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文学史上,海明威是绕不开的一座高峰。

这位文学“硬汉”,一生传奇。

少年漂泊巴黎,青年参加西班牙内战,老年在古巴饮弹自尽。

少有人知道,海明威曾经访问过中国,还曾采访过蒋介石与周恩来,并留下了采访手记。

1941年春,海明威以纽约《午报》记者身份偕新婚妻子盖尔虹来到中国。

彼时,我国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敌我相持阶段,中国的实情在世界舆论中扑朔迷离;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正在美国畅销,全球都想知道更多中国共产党的故事。

海明威也不例外。



这一年的4月6日,海明威经广东抵达重庆。

时任行政院副院长兼财政部长孔祥熙留美时曾住在海明威家里,见海明威来华,便设宴为海明威夫妇接风。

但这场饭,让海明威吃得很愤怒。

席间菜肴之丰富,令语言匮乏。而海明威刚刚走过粤北,眼见中国的物力维艰,广大军民温饱不得,但财政部长却阔绰至此!

可当时的重庆是个怎样的地方呢?“商品缺乏、物价飞涨,人口拥挤,一片肮脏,令人失望。”

这种阶层落差,让心怀革命理想、甚至为理想奔赴战场的海明威愤怒不已。

但其后几日,海明威愤怒更甚。蒋介石政府的教育部长、交通部长、国防部长和多位将军,接连设宴,觥筹交错,夜夜笙歌。

重庆上空飞机轰鸣,可市井灯红酒绿,哪里像在打仗!



最后请海明威吃饭的,是蒋介石。

彼时,蒋介石刚刚一手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斯诺和史沫特莱等人在美国报刊上发声谴责。

这让蒋介石惶恐不已——美国人不喜欢自己了,这以后还怎么混?

故而蒋介石的话题,总翻来覆去谈“皖南事变”,扭曲事实、为自己开脱,言下之意,是希望海明威能替自己说话。

蒋介石四次谈到“皖南事变”,海明威不置一词。

他早听懂了蒋介石的意思,但蒋政府的林林种种均使他反感。

25年后回忆此事时,海明威夫人吐槽蒋氏夫妇“口若悬河般向我们作宣传,其效果就像往沙里泼水”。



相比之下,周恩来的三言两语,胜过蒋介石丰的玉盘珍馐。

正是在重庆,海明威秘密约见了周恩来。

4月中旬的一天,海明威妻子盖尔虹正在重庆的菜市场参观,一位高个子金发女士悄悄走过来,低声问她是否想见见周恩来。

当时,盖尔虹还不知道周恩来是谁,不过,数日后,她被周恩来圈了粉,甚至直言:

“从个人感受来说,我对这个魅力十足的人强烈吸引住了。”

这个金发女士,是八路军驻渝办事处负责人王炳南的德籍夫人王安娜。

次日,身穿旗袍、头戴一顶男士毡帽的王安娜,带着海明威夫妇穿过一条又一条巷子,匆匆钻进一辆人力车,用布帘子盖住车斗,飞奔至曾家岩50号“周公馆”。

海明威睁开眼,眼见一间墙壁粉刷得雪白的地下室,一个“普通小职员”打扮的人坐着。

这个“小职员”,便是周恩来。

曾经在法国勤工俭学的周恩来,用法语问候海明威夫妇,并以法语与他们交谈。

多年后,海明威还会比较周恩来与蒋介石对重庆大雾对不同说法——

在蒋介石看来,“重庆多雾,有人不喜欢,可我喜 欢。浓雾天气,扑朔迷离,谁也看不清谁, 好像捉迷藏。”

而在周恩来说:“重庆经过几天大雾,今天终于露出阳光。可又遇上日机轰炸,如同眼下的中国,前途是光明的,但又充满曲折。”

他们的眼界所看到的,是截然不同的境界。



海明威夫妇对周恩来一见如故。

海明威滔滔不绝,仿佛要把一路来的观察和预见都告诉周恩来。

而周恩来着重对海明威谈了皖南事变的前后事态、中共的抗日方针等。

周恩来的个人魅力,让见过大风大浪的海明威折服。他不无感慨地说:

“他是一个有极大魅力和智慧的人……他成功地使几乎每一个在重庆与他有接触的人,都接受共产党人对于所有发生的任何事情的立场。”



1975年,盖尔虹在《我与他旅行记》一书回忆周恩来,称那次交谈如同在家中,相谈甚欢。

返回美国之后,海明威在《午报》上一连串发表了6篇通讯:《苏日签订条约》《日本必须征服中国》《美国对中国的援助》《日本在中国的地位》《中国空军急需加强》和《中国加紧修建机场》。

而海明威写给财政部长摩根索的报告,毫不留情地揭露了国统区的腐败和堕落。

而周恩来与蒋介石的天壤之别,也让海明断言:“国民党是没有希望的,战后,共产党将取得中国的政权。”

历史印证了海明威的判断。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