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难得叔

5月20日的加沙地带,推土机铲起的烟尘里混着未散尽的硝烟味。

5月18日,在汗尤尼斯隧道发现的穆罕默德·辛瓦尔遗体,已经被装进了裹尸袋。



这个刚接任哈马斯加沙分支负责人不足半月的位置,终究成了某种宿命般的诅咒,自去年十月战端开启,已有35名高层倒在防空洞与地道里,活着的19人连呼吸都不敢太用力。



很多局外人难以理解,为什么拥有二十倍军力优势的以色列,始终对看似弱小的哈马斯保持如此执念。

如果把时间线拉回2023年深秋,就能看见铁幕降下的必然性。

当哈马斯敢死队在赎罪日越过隔离墙时,他们确信自己抓住了历史机遇:伊朗的无人机技术在俄乌战场显威,真主党在黎巴嫩边境囤积十万火箭弹,胡塞武装掐住曼德海峡咽喉,叙利亚政权更迭带来的战略真空...这些碎片在他们眼中拼成了"中东版北约"的蓝图。

但局势走向给出了残酷答案。

真主党的火箭弹雨在铁穹系统前成了昂贵的烟花,胡塞的导弹还没飞出荷台达就被F-35锁定,伊朗大使馆遭袭后突然学会沉默是金。

最致命的是,当哈马斯发现所谓"阿拉伯兄弟"的援军始终停留在社媒声援时,加沙的巷道已陷入梅卡瓦坦克的重围。

现在踏进加沙任何废墟,都能看见被水泥封印的隧道口,像极了某种现代版金字塔——只不过埋葬的是陈旧战争思维。

以色列工兵部队发明的"液态混凝土灌注法",让哈马斯耗费十年心血的地下长城成了死亡陷阱。

辛瓦尔兄弟相继殒命时,他们或许终于明白:依靠民用手机指挥、用煤气罐改造火箭弹的武装组织,在拥有AI战场管理系统和智能弹药的国家机器面前,本质上还停留在冷兵器时代。

医院停尸间里那些叠成三层的裹尸袋,确实会让观者动容。

但往往被忽视的是,在2024年加沙战事最胶着阶段,特拉维夫防空警报日均响起12次,斯德洛特幼儿园的地下掩体使用率创下新高。

这种双向的生存焦虑,注定让任何圣母式的道德批判都显得苍白。当哈马斯于今年三月主动提出交还所有人质时,以色列谈判代表反复播放的,是去年十月被烧焦的婴儿车画面。

内塔尼亚胡如今的强势,与其说是军事冒险,不如说是地缘格局裂变的产物。



沙特与卡塔尔悄悄恢复石油换防务协议,阿联酋在迪拜塔顶亮起和平标语,埃及重开西奈半岛缓冲区...

这些曾被哈马斯视为"背刺"的信号,实则是阿拉伯世界集体转向务实主义的缩影。当海湾国家发现新能源革命让石油武器失效,当年轻一代阿拉伯网民开始在TikTok上追问战争代价,持续七十年的对抗叙事正在发生根本位移。

目前集结在加沙边境的3万以军中,有三分之一是主动延长服役期的预备役。

这些白天在特拉维夫高科技公司开视频会议、晚上检查坦克夜视仪的年轻人,正在用最原始的占领方式宣告:虚拟世界的键盘战争改变不了现实疆界。



随着"基甸战车"行动进入收尾阶段,加沙海岸线即将出现二十年来首个非武装缓冲区,这或许为后续的艰难重建撕开一道裂缝。

回望这场持续六百天的拉锯战,最值得深思的或许是:当哈马斯在阿克萨清真寺升起黑旗时,是否想过那些被迫用菜刀挖地道的少年,那些被改造成军火库的学校,终将成为历史长河里的几粒尘埃?

而以色列在庆功宴举起酒杯时,又能否听见亚德瓦谢姆纪念馆里,那些永远定格在1943年的哭泣声?

生存与毁灭的古老命题,在这片流淌着蜜与血的应许之地,永远找不到标准答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