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亚次大陆的舞台上,有一个国家将“精神胜利法”玩得出神入化——它就是印度。这个靠“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立国的国家,却在独立后不断上演着“我弱我有理,我强全靠嘴”的魔幻剧情,其自欺欺人的“赢学”体系,堪称当代国际政治的荒诞标本。
一、殖民遗产的“断章取义”式继承
英国殖民者留下的,本是一套充满霸权色彩的“次大陆霸权体系”,印度却只记住了“主导权”,选择性遗忘了殖民本质。尼赫鲁一句“不能扮演二等角色”,为印度的自恋症埋下基因——既然继承了英属印度的“遗产”,那自然该由我来当南亚“话事人”。于是,麦克马洪线这种殖民时代的毒瘤,成了印度扩张的“法理依据”;葡萄牙殖民地果阿的武力收复、锡金的吞并,成了“肌肉展示”的勋章。就像捡了殖民者的旧皮鞋当皇冠,还以为自己戴上了“大国桂冠”。
二、经济数据泡沫里的“帝国幻梦”
当GDP爬升到全球第五的位置,印度的自恋达到新高度——仿佛忘了国内超20%的贫困率、撕裂的种姓矛盾,以及连厕所普及率都成问题的基础设施。莫迪政府的“新印度”战略,不过是把印度教民族主义与经济数据泡沫搅拌成“大国迷魂汤”:在加勒万河谷挑衅时,他们选择性忽略解放军的钢铁长城;在卡拉帕尼领土争端中,假装看不见尼泊尔民众的愤怒。就像捧着一杯兑了色素的恒河水,非要宣称这是“世界顶级香槟”。
三、军事冒险背后的自卑遮羞布
明明国内农民因债务自杀的新闻每天都在刷屏,却偏要在边境修碉堡、买天价武器;明明连子弹都无法自给,却敢宣称“印度洋是印度人的印度洋”。1962年的伤疤还没愈合,就急着在2019年空袭巴基斯坦刷存在感;对不丹的“保护”实质是控制,对斯里兰卡的“援助”暗藏军事渗透——这种“我打不过大国就欺负小国”的做派,像极了校园里靠欺负弱者证明自己的霸凌者,一边挥舞着从美苏(俄)那里赊来的“玩具枪”,一边喊着“我才是老大”。
四、水资源霸权的“流氓经济学”
在国际博弈中,印度把“上游优势”玩成了“流氓武器”:对巴基斯坦关闭印度河支流阀门,对尼泊尔威胁截断马哈卡利河水源,对孟加拉国实施恒河水量“季节性制裁”。这种“我喝水你喝泥”的做派,连殖民者看了都要摇头——当年英国好歹还懂得用铁路和法律包装霸权,印度却直接撕开伪装,露出“水霸”的狰狞面目。更可笑的是,当邻国抗议时,印度媒体总能找出“中国阴谋论”来转移视线,仿佛全世界都在针对这个“受害者”。
五、国际舞台的“巨婴式外交”
美苏(俄)的武器生意,被印度解读为“大国器重”;美国在印度洋的军事存在,被幻想成“遏制中国的盟友”。明明是大国博弈的棋子,却以为自己是执棋者——买俄罗斯的S-400,同时收美国的“亚太战略”红利,最后在边境冲突中拿着两国武器当“虎皮”,结果被现实狠狠打脸。这种“全世界都该宠着我”的巨婴心态,让印度在国际上成了“人人都想打交道,人人都不想深交”的存在——毕竟,谁会和一个动辄撒泼打滚的“小朋友”真心做朋友?
从“非暴力”到“全武力”,从“反殖民标杆”到“新殖民玩家”,印度的“赢学”本质,不过是用军事冒险掩盖治理无能,用大国梦包装自卑内核,用零和思维替代合作共赢。当它沉迷于“南亚小霸王”的幻梦中时,却忘了真正的大国,从不是靠欺负邻居、自欺欺人堆出来的。或许,当恒河的水雾散去,印度该照照镜子——看看自己脸上,到底是“大国荣光”,还是“阿Q的胭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