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第七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在京召开。大会表彰了200名“全国自强模范”,200个“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集体”和60名“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本次上海有8个集体荣获“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集体”。
其中
上海市杨浦区
殷行街道残疾人联合会
荣获“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集体”
杨浦区殷行街道残疾人联合会成立于1992年。殷行街道残联下设精神残疾人及亲友协会、智力残疾人及亲友协会、聋人协会、盲人协会、肢残人协会,并设49个居村残协。多年来,殷行街道残联积极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紧紧围绕创建“多姿多彩、其乐融融”健康美丽殷行目标,有效发挥“代表、服务、管理”职能,积极探索新思路新举措,促进社区残疾人事业可持续发展。
多维度增强助残服务水平
殷行街道现有持证残疾人9625人,数量位居全市前列。为了更好地提供服务,街道残联将社区残疾人事务职能下沉居委,招募专业助残社工,通过分层分类全面培训,打造一支“懂政策、有技能、怀真情”的基层助残队伍。
为解决残疾人出行不便,办事难等问题,街道残联通过线上联通来破除服务难题,将残疾人证办理、生活医疗救助等残疾人事务的受理、办理、出证等事项纳入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前台“一口受理”业务范畴。工作人员定期深入居民区,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线上业务线下办”“代办帮办”服务,大大提升办事服务效能。
同时,街道残联运用科技助残助力服务扩容。建设杨浦区残疾人信息“一网通”阳光智慧小程序,对辖区残疾人数据进行系统化梳理维护,将数字化融入工作日常。积极推介助残服务、家政服务、房屋修缮等100多项生活预约服务,为残疾人的生活保驾护航。
全方位兜牢兜实民生底线
以政策落实为抓手,编织“保障网”。突出政策导向,街道残联通过春节帮困送温暖、夏季帮困送清凉等,对辖区内大病、重病困难残疾人等进行困难救助。近五年累计救助近8200人次,帮困金额达451万元。同时,积极落实“政策找人”工作,重点关注“沉默的少数”,通过主动发现综合帮扶保障困难残疾人的基本生活,让社会救助更精准更具温度。
以康复服务为重点,扩充“覆盖面”。街道残联积极推进残疾预防,针对不同类别残疾人进行分类指导训练;集约各类资源,建立起由社区、家庭、志愿者团队相互扶持的社区康复服务网络;努力获取支持,在殷行国家级社区运动健康中心为残障人士量身打造运动康复区域——“阳光康健驿站”,面向残疾人免费开放,通过体质监测评估、运动方案制定、科学健身指导、科普讲座活动等为残疾人提供更精准有效的健康服务。
以项目建设为依托,凝聚“融合力”。街道残联深入推进多方融合,形成“管理规范、服务高效、社会协同”的运作模式。如开展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项目,依托专业机构将康复课程、社区融合活动、家属支持活动等融合在一起,并创新推出“殷你精彩”反哺社区工作品牌,加速患者的社会化步伐。该集体2021年被评为上海市“五星级阳光之家”。
多元化构建社会助残格局
有效发挥品牌效应。殷行街道阳光之家团支部以残疾人为主体,实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引领,引导带动更多智障青年走向社会。近五年来,他们走访社区孤残老人185人次,参加义卖10次,并独立创办31期团刊,扩大阳光品牌的影响力。
有效联动公益资源。街道残联先后与复旦大学、上海体育学院、肯德基、上海锦亚、上汽大众、三爱斯有限公司等12家单位进行共建,利用他们的人才、教学资源为社区残疾人服务提供支持。例如和辖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荣庆堂合作,指导残疾人制作并推出了残疾人文创非遗香囊,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有效激活志愿力量。建设街道阳光之家志愿者服务基地,先后有200多名志愿者到基地与残疾人开展手作活动、非遗技艺培训、心理疏导等活动,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常年组织儿艺文艺工作者前来开展才艺表演。志愿者们以残疾人的愿望和需求为出发点,帮助他们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深化了志愿服务品牌内涵,增强了社会吸引力与感召力,构建起立体化、多元化的社会助残格局。
文字 |成佳佳
图片 |成佳佳
编辑 |奚宇轩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