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庄若江

华夏民族的那些“茶”事,说不尽也道不完。这貌似不很起眼的东西,润物无声地,就这样滋养了一个民族,润泽了一代代人的心灵。作为华夏文化的一个组成,“茶文化”有如深不见底的古井一般,有着深无底、淘无尽的涵容,等待我们的心灵去感悟,等待我们的笔墨去抒写——


每年新茶上市,都会收到不少新茶,除了江南本土的绿茶、白茶,还有来自远方师友寄赠的黄金芽、金骏眉、铁观音,珍惜且欣喜。一年四季,因为案头总有一杯或澄碧、或馥郁的茶,冒着似有若无的袅袅雾汽,日复一日的码字便不那么干涩,也觉生活多了一份暖暖的诗意。

对茶,我是不挑剔的,有什么就喝什么。新茶,总是色香味俱全,芬芳而沁人心脾。但若论视觉上的美感,非“太湖翠竹”莫属:一叶叶绿芽直立水中,酷似翠竹林立,既清新,又养眼,美得名副其实,美得卓然不群,置于案头,称得上一道风景。

以80度热水冲泡,只须半杯,隔透明茶杯,看新茶的嫩芽儿在杯中缓缓旋转,降落,攒聚,最终静静地沉积于杯底,有如一出默戏的开场与落幕,一切都悄然无声。方才安稳了,几口之后,又须注水,则是又一出戏的重演。一而再,再而三,三开之后,稚嫩的新茶终于经不住热水反复冲泡,绿意退去,茶味渐淡,进而无味,需要重新来过。

偶尔收到赠茶,闻知此茶价格特别昂贵,于是心怀忐忑,有无功受禄之愧。又想,无论怎样高贵的茶,最终也逃不过被弃的命运,和百元数十元一斤的茶叶并无区别。

曾有一阵儿,看了网帖,于是不厌其烦每日收集茶渣,将茶叶滤干,曝晒,然后装入小布袋,做个小靠枕,倚着读书,闻它残余的一缕清香。那淡淡的馨香若隐若现,虽比不得香水、香囊,但那是一种悠然,一种心情,一种恬淡的享受。

不知为什么,所有的物质条件都变好了之后,那种弥散着茶香的、淡远悠闲的时日,却渐行渐远了。声色犬马、灯红酒绿、人欲横流之下,人心却浮躁而枯涩了,总觉有一股力在推搡着你、驱赶着你,走的匆忙却无趣。原本为了快乐、丰足、诗意而去学习、去工作,最终却异化成了各种痛楚、压力的因由。

有时想,人类到底是越来越聪明、还是越来越愚蠢了?那些耗尽心智的许多惊人发明、伟大创造,最终却演变成了自我束缚的桎梏?

如果有一百个向往古人的理由,第一个想要的就是那种无拘无束、超然无欲的生活。建安风力也好,魏晋风骨也罢,想那时,人可以活得如此恣肆率真,风流潇洒,清峻刚健,即便是茶酒也喝得如此有豪气、有境界,有情味,真是件值得羡慕的事。


无锡人最爱的苏轼诗句之一:“携来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皇帝所赐之茶,与二泉水搭配,亦算天下一绝。但不免又显摆之嫌:试问其时天下得到皇帝赐茶能有几人?我还是宁可喜欢他在惠州写的另一诗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何等自由不拘,这才是真正的苏东坡。惠州也出茶,罗浮山茶颇有名声。不知苏轼是否边大吃荔枝,边小饮罗浮山茶?

作者简介

庄若江,江南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著名文化学者,散文作家、纪录片策划人和撰稿人,江南大学江南地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江南家族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文化纪录片《说吴》《惠山祠堂群》总撰稿,出版《江南诗性文化的多元解读》《工商脉动与城市文化——以无锡为例》《江苏地方文化史·无锡卷》等专著和散文集《坐看云起》。

关于江南文化播报

江南文化播报是一个关注江南,讲述江南,播报江南的公众号,文章部分来自江南文化研究会主办的《江南文化》杂志。欢迎广大作者惠赐大作,以文会友,欢迎关注传播。投稿信箱:jiangnanwenhua001@163.com

点击公众号名片关注我们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