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徐鹏,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入选者,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医学神经工程分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认知科学学会人工智能分会主任委员、四川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致力于应用人工智能、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突破孤独症等脑疾病的诊疗难题。

当“人工智能”“脑机接口”这些词汇出现在生活中,不少人觉得深奥又科幻,但对徐鹏来说,这是他耕耘了20多年的事业。5月16日,第七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在京召开,徐鹏作为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代表在会上发言,“作为一名科技助残领域的实践者,我深受鼓舞,也倍感责任重大。”徐鹏激动地说。

十年深耕

打通孤独症基础研究

到临床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很长一段时间,孤独症被认为病因不明、无药可医,直到现在,仍面临诊疗技术不足、康复手段有限的困境。十年前,一位孤独症孩子的家长找到徐鹏,“那位家长拉着我的手恳求,他说‘我的孩子确诊了孤独症,你是脑科学研究专家,你一定有办法帮助他’,那一刻,我既感受到家长无条件的信任,也意识到自己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然而,要破解这一难题,单靠某个学科单打独斗远远不够,需要多学科联合攻关。

这些年来,徐鹏不断发动身边的科学家、朋友加入孤独症的科研工作中,组建了一个国际化的、跨多学科的研究团队,将脑机接口、人工智能、生殖遗传、临床医学等多个学科结合起来开展孤独症研究,并多次受邀在国际学术大会发表主旨演讲,向世界推广中国的孤独症解决方案。

2021年,在四川省残联、电子科技大学和成都市锦江区政府的共同支持下,徐鹏牵头成立了成都市前沿类脑人工智能创新中心,致力于打通孤独症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没想到,这看似简单的‘一公里’,让我们扎扎实实奋斗了三年多,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徐鹏说。

勇于探索

相继研发两项全球领先技术

起初,徐鹏和团队面临两大挑战。一方面,国际上孤独症诊断主要依赖繁琐的临床量表,缺乏稳定可靠的检测手段:另一方面,要建立准确的诊断模型需要大量患者脑电数据,而国内这方面的数据库缺乏。

为此,团队着手联合多学科开启集中攻关。首先,针对传统脑电采集方式复杂、孤独症儿童难以配合的问题,研发出“无线干电极脑电采集系统”。“这套设备操作简单,采集时间从过去的30分钟缩减到10分钟之内,大大提升了数据采集效率。”徐鹏说。

经过不断努力,徐鹏和团队相继研发出“无线脑功能评估与孤独症辅助诊断系统”和“孤独症精准神经调控技术”两项全球领先技术,前者辅助诊断准确率超过90%,后者已为中国、瑞典、日本等国家3000余名孤独症儿童提供康复治疗,治疗有效率超过80%,这些成果已在全国30多家医院或康复机构进行应用。

看着越来越多的孤独症患者经过诊疗,进入学校学习、慢慢融入社会,徐鹏内心充满喜悦和感动。他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助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团队将继续把脑机接口、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更好的融入到残疾人诊断康复中,“最近,四川省各级政府都将脑机接口作为未来重要的产业,正在逐步形成‘中国西部脑谷’,为科技助残提供了良好的保证。我将继续坚守科研攻关,坚持科技创新为民。我相信,只有当技术创新的红利真正服务于人,让人民更方便、更幸福,‘科技向善’的含金量才能最大限度展现出来。”他说。

来源:川观新闻,记者 唐子晴

转载:四川残联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