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王宏坤差点当上兵团司令的事,没人愿意多提,但这事真不该埋了

1949年那阵儿,打到最后阶段,眼看全国就快解放了,中央军委干了一件大事:统一部队番号。

说白了就是把过去那些乱七八糟的部队名号理一理,谁是谁、归哪儿,不再一锅粥。

可这事干得不只是为了整顿纪律——他们还悄悄留下了四个兵团的空号,没用上。

第6、第11、第16和第17兵团,就这么空着了。

表面上没人说什么,实际上每个兵团后面,都藏着一个原本该上场的将领。



第6兵团的号码,原本是为第二野战军预留的。

那时候渡江战役还没打,刘伯承和邓小平心里是有准备的——要是江打不下去,或者南边一带出点岔子,就得临时拉起一支新兵团顶上。

这兵团准备从中原军区三个地方军区拼起来:江汉、桐柏、鄂豫。

看着是地方武装,其实底子不差,都是晋冀鲁豫的老部队。

最关键,他们手里有兵,有地盘,熟悉地形。

那这个兵团要真成立了,谁带队?这个问题在高层其实压根不是个问题。



王宏坤,就是那时候所有人心里指定的司令人选。

王宏坤什么来头?红军时期就是军长了,资格老得很。

他不是靠着什么关系爬上来的,是一枪一炮打出来的。

早年在鄂豫皖一带混战时,他就开始带兵。

后来又跟着刘邓打中原,做第二副司令,等于就是二野核心圈子里的人。

他自己也不是光打仗,他参与组建过第6纵队、第10纵队,桐柏根据地就是他一砖一瓦搭起来的。



这些地方军区,跟他关系太深了。

他熟人多,地形熟,风土人情也熟。

要是把这仨地方拼成一个兵团,非他指挥不可。

不是因为官大,而是因为就他能把这摊事理顺了。

但事儿就卡在了那年春天。

原本以为渡江战役会打得挺艰难,结果解放军一冲而下,南京、上海、南昌这些地儿一个接一个地拿下,连白崇禧那个老狐狸都挡不住南下的势头,兵团也就没必要组建了。



王宏坤原本已经开始调兵了,江汉、桐柏那边也松口气等着整编,结果上头一声令下——不搞了,番号留着,不启用。

这事王宏坤没说一句话。

他不是没想法,他太清楚这是为了更大的胜利。

但他心里压不压抑,那是另一回事。

忙前忙后,最后连个番号也没落下。

山东那边也有个兵团号没用上,第11兵团。



也是差点成了。

那边是华东野战军打算以谭希林带的第32军为主,组一支新兵团,司令也都想好了——许世友。

许世友打仗猛,人也有点倔,在山东那片土生土长,熟得很。

要真组了这个兵团,许世友肯定是头一号人物。

但华东那边也没出岔子,部队直接南下,从南京一直打到福建,第11兵团的事也黄了。

谭希林的军后头被调去叶飞那儿,归第10兵团指挥,干起了海防和剿匪的活儿。



最让人琢磨的是第四野战军的情况。

这支部队打得最狠,力量也最强。

辽沈战役之后,他们手里已经接近百万兵力。

中央军委原本是打算从四野现有的兵团里抽出人马,组建第16和第17兵团。

人选也不是乱来的,四个兵团的副司令里,韩先楚、李天佑、黄永胜、刘震、洪学智这些人,哪个不是能打仗的材料。

韩先楚打过海南岛,李天佑在抗战时就出了名,黄永胜后来干到总参,刘震是飞行部队出身,但地面作战也不差,洪学智那是出了名的后勤能手,打仗也不含糊。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并非时政社会类新闻

这几位要是放出来,随便挑两个兵团指挥,没人挑理。

但四野刚打完平津,没歇几天就接到命令南下。

白崇禧那边兵力不小,中央军委要四野出兵配合二野三野渡江,直接打乱了原定的组建计划。

先遣兵团是第40军和第43军,走得飞快,4月初就到了前线。

这个时候,哪还有心思拉新兵团,谁也顾不上组建了。

那些副司令也都被分散安排,有的干了副兵团司令,有的去了地方军区,有的后来进了总参。

兵团号是没用上,但人一个个都没被浪费。

王宏坤的事,就这么搁下了。

没有任命,没有文件,有的是默契和默认。

他继续在湖北军区干了几年,后来调到新疆,再后来进了中央军委系统。

没声张,也不争。

只是在老战友提到第6兵团时,大家都知道,那是差点成了的事。

没人再去追问,那个兵团要是成了,现在会是什么样。

王宏坤也从来没说过遗憾。

他也许心里明白,有些事,不是没成,是成得太早,成在了别人看不见的地方。

参考资料:

《王宏坤将军传》,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中国人民解放军编制沿革史》,军事科学出版社

《渡江战役纪实》,人民出版社

《解放战争实录》,党史出版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