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已经看到了母亲送儿子赶考,并且大闹机场的事情,今天一位自称当事人的李女士联系了记者说拍摄者提供的信息是假的。
她只是去送弟弟参加一个小的考试,并且当时的工作人员对她说:按理来说紧急情况是可以放行的,但是我怕担责任,除非你有会员才能放行。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到底谁说的是真的?
有网友发了一段母亲在机场磕头的视频引起热议,5月17日的晚上,大概八点二十六分,沈阳桃仙国际机场的T3航站楼还是一派忙碌景象,那时候正是晚间航班密集的时候,柜台前人来人往,行李箱的轮子在地砖上划出急促的节奏。
一辆车匆匆停下,李女士带着一个男生,暂时不知道是儿子还是弟弟,几乎是小跑着进了航站楼,他们的目标很明确,赶上当晚21:05飞往郑州的航班,可没想到柜台工作人员却冷冷地抛下一句话:值机系统已经关闭,不能登机了。
当时那种心情你能想象吗?那种几分钟之差导致一切努力白费的无力感,是能瞬间击垮人的。李女士整个人都懵了,一边和工作人员解释情况,一边试图争取哪怕一点点回旋余地,按照这个自称当事人的说法,她弟弟第二天一早就要参加一个技能证书考试。
这虽然跟公务员考试不能比,但对他们来说也是一件大事,李女士说,她一边请求工作人员帮忙,一边不断重复孩子要考试,我们就差这几分钟,但换来的回答始终是:系统已经锁定,而这时更让她崩溃的是,有工作人员告诉她:如果你是航空公司的会员,也许就能进去了。
这句话简直像是最后一根稻草,李女士当场瘫坐在地,情绪彻底崩溃了,视频里她哭喊着,磕头求情,说话已经语无伦次,只剩下你耽误我事儿了,孩子要考试这样的句子反复出现,像一首悲伤的歌曲不断播放。
这场景引来了不少路人的目光,也有网友拍下视频传到网上,结果事情迅速发酵,评论区里一半在骂机场死板没人情味,一半在说谁让你自己来晚了。可是真相到底是什么?李女士真的做错了吗?还是说制度本身留给普通人补救的空间太小了?
在这段被疯传的视频里,最让人心碎的不是李女士的哭声,而是她那一句我弟弟明天要考试啊,你耽误我事了,反复在机场大厅里响起,带着一种撕心裂肺的无力感,有人觉得她太情绪化,太夸张。
这段视频的拍摄者声称,这是母子俩,他们要去参加公务员考试,后来有自称是当事人的李女士澄清,那是她弟弟,不是孩子,也不是公务员考试,而是一个技能类资格证考试。虽然级别不高,但对她弟弟来说,是一次能提升职业竞争力的机会。
不是所有人都能通过一纸证书逆袭,但对于他们这种普通人家庭来说,这种机会已经来之不易了,我们常说错过一趟车,可能只是晚一点到,但有时候错过的不是时间,是一整个努力的周期。
为了赶上这趟飞机,李女士和朋友连夜从外地赶到机场,只是希望一切顺利。但机场的值机系统不讲情面,几分钟之差就像一道封死的门,没有任何回旋余地。
你可以说制度就是制度,大家都要遵守。但现实是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时时刻刻完美。有时候,航班提前关闭系统这件事并不透明,乘客也并不总能预判准确李,也并非一味指责机场或航空公司,她甚至理解值机有截止时间,但她希望的,只是多一丝人性化处理的空间。
按照李女士的说法,机场工作人员的回应却始终如一:系统已经关了,谁也改不了,哪怕后面飞机还没关舱门,哪怕机长还在问还有人没来,最后还是工作人员一句:按规定我可以通融,但是我不想承担这个责任。
这件事最终被转交给了深圳航空来处理,记者致电机场,得到的回复是机场只负责地面服务,值机和登机由航空公司决定,而深圳航空的客服则称不清楚事件,表示会向公关部门汇报,这一通你推我我推你的态度,也让有的网友直呼真没责任感。
这其实反映了另一个问题,在制度的背后,是否存在一个人情的盲区,值机截止时间确实写在机票规则里,但现实中的突发状况,临时延误系统故障交通拥堵,这些变量难道都无法被理解吗?
机场不是医院不能急救,可机场是服务场所,能不能有人能说得上话,为那些真的有急事的乘客开一次小口子,国外一些机场设有快登通道,就为那些晚到几分钟但还在合理范围内的乘客提供快速通关服务。
国内机场虽然也有绿色通道一说,但很多时候不被主动告知,乘客甚至不知道自己可以申请,这也让像李女士这样的普通人,只能在被拒绝后才懊悔莫及,这件事被拍成视频后流传网络,李女士还怀疑视频是现场工作人员发的,就是为了让网友声讨她。
她原本只想好好处理弟弟的行程,结果不仅耽误了考试,还要面对网络舆论的审判,如果航空公司能更快速负责任地回应事件,如果机场能给出一个明确的突发应对机制,而不是简单一句系统关闭,是不是就不会发生这场机场哭诉。
毕竟一场航班延误,对公司来说可能是一次排班调整,但对有些有急事的乘客来说,是一个可能永远无法追回的机会。
目前记者发现自己已经被拍摄者拉黑,而这位所谓的当事人,她的具体身份还有待确认,但是这也提醒我们,重大的事要早点准备,并且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只要不影响飞机安全的情况下,通融一下会显得更有人情味。
你们觉得机场做的对吗?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