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天蔡地佘皇帝”——这句曾在新加坡华人圈流传的谚语,道尽一位潮汕商人的传奇人生。他白手起家,在异国他乡开辟出一条连接潮汕与南洋的商业史诗;他以文化为根、以责任为魂,让“潮州话”成为新加坡河畔的官方语言之一。他,就是新加坡首任太平局绅佘有进,一个用甘蜜园改写殖民经济史、用义安公司凝聚潮人命运的潮商典范。
一、潮汕少年的逆袭:一张船票闯南洋
1805年,佘有进出生于潮州澄海月浦乡(今汕头金平区),自幼饱读诗书,却因家道中落被迫远渡重洋。18岁那年,他登上红头船,抵达英国殖民地新加坡。彼时的狮城,是西方列强的贸易前哨,也是华人劳工的血泪之地——多数移民目不识丁,只能做苦力谋生。
佘有进却另辟蹊径:凭借文化底蕴,他迅速受聘“金瑞号”担任司账,25岁成为船舶业代理人,手握东南亚贸易命脉。他敏锐嗅到殖民经济的商机,一头扎进胡椒、甘蜜种植业,斥巨资购地九英里,打造潮人史上最大甘蜜园。当同行还在为原料价格波动疲于奔命时,他已通过垂直整合掌控种植、加工、航运全链条,成为东南亚香料产业链的拓荒者。
启示:真正的风口,从来不是追来的。佘有进教会当代企业:唯有掌控核心资源,才能打破“靠天吃饭”的宿命。
二、商业版图之外的“另一面”:用文化凝聚族群
佘有进的野心不止于财富。面对福建帮的排挤,他自费赎回潮人墓地,于1845年创办义安公司,以公司名义与殖民政府谈判,既保障族人权益,又规避政策打压。他捐建学校、中医院,每月发放老人金,甚至编写《潮音字汇》守护乡音。
更绝的一步棋在于“政商共赢”:他主动与英殖民政府合作,成为首位华人陪审员、法官,推动新加坡1870年直辖改革。当其他华商困于“二等公民”身份时,佘有进已为族群铺就制度性通道。
启示:出海企业的生存法则,从来不只是做生意。佘有进用百年前的智慧证明:商业与社会责任的共生,才是扎根异乡的终极密码。
三、预判未来的远见:从甘蜜园到金融帝国
1877年《森林法令》出台,甘蜜业遭环保政策重创。彼时年迈的佘有进早已布局地产、金融,将商业版图转向新赛道。其子佘连城接棒后,更将“义安系”拓展至橡胶、银行,创办新加坡首份潮文报纸《潮声日报》,延续父亲“铜钱刻生意,亦刻性命”的理念。
对比今日:当许多企业困于“赚快钱”陷阱时,佘氏家族百年前已践行多元化布局。麦肯锡研究显示,多元企业抗风险能力高出同业53%——这份跨越世纪的商业笔记,至今振聋发聩。
四、潮商精神的永恒坐标:为何今天仍要学佘有进?
今天的中国企业出海,常陷入“短期逐利”与“文化水土不服”的双重困境。而佘有进的故事给出答案:
扎根之道:用义安城(今新加坡最大商业广场)证明,商业成功需与社区共生;
破局之策:如三星从鱼干到芯片般,以主业为基、预判趋势跨界突围;
传承之钥:其家族七代延续“商道传家,文脉立身”,至今仍是潮商典范。
从月浦乡的耕读少年,到狮城街头的“佘皇帝”,佘有进用一生诠释:真正的潮商精神,是带着文化下南洋,用商业改写命运规则。今日中国企业出海,何尝不需要这种“造风者”的魄力?当我们在新加坡街头走过“有进路”,或许该深思:我们的企业,能否像佘氏家族一样,在异国他乡种出一片“文化的甘蜜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