已是世界第二大语言。
它也早已不再代表落后,相反,从新能源汽车、高铁、AI和机器人,如今的汉字,常常代表着更先进的科技。
在目之所及的未来,它有着更宽广的前景。

被汉字环绕,人们时常容易忽略一个事实——我们向来需要通过文字这个桥梁,去观看世界。
语言,从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工具,它是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是我们思想的边界。
因而汉字,便是中国人与世界最为独特的链接。
以甲骨文为例——
众所周知,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系统文字,但它不仅是汉字的源头,更是古人观察世界、理解宇宙的独特窗口。它记录了商朝时期人们的生活、信仰、自然观和社会结构,是古人世界观的具体体现。
好比一个“天”字。
在甲骨文中,“天”,仿若一个站立的人,头顶着一片广阔的空间。

从左到右分别为甲骨文、楚系简帛文、小篆三种字体
这个简单的符号,承载的是古人对苍穹的敬畏与想象。
在他们眼中,“天”便犹如那遮天蔽日的一个横杠,不仅是日月星辰的运行之所,更是主宰万物、统摄一切的神秘力量。
这种对“天”的崇拜,逐渐演化为“天命”观念,成为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源头。
一如这个将人与天上下相连的“天”字一样,古人相信,人与天是相通的,人的行为应当顺应天道。
这种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与行为方式,无论是宏大的家国理念,还是百姓的日常生活,都离不开对自然的敬畏与追随。
直到今天,“天”依然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精神符号,它提醒着我们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也让我们在纷繁世界中保持一份对宇宙的谦卑。
而若说“天”意味着古人对世界之“道”的敬畏,那“梦”,则刻画着他们对内心自由的追求。
甲骨文中的“梦”字,像一个人躺在床上,头部飘散着象征梦境的气息。

从左到右分别为甲骨文、金文、小篆三种字体
在古人眼中,梦不仅是睡眠中的幻象,更是天道的启示或祖先的告诫。
它反映了古人对精神世界的探索与敬畏。梦,成为连接现实与超自然的桥梁,也让古人在清醒与梦境之间,寻找到一种超越现实的可能。
这种对梦的理解,逐渐演化为中国文化中的“梦境美学”。无论是庄子的“蝶梦”,还是李白的“梦游天姥”,亦或《红楼梦》里的“假作真时真亦假”,梦始终是中国文学与艺术中的重要主题。它让我们在现实的束缚中,依然能够追寻自由与想象的空间。
简单两个字,足以可见,早在文字的源起时代,汉字就有着一字一世界的中式浪漫。
并且,历经千年更迭,今日之汉字也携带中华文化的古老基因,正在世界科技舞台上绽放光彩。
如今的互联网时代,汉字在机械时代曾经被嫌弃的“复杂性”,反而有着“信息量更大、输入效率更高”的优点。
也就是说,汉字在一些方面更适合现代科技。
比如我们的空间站,从操作界面到实验记录,一切都离不开汉字。因为没有使用英文,这曾被质疑不够“国际化”,但我们坚持汉字,既是文化自信的体现,也是基于太空任务安全性的科学选择——
宇航员往往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处理大量信息,汉字的表意特性使信息传递更高效,而母语操作也进一步确保了航天员应急判断的准确性。

在轨运行中的空间站,下方为地球
同时,汉字这一突出的特性,也延伸到了如今正红火的人工智能领域。
科技人员发现,汉字的语义丰富性和文化内涵让其在自然语言处理(NLP)中拥有独特的优势。
这种会意造字法不仅让汉字具有高度的信息密度,还使其在语义分析中更具可解释性,换句话说,就是让机器能更好的理解人类。并且,汉字千年来的稳定性,也让它整体更有规律可循,让AI的训练参数可以更少,同时准确性更高。
很奇妙不是?
3000年前,商人用甲骨文描绘世界与自然;3000年后,我们依旧在用汉字探索更大的世界。
作为汉字起源,甲骨文数千年至今一脉相承,仍旧鲜活。
而文字的传承不息,也正代表中华文化绵延不绝、总能奋起突围的顽强毅力。
我们能够看到,在不远的未来,汉字将会继续延展至各个领域,构建一个既属于中国人,又属于全人类的新未来。

所以,今日的汉字具有什么样的魅力?
它是一种跨越时空的文化符号,承载着五千年的文明积淀,却又能与现代科技完美融合。
从书法艺术到数字字体,从纸质书籍到电子屏幕,汉字以其独特的形态美感和表意功能,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它的魅力在于既能传递深邃的文化内涵,又能适应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既能体现传统的审美价值,又能满足当代的实用需求。
在《源字中国》纪录片第一集中,考古学家唐际根就曾为导演王潮歌介绍过这么一个跨越时光的甲骨文——
“申”。

它由中间一条弯折的曲线与两边延展出的曲线组成,这种字形模仿的其实是闪电在天空中划过的轨迹。
因此,“申”其实就是我们今日的“电”。
同时,商朝时的“申”,往往还会被篆刻在甲骨的左下部位,用来表示日期。
换言之,申也曾代表着时间。

这样的语义结合,让这个古老的文字,拥有了更为丰富的现代内核——
“申(电)”象征的,是一种时间与速度的合二为一。
它穿越了时代长河,一如头顶的闪电一般,既发生在古代,又发生在今日,从不苍老,从不衰败。
而这也便是比亚迪集团旗下高端品牌仰望汽车,选择甲骨文“申(电)”为其logo的原因。
真正的好东西,是超越时间之外,不具衰败感的。
当我们回望汉字的过去,便会发现,它不仅绚丽了那个时代,也照耀了我们的现在,指引着我们的未来。
而仰望汽车的logo,正是真正具象化了这种篆刻上时间长河上的美。
让“申”与“电”,在现代科技中完成了合二为一。
以传承穿越时间,以速度穿越空间,以技术穿越未来——
携带着古老的刻度,仰望汽车正探索着新能源汽车的新世界。并且,这条科技探索之路并不冰冷,而是始终有着文化的温度。

纪录片之外,仰望汽车总经理胡晓庆也对王潮歌导演阐述了她对仰望的理解——
她说:“仰望它其实感觉是个动词,但其实我们觉得它(仰望),更多的是一个状态。”
二者的区别在于,动作是短暂的,而状态,是持续而长远的。
一如甲骨上的文字在历史长河中始终保持着仰望星空之态,“仰望”二字,承载的是对历史的继承,与对未来的无限好奇。
它是一个永不会停歇的姿势。
胡经理对产品的理解,有着她独到的浪漫与温柔。
她认为,即便是工业产品也是有其人文的光辉。并相信“哪怕在工程上,我们也要讲好中国故事,让每一处设计,每一处审美,每一处用料,都带有中国浪漫。”

作为国产品牌,仰望汽车明白,“汉字”所包含的中式浪漫,是独一无二的。
以汉字塑造“只有”系列作品的王潮歌导演,也在《源字中国》中表达了同样的观念——
因甲骨文的一个“车”字,王导回忆起了自己创作的传统文化相关作品,并感慨:“从古至今,人人都向往一台好车。”
一字一世界,读字认世界,跨越时间,一贯如此。
所以,什么是一台好车?
或许正如唐际根教授所说——有底蕴,有起源,谓之真好。

毕竟,有来处,才会有归途;有所扎根,才能抬头仰望。
以‘申’为铭,驭电而行。
仰望汽车,传承千年智慧,驱动未来科技,和汉字一起,从悠悠历史走向无限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