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清末“筹安会六君子”之首,为袁世凯称帝摇旗呐喊;他也是中共秘密党员,在白色恐怖中为党出生入死。

从18岁中举的奇才到56岁入党的革命者,杨度的一生充满戏剧性转折。

1875年1月10日,杨度出生于湖南湘潭农家。10岁丧父后,他被过继给湘军将领伯父杨瑞生,随其在总兵府读书。

1894年,19岁的杨度考中举人,次年参加会试落第后,拜入名儒王闿运门下。

王闿运以“帝王之术”闻名,对杨度寄予厚望,称其“能履行政治家诺言”。

在王闿运指导下,杨度精研经史,兼修新学。1897年,他进入长沙时务学堂,与蔡锷同窗,接触维新思想。

1902年,杨度不顾老师劝阻,自费赴日留学,在东京弘文书院与黄兴结识,创办《游学译编》,成为留日学生领袖。

1903年,杨度回国参加经济特科考试,初取一等第二名,却因策论中有“不满朝廷”言论,被慈禧以“康梁余党”罪名通缉,被迫再次东渡日本。

此次留学期间,他转入法政大学研究宪政,创办《中国新报》,发表14万字《金铁主义说》,主张君主立宪,与汪精卫、蔡锷等交往密切,寓所被称为“留日学生俱乐部”。



1907年,杨度回国进入清廷宪政编查馆,成为“宪政专家”。辛亥革命后,他奉清廷之命参与南北和谈,私下为袁世凯出谋划策,深得袁氏器重。

1915年,杨度写下《君宪救国论》,宣称“非立宪不足以救国,非君主不足以成立宪”,随后发起筹安会,力推袁世凯称帝。

洪宪帝制失败后,他被列为“帝制祸首”通缉,一度归隐研究佛学,自号“虎禅师”。

1918年特赦后,杨度逐渐转向革命。

1922年,陈炯明发动兵变,他受孙中山委托,通过同门夏寿田游说曹锟,制止吴佩孚支援陈炯明,助孙中山脱险。

孙中山为此电告全党:“杨度此次来归,志坚金石,幸勿以往见疑”。1923年,杨度正式加入国民党,成为孙中山幕僚。

1924年,杨度奉孙中山之命奔走北洋军阀之间,策应北伐。1926年,他受聘为张宗昌总参议,暗中为国民革命军提供情报。

此时的杨度,已从君主立宪的鼓吹者转变为民主革命的践行者。



1927年4月,杨度在北京获悉张作霖即将搜捕共产党人,立即托章士钊转告李大钊转移。因李大钊未及时撤离,不幸被捕。

杨度多方奔走营救,甚至卖掉北京“悦庐”公馆,筹得4500块大洋疏通关系。

4月28日,李大钊就义后,杨度悲愤至极,将青岛房产变卖,所得款项全部用于救济烈士家属,留下“毁家纾难”的佳话。

这段经历彻底改变了杨度的政治信仰。他开始研读《新青年》《每周评论》,与李大钊生前好友胡鄂公等人交往,思想逐渐向马克思主义靠拢。

1928年迁居上海后,他加入“中国革命互济会”,将卖字所得捐给革命事业,并与中共地下党建立联系。



1929年秋,经潘汉年介绍、周恩来批准,杨度加入我党。

此时正值白色恐怖巅峰,他将母亲送回长沙,妻子遣居苏州,独自留沪从事秘密工作。

为掩护身份,杨度受聘为杜月笙顾问,利用其法租界住所(建国中路155弄13号)作为地下联络点,多次掩护被追捕的地下党人。

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杨度以青帮身份周旋于军阀、官僚之间,获取大量重要情报。1931年顾顺章叛变后,他协助中央特科转移机关,保障了党中央安全。

中共党员董健吾身份暴露后,曾在杨度家中躲避数十天。

面对“投机”质疑,杨度反驳:“方今白色恐怖,云何投机?我投的是杀头灭族之机”。

他通过妻子徐粲楞、女儿杨云碧传递情报,甚至将杜月笙每月提供的500元津贴大部分用于革命。



1931年9月17日,杨度因胃溃疡在上海病逝,终年56岁。

临终前,他自撰挽联:“帝道真如,如今都成过去事;医民救国,继起自有后来人”,并嘱托学生董健吾将最后一笔党费捐给“中国互济会”。

杨度的党员身份长期保密,直到1975年周恩来病重时,仍不忘嘱咐秘书:“《辞海》上若有‘杨度’条目,要把他最后加入共产党的事写上”。

1978年,王冶秋在《人民日报》撰文披露此事,杨度的隐秘贡献终得昭告天下。



如今,上海万国公墓的杨度墓碑上,赵朴初题写的“杨度之墓”与夏寿田所书“湘潭杨皙子先生之墓”并立,碑文记载着他从“筹安会首”到“中共党员”的传奇人生。

这位“政治怪人”用生命诠释了:真正的革命者,永远在时代洪流中寻找救国真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