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他一个人,从六个人干起,最后撑起了一支红军主力,还在敌人眼皮底下扛下一个根据地。
这事儿搁谁身上都不敢信,但贺龙就这么干成了。
按那个时候的标准,十大元帅哪个不是打江山的狠角色?可真说从头拉队伍、建地盘,白手起家,干到能顶住国民党围剿的,就贺龙一个人。
别人是接手、发展,他是从无到有。
别的不说,光“从零开始”这仨字,就够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南昌起义失败后,贺龙没按常规走。
他不是撤退回组织,也不是另找地方苟着,而是主动请命回湘西。
他知道那片地儿,也知道那帮人。
这次他回去,不是想混日子,是想再拼一把。
他不是带兵回去的,是带着六个人,六个,连个排都不够。
可不到一个月,三千多号人就聚起来了,队伍有了番号,武器也凑齐了,红四军就这么出来了。
这事儿要看清楚,别以为他靠运气。
湘西那地方人情复杂,山高林密,地痞土匪都有,国民党警备也不松。
他能在这乱局里拉起队伍,全靠他会办事,能说会做,关键时刻还下得去手。
组织、宣传、动员,他一手全包,谁能干这活?当时不少人跟着他,不是看他有多少钱有多少枪,而是信他,觉得他能带着大家活下去。
红四军不是纸上谈兵,是一仗一仗打出来的。
湘鄂西根据地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靠一场场小规模战斗拼下来的。
贺龙那时候,不但要防国民党的大部队围剿,还要盯着地方势力的骚扰,内部还得处理肃反的问题。
那种时候,很多人都撑不住,可他撑住了。
贺炳炎就是那时候被他从肃反中保下来的。
那可不是说情就成的事,得拿命去担保。
贺龙干的事儿,不光是打仗,更是保人。
他手下的人出了事,他不躲不推,而是挺身而出。
这种人,在乱世里,才是真正让人服气的。
再说一件事,1934年,红六军团和红七军团是先遣部队,往西南走,吸引敌军火力。
这时候,贺龙带着红二军团过来会师。
中央说要分头行动,红六军团往湘黔边走。
可贺龙一听这安排,直接反对。
他说不行,红六军团早就吃不消了,地形不熟,再这么走,部队要散。
他不是嘴硬,是有底气。
他了解湘西,那是他的地盘。
地形怎么走,哪儿能驻扎,老百姓靠不靠谱,他门儿清。
他找任弼时他们说了,两个军团不能分开,得一起往回走。
这不是阳奉阴违,这是保命的招。
结果呢?红二、红六合力回湘西,真就稳住了。
新根据地也建起来了,这才有了后面的红二方面军。
这一抗命,不但救了红六军团,还保住了湘西整个局势。
贺龙这一步,走得太关键了。
别看他不是最会打仗的那一拨,像彭德怀、林彪那种纯军事出身的可能比他更猛。
但说到在最难的时候扛事儿,没人比他更稳。
打得赢是一回事,拉得起才是真本事。
他不是从部队里升上来的,是从民间干起来的。
最初靠两把菜刀,后来说是两个人各掂着一把菜刀,反正就是那么点家底。
他自己纠正过这事,说不是俩菜刀,是俩人,别传歪了。
红四军成型后,国民党没闲着,一波接一波围剿。
贺龙带着队伍在山里跑,转战各地,有时候饭都吃不上,枪也没多少,可队伍没散。
他有一招,那就是稳人心。
很多部队最怕的就是兵心散,可他那儿,兵心不怎么散。
为啥?因为他不是只靠命令让人服,而是靠事儿让人信。
中原大战那年,长江流域的国民党兵力被调走了,贺龙看准了时机,带队冲出湘西,去了鄂西,跟那边红军合了。
之后又整编成红二军团。
这种时机要抓得准,光靠命令不行,得靠眼光。
他不是没被打残过,也不是没失败过,可他每次都能再站起来。
不靠别人拉,不靠运气,就是自己硬撑着起家。
这种能力没法教,得是人骨子里带的。
贺龙从来没抱怨环境,也不靠别人给机会。
他就是靠自己,哪怕只剩几个人,也能重新来过。
他知道人心怎么稳,知道队伍怎么带,知道啥时候得硬,啥时候得忍。
这人做事不绕弯子,想法也不复杂。
要干事,得先有人;要有人,得有信;要有信,就得让人觉得你不是拿他们当工具。
他干革命,不是为搞名号,是想真干成事。
别人说他不够军事化,他不在乎,干出来的才算数。
后来的事也不复杂。
红二方面军成型后,他继续带队打仗,一直打到抗战,再到解放。
贺炳炎、任弼时这些人,都是从那时候跟下来的,没散。
很多人都说他不是最厉害的,但没人说他靠不住。
参考资料:
《贺龙传》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中国工农红军史》 解放军出版社
《三千里江山——红二方面军长征实录》 人民出版社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并非时政社会类新闻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