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51年,一支连队断了两个师的退路。

一个连长,不靠奇迹,全靠命搏。

南韩第3师、第9师,在战后被“取消番号”,理由是“战损过重,不具恢复能力”。

——《壹》——

命令失效,人却没退。

1951年5月中旬,第五次战役进入第二阶段,志愿军要“围歼南逃”,敌人主力开始撤退,南韩第3师、第9师被盯上了。



这两个师加起来两万多人,如果让他们逃回釜山,战线会崩。

军部下达任务,让志愿军第60师178团负责切断敌军退路,但问题很快来了,负责突击的兄弟连迷路了,地形复杂,夜黑如墨。

地图标错,向导迷失,他们在山区兜了三个小时,连目标都没摸到,敌人却在撤。

高地不能再等,前线指挥部火急火燎,调不来增援,眼看敌人就要突围,这时,一个声音很平静,却把战局扳了回来:“我带人去。”

说这话的人,叫毛张苗,5连连长。

打过仗,负过伤,知道代价,但他说完就走,连请示都没等,毛张苗带上自己的5连,一个连120人,连夜出发,目标明确:五马寺制高点。

没有重炮,没有坦克,没有增援,对面,是两个师的命门。

他不觉得荒唐,他只说了一句:“退一步,他们就回家了,我不退,他们就得死。”那天晚上没有月亮,毛张苗带5连,穿过密林,翻过山头。

几次迷路,副连长建议暂缓,他没答话,只是加快了速度。



深夜两点,接近目标,前面是敌人的前哨阵地,727高地,按常规打法,必须先用火力压制,然后全连冲锋。

但毛张苗不等,他把士兵分成三组,自己带突击组靠近。

他们趴在泥里,滑下斜坡,用刺刀、用冲锋枪,贴身打进去,整个战斗只有五分钟,没有开炮,没有照明。

高地拿下,敌人连反应的时间都没有。

天还是黑的,前方还有更大的目标,五马寺,那是南韩军的一个核心阵地,火炮密布,还有美军顾问亲自指挥,想正面打,等于送命。

但毛张苗根本没打算停,他对战士说了一句话:“现在不是我们等战机,是战机等我们。”

——《贰》——

五马寺:12小时里,11次硬突。

凌晨三点,5连再次出发,他们没睡觉,泥水浸透裤子,几个人脚都起了泡,但没人掉队,五马寺,敌人阵地层层火网。



志愿军从没走这条线,这是一条生死之路。

毛张苗采用“多点袭扰,小股渗透”打法,他不一口吃掉阵地,而是像钉子一样,一点点咬进去,从黎明到黄昏,5连发动了11次突袭。

每次都换路线,每次都变化队形,打得敌人以为来了一个团。

有人突围失败,就原地卧倒当“定点火力”,一个战士中弹后仍抱着轻机枪扫射,打到枪管变色才断气,敌人调了一个加强排来增援,还带来了美军顾问。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志愿军还在不断绕后,每次打完就消失。

据后来战俘供述:“我们不知道你们在哪,只觉得周围都在开火。”这不是演习,是地狱,黄昏时分,毛张苗得到确认:五马寺阵地已基本瘫痪,敌人主力正在撤退。

他没有等命令,直接下达指令:炸掉昭阳江公路。



这是敌人南逃最后一条道路,5连集结剩下的爆破兵,把缴获的炸药装进卡车,连人带车炸在公路中央,这不是撤退,这是自断退路。

敌人发现不对,开始调转方向,但为时已晚。

他们的退路,已经被毛张苗封死,此战结束,5连全歼五马寺守军131人,缴获榴弹炮5门、汽车62辆,活捉美军顾问3名。

南韩第3师、第9师被彻底困死在北线,后续志愿军展开合围。

根据《韩国战争史》记载:战后第3师、第9师合计仅剩2001人,原编制超2.3万人,李承晚政权当即宣布:撤销这两个师番号。

敌人两师,是被一个连送下战场的。

——《叁》——

毛张苗不是“疯子”,他是战场上的“算盘”

很多人听完五马寺的故事,第一个反应是:这个连长是不是疯了?不是,毛张苗打这一仗,不是凭运气,不是硬冲。



他靠的是对地形的理解,对敌人的判断,以及对自己连队的绝对掌握。

五马寺是制高点,三面悬崖,只有一条山腰小路能上去,敌人把火力都集中在正面,他知道,从正面打,就是死。

毛张苗找到了北侧的山脊,几乎没有设防。

全靠一段灌木遮蔽,没人认为能从那儿上去,他白天勘察地形,晚上走实地,他把敌人当人来对,不是数字。

他知道,南韩军怕夜战,怕近战。

他知道,美军顾问讲求火力覆盖,不熟夜间小股渗透,他知道自己兵的性格,谁能忍住不开枪,谁冲得最快。

他不是疯子,他是算得比别人快。

这一战打下来,连里弹药消耗不足50%,很多战斗靠近身搏杀完成,人死得快,但效率极高,毛张苗还有一个特点。

他打仗,是奔着“杀人”去的。



不是拿下阵地,不是稳固防线,是杀敌,他打仗不画圈,不摆阵,他只问:敌人在哪?弱点在哪?我怎么一刀切进去?

他最典型的战法,是“斩首,堵口”。

打五马寺之前,他在古土水战役里干过一件狠事:敌军突围,他让战士炸断前方桥梁,然后在桥头设卡。

敌人装甲车过不来,只能下车步行。

他安排轻机枪藏在民房,打完就换,整整两天,敌人冲了十七次都没过去,他用三十几个人,拦住了敌人一个营,最后桥下浮尸都堵住了水流。

他说得很简单:“水开了,就下饺子,敌人来了,就下手。”

别人是守,他是猎,别人是防,他是断,他不在乎布防线,在乎的是哪条命能断,什么时候断,断得干不干净。

——《肆》——

他不怕死人,但不让士兵白死。

他敢打狠仗,也不是不要人命,相反,毛张苗最怕“白死”,五马寺一战,有个副班长,第一次冲锋就牺牲,他什么都没做出来,就倒了。



晚上收尸时,毛张苗一句话没说。

第二天,他点名,原地解散这个班,编到别的班里,换人补位,有人问他:“老毛,你不心疼人吗?”他说:“心疼有用?死得值不值才最要紧。”

他打仗讲规矩,但不是写在纸上的规矩。

他不准后撤,不准浪射,不准乱叫,谁违反,哪怕打了胜仗,也得受罚,毛张苗说:“想活?那就闭嘴打。”

五马寺一战之后,志愿军全线收缩,毛张苗带着5连从前线撤回。

全连剩下不到七十人,十几个重伤,有人提议给他写战功总结,他不让,他说:“我干的是我该干的,写那么多干什么?”

团里还是给他报了功,最后,毛张苗被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



随后被调到团部,几年后提为副师长,再后来当了师长,有人问他:“你运气真好,这么快就升了。”

他只回了一句:“升得快?兄弟们拿命换的。”

有人质疑:是不是说得太夸张?一个连真能让两个师覆灭?翻资料,韩国战争史、志愿军战史、多个老兵口述,都指向同一件事。

南韩第3师、第9师,在战后被“取消番号”,理由是“战损过重,不具恢复能力”。

这两个师原编制超过23,000人,战后合计仅存2000余人,被围、被打、被追,一点点被吃光,五马寺战斗发生在他们撤退前线最关键位置。

而毛张苗的5连,正是最后一把锁。

你可以说这不是5连一手打光了他们,但你不能否认:是这个连,断了他们活路,这是事实,写进教材,进了志愿军战史,没变。

战争结束那年,毛张苗留下来训练新兵,他教战术不讲理论,只说故事、讲例子、画路线。



他说:“别怕死,但别白死。”后来,现代军校整理志愿军实战案例,把毛张苗的“斩首堵口突击战法”列为“典型小规模突袭战例”,写进教材。

有人评价他是“最狠的连长”。

可他不是狠,他是准,他知道什么时候能下手,下多重的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