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耀武 图片来自网络

以王耀武的性格来说,即使他不待见某人,也不会把某人得罪的太狠,更何况是像陈诚这位在蒋系部队中深受蒋氏信任、倚重且手握大权的人物。

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当没有触及到王耀武根本利益的时候,王耀武自然不会与陈诚发生矛盾。可如果涉及到损害王耀武以及王耀武代表的这个集团根本利益的时候,那就两说了。

解放战争时期的莱芜战役之后,王耀武与陈诚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冲突的根本原因是王耀武重建整74师的时候,陈诚在暗中使绊子,仅给整74师拨了两旅6团的编制,把在南昌会战后就编入第74军作战序列的第57师从74军剥离出去了。

这就意味着,74军的“三五”部队变为了“二五”部队了。

这个做法无疑是损害到了王耀武的根本利益。

难道陈诚不知道,即使在号称蒋军“五大主力”中,74军的战斗力也排在头名吗?

对74军这样一支部队如此苛刻,真的是出于公心吗?

很显然,王耀武得罪陈诚了。

那么,王耀武又是如何得罪陈诚的呢?

这还得从莱芜战役说起。

早在抗战中后期,蒋氏和陈诚就在谋划着如何在抗战胜利后把黄埔系部队中的“山头”给扫平了。

至于那些地方实力派们,除桂系外,在抗战中已经消耗的差不多了。

外患虽除,可内忧又来了。

若不把蒋系嫡系中的“山头”平掉,将来还会出现山头林立的局面,所区别者是由外及内了。

这个问题若不及早解决,很有可能会出现新军阀。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其实也不难,办法有二:一不让这些“山头”掌握地盘,二不让这些“山头”掌握基本部队。

没有了地盘儿、没有了基本部队,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

因此,在抗战胜利后,王耀武被派到山东担任第2绥靖区司令官的时候,就曾经出现过这样一幕。

由于山东地理位置重要,而且山东解放区和山野的实力也很强,王耀武就想把他的基本部队整74师和整83师调过去。

可却遭到了蒋氏的拒绝。

蒋氏的理由是整74师要拱卫南京,整83师警备上海与京沪线。

见要求未能得到满足,王耀武退而求其次,表示可以调18军和新6军到山东去。

可同样被蒋氏拒绝。

拒绝的理由是18军要守备武汉,新6军要支援东北。

连续两次被拒绝,王耀武不敢说话了,因为蒋氏话里话外已经流露出王耀武想要当新军阀的意思。

就这样,王耀武只好带着73军到山东去了。

1947年2月,莱芜战役爆发。

由于之前华野主动放弃临沂,让蒋氏和陈诚判断华野已经损失惨重,不堪再战。

陈诚更是放了个“大卫星”,说歼灭华野主力18个旅。

华野一共才有多少个旅?若被歼18个旅,那真是损失惨重了。

蒋氏听到战报,又见到了空中侦查情报,就认为华野现正在黄河渡口搭设浮桥的目的,就是要渡黄河北窜,于是就命令王耀武从第2绥区抽调两个军加一个师的兵力迅速南下,准备与南线的部队围歼华野于黄河南岸。

其实,蒋氏和陈诚看到和见到的都是假象。

一是华野从临沂撤退,并不是因招架不住而仓皇逃跑,而是故意放弃。

二是,在蒋军正面展开与南线蒋军作战的并非华野主力,仅是华野3纵和2纵以及附属部队18个团的兵力。

在运河上架桥,造成一幅向运河以西撤退的仅是地方武装一部。



图片来自网络

这些假象能迷惑住蒋氏和陈诚,却并没瞒过王耀武。

如果真如陈诚所说歼灭了华野18个旅,那就意味着华野折损了至少2个纵队的兵力。

可从他得到的情报来看,整个战场上,别说歼灭华野纵队级别的部队了,就连一个整师都没有歼灭过。这是其一。

这个数字究竟是从哪儿来的?

二是,华野要打大仗,必定有大批支前人员跟随。他从空军得到的情报是,有大批的支前民工向莱芜一线而来。

这些迹象都表明,很有可能在莱芜一线,华野要有大动作。

可陈诚此时已经昏了头了,他已经被前线将领报过来的数字迷住了眼睛。

见王耀武一再提出建议,认为他的部署是冒险,是不可取的时候,陈诚大怒,毫不客气的对王耀武说,

“对全国情况有所不知,速即遵照前令执行,无庸再渎。”

如果用的是“毋庸再议”,虽然语气不好,但也总算是一句互留体面的话。

而用了“无庸再渎”这个词,就是申斥了,意思就是说,你一个小地方官儿又知道啥?不要再废话了。

被上级以这样的态度和语气说话,王耀武自从军以来,还是头一次遇到。

如果仅有陈诚的命令,王耀武还能顶一顶。可蒋氏的电话也随之而来,不断用电话严加督促。

这下子王耀武顶不住了。

若再顶下去,那就是违反军令了。

终于,在蒋氏和陈诚的“帮忙”下,73军和整46师在莱芜被华野全歼。

两个整军的兵力被歼,王耀武又气又怕。可让他更害怕的还在后头。

73军和整46师被歼,就意味着济南几乎成了一座空城。若此时华野向济南进兵,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王耀武立即命令驻守在淄博、周村、张店的部队放弃城市,向济南收缩。

命令刚下,蒋氏就来了,目的是要检讨莱芜战事。

所谓检讨莱芜战事,其实就是来找王耀武麻烦的。

可此时此刻,王耀武又能怎么样呢?

难道能把战败的责任推到蒋氏和陈诚身上吗?

无奈,王耀武也只好自请处分。

可在座有一人不干了。

这个人就是第2绥靖区参谋长罗幸理。

在莱芜战役期间,罗幸理曾赴南京向蒋氏汇报军情,其实就是在阐述北线李仙洲部不能南下的原因。

可没被蒋氏接受。

见自己的老长官又要违心自请处分,罗幸理坐不住了,他在会议现场大胆陈述了在战前曾经两次向陈诚提请改变出兵新泰、莱芜的建议却未被采纳,反而受到申斥的情况。

这下子轮到蒋氏坐不住了,他问跟随而来的参谋次长刘斐是否确有其事。

刘斐坦承确实有,他也不同意陈诚的计划。可陈诚坚持,这才打成了这个样子。

听完之后,蒋氏愤愤地说了一声“辞修胡闹!”

从此之后,王耀武与陈诚结缘。



陈诚 图片来自网络

1947年5月,又一件让王耀武感到既痛心又羞愧的事情发生了,那就是整74师在孟良崮被全歼。

如果说整74师被全歼,会让王耀武感到痛心这很正常,可又如何让他羞愧了呢?

这是因为,见死不救的竟然也是同属于他部下的整83师。

王耀武的基本部队只有整74师、73军和整83师。

可连打了两仗,整74师和73军被全歼,整83师也折损了将近一个旅,他的势力一下子去掉了三分之二还多。

王耀武认为,这样下去不行,一定要重建整74师。

于是,王耀武派亲信吴鸢赴南京,拿着他写给蒋氏的信,会同军务局长俞济时一同面见蒋氏,并举荐邱维达继任师长。

作为继任师长人选,邱维达无疑是合格的。

在74军的军官中,向有“张勇邱智”之说,二人在74军齐名。

可要重建整74师,光有军官是不够的,士兵从哪里来呢?

用于重建的兵还真有。

在1946年整编时,第74军共有9个建制团,5个补充团,共计14个团兵力。

整编后,只剩下了3旅6团,兵力减少了一半儿以上。

这个现象并不仅存在于整74师中,因为这种编制是蒋军在和平时期部队的编制,而非战时编制。

客观地说,蒋军按这种编制整编是错误的。因为若1旅3团,在作战时,一个团负责正面,另一个团可以采用迂回、穿插等战术,另一个团则作为预备队。

就像一个凳子有三条腿儿才稳当,如果只有两条腿,是会失衡的。

这一现象在龙缝战役后,整11师11旅旅长杨伯涛就曾经抱怨过。

一直到了1947年末1948年初的时候,这一现象才得以改变,在一些主力部队中恢复了1旅3团制。

王耀武重建整74师时,兵源来自四个部分。

一是在南京三个补充团、二是从孟良崮战场逃回来的逃兵、三是伤愈归来的士兵、四是从广东调来的一个航警旅。

王耀武把这次四部分兵力编成了第51旅和第58旅。

可让王耀武没想到的是,在这次整编中,陈诚竟然把第57旅,即原来的“虎贲”第57师的番号儿给抹掉了,只给了整74师两旅6团的编制。

王耀武仍在,第51旅的番号自然不能抹掉。

俞济时当着军务局长,第58旅的番号也得保留。

只有第57旅,在根子上并不属于嫡系,而是北洋军余部。几任师长施中诚、余程万都是不得意的人。即便把番号给抹了,相信这两个人也说不出什么来。

王耀武是多聪明的一个人?

当他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顿时就明白了,这是在莱芜战役后把陈诚得罪狠了。

如果换成其他事情,王耀武或许不会与陈诚硬碰硬到底,可这事牵扯到王耀武的根本利益,他又岂会松口?

不是说没有兵员无法恢复第57旅的番号吗?那我就自己想办法。

于是,王耀武把在青岛的警备第2、第3旅全部投入进去,终于把57旅编成了。

可即使如此,虽然在名义上第57旅在整74师的编制内,但却不在作战序列内,一直驻扎在青岛。



图片来自网络

1948年1月,第57旅划归整2师。

1948年4月,又划入重建的整32师建制。直到1948年8月,才由青岛空运济南,然后在济南战役中再次被全歼。

1948年8月以后,蒋军恢复军、师编制。可恢复的第74军仍然还是下辖第51师和第58师,第57师的番号不仅没有交给第74军,反而给了名不见经传的第45军。

这一下子,74军军长邱维达不干了。他给蒋氏上书力陈己见。

这段话的核心内容是:

其一、孟良崮战役后,重建的第57旅本应属于整74师的编制,是被调到第2绥靖区,然后在济南被全歼的。

这句话的意思是,第57旅,即师改军后的第57师番号应该是第74军的。

其二,第74军所属的第2兵團各军都是3师9团制,只有第74军是2师6团制,想请蒋氏把第57师拨至第74军作战序列内。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整74师在由师改军后,给的编制才是2师6团,待遇甚至都不如由湘军收编过来的第70军,70军还3师9团呢。

看到了邱维达的报告,蒋氏照准。

可照准有什么用呢?

一直到了第74军在陈官庄覆灭,始终也是一个2师6团的“二五”部队。

如果按照蒋系部队等级的划分,昔日的“五大主力”头名第74军,在1948年8月之后,已经沦落为一个乙种军了。

如果说在孟良崮战役后,王耀武始终没能把第57旅纳入到整74师的作战序列内,是由于陈诚从中作梗的话,那么,第57旅在济南战役再次被全歼又再次重建的时候仍然没能编入第74军,这其中的原委就很耐人寻味了。

当时,陈诚已因在东北战场接连失利被蒋氏免去了参谋总长之职,似乎不应在区区一个师的问题上,继续为难邱维达。

如果排除陈诚从中作梗的因素,那么就只有一种解释了,那就是在济南战役后,王耀武被俘,已经完全失去了在蒋军内部的影响力。

过去,王耀武虽然人缘儿不差,但在蒋军将领中,对其羡慕嫉妒恨的人并不少见。

现在,王耀武落难了,对其落井下石者,应该不乏其人。

第74军所在的淮海战场上,说了算的是杜聿明系,而把第57师纳入编制的第45军军长赵霞,那可是新6军系统内的人。这件事虽然不见得是杜聿明做的,但邱清泉逃脱不了干系。

而蒋氏在其中施加的影响更小不了,因为第57师之所以调到与74军毫无关系的第45军去,还是他下的手令。

1948年9月27日,蒋氏大笔一挥,把第57师拨给了赵霞的45军。

至于为什么?

难道把第57师拨到第45军,还辱没了昔日的“虎贲”师不成?

难道淮海前线战事重要,卫戍南京就不重要了吗?



图片来自网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