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五卅运动100周年纪念。这个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的运动,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以工人阶级为主力军的反帝革命运动,由此拉开了大革命的序幕。我在策展中华艺术宫《海上明月——纪念吴昌硕诞辰180周年艺术大展》时,专门在第五部分“风波大道尘土情——家国情怀现象”中,特别陈列了吴昌硕的《五卅祭》长诗手稿。

文|王琪森

吴昌硕与五卅运动


▲吴昌硕《五卅诗》由弟子王个簃收藏

今年展陈于中华艺术宫

1925年2月初,上海日商内外棉厂工人因无法忍受日本人殴打工人及无故开除工人而举行了罢工。日本资本家非但不接受工人的罢工条件,而且还于5月14日大肆开除工人,抓走工人代表,关闭工厂,从而导致矛盾的激化。5月15日,工人领袖、共产党员顾正红被枪杀,7名工人被打伤,暴行激起了上海各界的公愤。

5月30日,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发生了。是日,上海学生两千多人在租界内散发传单及发表演说,强烈抗议日本纱厂资本家镇压工人大罢工,打死工人领袖顾正红等,并要求收回租界,英国巡捕粗暴地逮捕了100多人。下午,上海万余市民聚集在英租界南京路的老闸巡捕房门口,要求释放被捕学生,愤怒高呼“打倒帝国主义”的口号。英国巡捕竟悍然开枪,当场打死13人,重伤数十人,逮捕150多人。如此重大的惨案发生令全国震惊,6月1日,上海全市的总罢工、总罢课、总罢市开始了。与此同时,全国各大、中城市纷纷罢工罢市罢课,以作支援。

海派书画家历来有关注社会、参与时事、伸张正义、扶贫济困的传统。6月26日,上海美专学生会开书画展览三日,发售编号书画券,对号取件,以捐资救济罢工工人。为了征集作品,上海美专的学生叩响了闸北区(现静安区)北山西路吉庆里923号吴昌硕先生的寓所大门。


▲吉庆里吴昌硕故居

那天先是吴昌硕的儿子吴东迈在一楼客堂热情地接待了上海美专的学生。在听了学生的情况介绍后,表示支持学生们的行动,但其父亲吴昌硕年事已高达82岁,而且最近正在病中,是否可以让他来作画捐助。此刻,吴昌硕颤颤巍巍地从二楼画室走了下来,老人面对学生当即明确表态,尽管自己身体不好,但洋人竟敢在光天化日之下朝手无寸铁的民众开枪,实在是惨无人道、令人气愤!因此,这画我一定要画,而且要画大画,并请同学们明天来取。吴昌硕作为海派书画的领袖,慷慨捐画,声援罢工,积极参与了五卅运动。正是在他的带领下,康有为、章太炎、曾熙等元老级的书画家们均提供了义卖作品。

2010年,我在撰写《吴昌硕评传》时查阅《申报》有关五卅运动的记载,在其中一篇报道中,仅提了一句:“吴昌硕还写了五卅诗。”这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与关注,吴昌硕不仅是位书画金石大师,而且是位名列“清代百位诗人”之列的诗翁,以诗言志、以诗纪事、以诗抒怀是他人生的常态。他曾对夫人自称“夫婿是诗人。”但我查阅了《缶庐诗》八卷、《缶庐别存》一卷及吴昌硕相关的文献资料,均没有发现这首诗。后来,我请吴昌硕的曾孙吴越在日本时,可查阅一下日本有关方面的资料。经过吴越的努力,终于查到了这首吴昌硕所写的《五卅祭》诗全文,但不是手稿。后来我在2016年参观南通 “个簃艺术馆”时,竟然和吴昌硕《五卅祭》的诗手稿不期而遇。


▲吴昌硕《五卅祭》的诗手稿

这首吴昌硕的佚诗就是由他的入室弟子王个簃收藏,全诗共有三页:“烽火逼天天昏黑,天光斜射海苍赤。炮声一发弹雨激,饮弹之人涨阡陌。伊谁使令黄若岑,饱我囊察陈甘心。性命在人一钱视不值,警若两军围猎格杀兽与禽。制造一厂攻不下,焦土一片不怜者。十室九空城西民,流弹击人如击瓦。朱殷之血腥模糊,闸北犹闻死不舍。死不舍,谁敢争,嗟彼战士皆出父母生,唬声初试一一皆宁馨。从军一去隔生死,眼穿天末徒涕零。死者填沟壑,伤者不可药。二千七百之数计零落,事在前日之日日之昨。吁嗟乎,别有天地罗绮丛,金钗欲醉春溶溶。战场直北斜桥东,画界岂有鸿沟风。”纵览全诗笔触苍劲凝重,气势郁勃激昂,墨色酣畅淋漓,书风大义凛然。愤怒地谴责了殖民者的血腥暴行,“炮声一发弹雨激,饮弹之人涨阡陌。”真实地描写了现场民众的悲惨状况,“死者填沟壑,伤者不可药。”特别是在诗的最后旗帜鲜明地表示对于此次运动画界决不袖手旁观而会坚决支持,“战场直北斜桥东,画界岂有鸿沟风。”从而呈现了吴昌硕作为海派书画领袖从江南文化、海派文化到红色文化的人生历程。


▲茅堂高向西山雨,石领荒流东鲁云。

吴昌硕作品

作者介绍


王琪森

学者、作家、书画篆刻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国家一级文艺编辑。兰亭书会顾问、上海中国书法院副院长。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海上明月—纪念吴昌硕诞辰180周年艺术大展”学术总策划。主要著作有:长篇人物传记《吴昌硕评传》《韩天衡评传》;评论集《海派书画艺术散论》;学术研究专著《中国艺术通史》《海派书画》《海上翰墨雅韵》;另有出版《书法技艺》《怎样学篆刻》《福禄寿字帖》《王琪森篆刻》《上海世博会场馆大全印谱》等。主编《上海千年书法图史(近现代卷)》等。


编者按:

本栏目来源于1994年2月8日创刊的《静安报》副刊《百乐门》。在微信平台,“百乐门”将以全新形式向读者展示。每周定期推送,换个角度阅读静安。投稿可发至 jinganbao2016@126.com

作者:王琪森

图片:由作者提供

编辑:施丹妮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静安官方微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