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六十年代,两岸一度有统一的实际进程,当时,蒋介石曾愿率部回归大陆,为此提出了六个前提条件,我党和毛主席以国家利益和大局为重,全部同意了。

当时,蒋介石提出了哪六个条件,最终为何没有促成台湾回归大陆呢?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不顾全民反对内战的呼声,悍然发动了内战。自觉优势在我的蒋介石,可能万万没有想到,短短三年多时间就丢了大陆,只能退守台湾岛以求自保。

起初,我军有望一举解放台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蒋介石为求自保,向美军求援,美军欲分裂台湾和大陆,派遣第七舰队帮助蒋介石守台湾,我军缺乏现代化海军登岛作战,加之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只能将解放台湾的问题推迟了。

五十年中期,随着国际局势的发展,我党对解放台湾的方式方法进行调整,毛主席提出了要和台湾“和为贵”,爱国一家。周总理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上也提出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

毛主席和周总理释放的信号,对当时国共对峙的政治产生了深刻影响,一些曾参加国共和谈的人士认为,新的一轮国共谈判就要来了。

另一边,蒋介石虽说喊着“反攻大陆”,实际上他已经明白已经没有希望了,连美国人在朝鲜战场上都吃瘪了,何况哪些从大陆败退下来的国军残兵败将,肯定不是我军的对手。



美国为自身利益,见蒋介石“反攻”大陆没有希望后,妄图搞“一中一台”,达到分裂中国的目的。蒋介石虽说要依靠美国人帮助,但要把台湾独立出去,那是万万不能做的,不会去背这个卖国的罪名,坚守住了民族大义。

除此之外,蒋介石在岛内严厉打击“台独”,反对美国人干预岛内政治,种种表现证明了坚决维护一个中国原则。

国共高层的态度,为接下来双方谈判奠定了一个基础,民主人士章士钊自告奋勇,做一个中间人为和谈奔走。自此,从五十年代中期开始,国共代表就台湾回归问题进行一系列的商讨,毛主席和蒋介石对此事也尤为上心。

起初,谈判进展缓慢,直到1965年国民党原二号人物李宗仁回到大陆,受到我党的热烈接待欢迎后,蒋介石父子就台湾回归大陆问题展开了具体行动。

台湾方面以曹聚仁为代表,此人是蒋经国密友,在我党也有相当的人脉。蒋介石父子亲自接见曹聚仁,了解我党关于谈判的条件后,也提出自己的条件。



经过几次商讨,曹聚仁和蒋介石父子谈妥了六个条件,分别是:

第一:蒋介石携旧部回大陆后,可以在除浙江省外任何一个省定居,仍担任国民党总裁,办公地点选在江西庐山。

第二:蒋介石回归大陆后,由蒋经国担任台湾省长,交出军事和外交权外,二十年内其它政务由省内自处,期后可再商议。

第三:台湾不接受美国援助,有困难由北京支援。

第四:台湾军队缩编为四个师,海空军并入北京控制。

第五:厦门和金门并为一个自由市,作为北京与台湾的缓冲和联络地,市长人选经过双方商议再定。

第六:台湾官员的官阶和待遇照旧不变,人民生活保障只能提高,不能降低。

曹聚仁与蒋介石父子谈妥条件后,立即返回香港与我党代表取得联系,将六个条件报给了我党高层。



综合以上六个条件来看,大体上合情合理,以大局为重,毛主席表示同意,在一些问题上我党本着谈判的诚意,做出了一些让步,如果能就此让台湾回归,减少不必要的流血和牺牲,对国共双方来说简直就是一个皆大欢喜的局面。

令人遗憾的是,正当此事进一步推进,台湾有望和平回归时,大陆的政治局面发生了变化,一场“文革”袭来,同样波及了台湾。见此,蒋介石对开启谈判产生了疑虑,不再主动推进,双方的谈判之路再次搁置。

谈判搁置后,蒋介石一直在国际上争取,提升自身的影响力。七十年代,随着国民党被赶出联合国,中、美两国关系改善,形势对我党有利,毛主席和周总理再次把和平解决台湾的问题提上日程。

对于我党多次发出和谈的邀请,病重的蒋介石出于对台湾的前途考虑,1975年让国民党元老陈立夫接洽谈判事宜。同年4月,蒋介石病逝,和谈再次中断,一年半后,毛主席也与世长辞。



没能在蒋介石时代促成台湾回归,这是历史上的一大遗憾,蒋经国上位后,尽管缓和两岸关系,却始终没有迈出最关键的一步,错失良机,反而让台独分子李登辉上台,为如今的台湾问题埋下了伏笔。

我们相信,随着国家日益强大,台湾终有一天会回归,完成祖国伟大复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