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6月,粟裕将军率团访问刚果后途经法国短暂停留。巴黎的卢浮宫与埃菲尔铁塔闻名世界,但这位戎马半生的军事家却对随行人员提出一个特别请求:前往诺曼底登陆遗址考察。
此次考察并非临时起意,而是源于粟裕对跨海作战长达二十六年的研究积累。早在1944年诺曼底战役发生时,正在指挥苏中抗日根据地的粟裕就通过零散战报分析盟军登陆战术,并敏锐意识到其中蕴含的军事智慧对未来的渡海作战具有重要启示。
粟裕站在滩头凝视着这片二战时期的重要战场,手中的笔记本密密麻麻记录着海岸线轮廓与地形数据。
陪同的法国军事专家开始介绍战役概况时,粟裕突然发问:"三百万盟军士兵究竟用什么运输工具完成跨海投送?"
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让在场人员陷入沉默,无人能准确说出当年盟军动用的舰船型号与具体数量。据随行翻译回忆,粟裕当场展开笔记本绘制出盟军各类登陆舰艇的构造草图,甚至推算出不同潮汐条件下的运载效率。
随着考察深入,粟裕的目光聚焦在海滩残留的人工港遗迹。他蹲下身用脚步丈量混凝土墩的间距,手指沿着水泥裂缝触摸历史痕迹。
"这些浮动码头的水泥墩子长宽高是多少?"第二个问题抛出时,法国专家无奈摇头。随行人员注意到粟裕的军装裤脚已被海水浸湿,六十三岁的将军却执意涉水测量人工港残骸。
经过反复测算,最终得出混凝土构件高12米、直径8米的精确数据,并在报告中特别标注"人工港每日货物吞吐量相当于现代港口基础建设标准"。
考察队伍沿着海岸线行进时,粟裕注意到潮水退去后显露的登陆舰残骸。他俯身观察钢板接缝,在本子上快速勾勒出结构草图。"九千多艘舰船如何在狭窄海域展开战斗队形?"第四个问题直指登陆作战的战术核心,法国专家坦言这些数据早已湮没在战史档案中。
面对专业人员的窘迫,粟裕反而宽慰道:"这些工程细节连设计图纸都不一定保存完整。"随即根据残骸分布位置,推演出当年盟军舰艇编队的展开序列与火力配置方案。
这场特殊的考察持续了整整八小时。将军时而攀上礁石观察滩头纵深,时而对照地图分析当年盟军选择塞纳湾登陆的战略考量。当谈及德军误判盟军主攻方向时,他准确指出加莱海峡与诺曼底防线的兵力差距,分析精准程度令法国学者惊叹:"您真没来过这里?"
事实上,粟裕对诺曼底地形的熟悉源于二十年反复推演——办公室悬挂的台海地图上,金门战役失利时标注的潮汐数据与诺曼底水文资料始终并列对照。
返程路上,粟裕的笔记本已记满四十余页数据与图示。同车人员注意到他反复摩挲着金门战役时留下的旧伤疤——1949年那场惨烈的登陆作战失利,始终是这位"常胜将军"挥之不去的心结。
在粟裕看来,诺曼底登陆展现的跨海作战经验,正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突破口。人工港的建造技术能破解后勤保障难题,潮汐规律研究可避免重蹈搁浅覆辙,这些军事细节远比蒙娜丽莎的微笑更具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