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一个平静的午后,厦门一会场突然传来“砰砰”的两声枪响。附近居民在听到声音后都有些不可思议。
这个声音听着很像枪声,但应该不可能。
先不说现在已经是建国8年,过去战乱纷飞的时代已经彻底结束有8年之久,更因为这间会场是共产党的会场,这里平时有大量的卫兵把守,枪响这样的事情绝不可能发生在这里。
可惜,周边的居民还是猜错了,确实,刚才这里发生了可怕的事情,一位开国少将被他的警卫员在众目睽睽之下当场击毙。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这位开国少将又是哪位?之后中央方面又是如何处理此事的?
开国少将李发遇袭
1957年3月25日,开国少将李发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工作,自从来了厦门以后,他非常忙碌,每天脚不沾地,但即使这样他也觉得非常值得。
李发本是安徽人,家人也都在安徽生活,按理说他应该向组织上申请回到安徽,回到家人身边。
可为了新中国的建设,李发没有向上申请,他觉得组织派他去哪里,他就该去哪里,在这样特殊的时刻,他不应有太多私人化的要求。
李发考虑得没错,家人也很支持他的决定,可让大家出乎意料的是,正是这个决定让李发命丧厦门。
25日,李发接到上级安排的工作,要他今日主持一场军事会议,目的是布置下一阶段的战略任务,同时整顿军中风气,让战士们时刻提高警惕。
厦门地理位特殊,对面与金门隔海相望,蒋介石的部队在海对岸蠢蠢欲动。因此,即使已经进入和平年代,李发及队伍所有人都不敢掉以轻心。
李发在视察完队伍以后,随着工作人员来到了一处会议室,当天军队大部分人都来到了这里,等着李发将军的讲话。
李发斗志昂扬,在台上的他像是回到了年轻时,他眉飞色舞地向众人向众人讲述共产党在战乱年代的经历,说着现在的和平得来不易,警示所有人应该居安思危,不能被现在的和谐生活冲昏头脑,时刻警惕海对岸的敌人们。
李发将军的讲述让很多战士为之动容,可有一人却面露难色,那就是台下的凌发凤,只见他眉头皱紧,好像在思考着什么。
凌发凤是李发的警卫员,虽说他表现有些特殊,但大家的注意力都在台上的将军身上,因此没有人注意到他的异常。
会议快要接近尾声,李发开始总结,但突然凌发凤猛地站了起来。
他刷地一下从位置上一跃而起,随即掏出身上携带的一把手枪,对着台上的李发“砰砰”地开了两枪。
凌发凤的行为让在场人都失去了神,所有人都没想到李发的贴身警卫员会突然做出如此行为。
凌发凤射击完毕之后,身边的人想要上前将他控制,可谁知,凌发凤的情绪极其激动,他再次从身上掏出了一枚炸弹,拉响引线将自己活活炸死。
突如其来的响声让众人都发懵了,大家看着血淋淋的现场,再看看身边的人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台上的领导干部反应也是如此,事件发生的太快,大家都来不及反应。
李发周围的人在听到枪声以后,急忙喊道:快救人。所有人在听到呼喊以后迅速朝李发身边围去。
众人都非常慌张,大家有做急救措施的,有去找布条赶紧止血的,还有跑到外面去寻找医生的,整个会场一片慌乱。
会场的人们反应很快,可奈何悲剧的到来太过突然,凌发凤的枪法很好,仅仅发出几枪都射在了李发的心脏部位,不等医生前来,李发就已毙命。
开国少将李发在共产党的会场遇袭,这样的事情让所有人都震惊不已,中央很快也知晓了这里的情况,所有人都为这个将军的逝去感到心痛。
福州的一位军区司令在听到噩耗后表示:太可惜了,李发将军才44岁,他从战乱纷飞的年代坚守过来,可没想到这个和平的时代丧命。
此事的影响显而易见,中央方面也是高度重视,毛主席在听到此事后,更是怒火中烧,他猛拍桌子表示:这件事情一定要查清楚,一定要给牺牲的李发同志以及他的家人们一个交代。
案犯凌发凤当场死亡,血淋淋的现场让众人不可置信,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李发将军和他之间究竟有什么样的矛盾?警卫员又为何突然会做出这样的行为?
英勇无畏的李发
毛主席得知此事后,第一时间下令要求彻查真相,他表示李发在抗战期间为我党做出不少贡献,这样不明不白的牺牲坚决不允许,我党一定要为这样的英雄人物讨回公道。
李发的事情让毛主席特别遗憾,这个开国少将曾经为我党的事业付出了太多,原以为新中国成立后,他可以过上好日子,可没想到他的生命戛然而止,彻底定格在了1957年。
李发1913年在安徽出生,那时正是社会动荡时期,各种势力层出不穷,老百姓都处于水生火热之中。
李发家庭贫困,为了拿到一口吃的,他不惜前往地主家当小工,这样起码能为家庭减轻点负担。
他从小就格外地懂事,虽然生活条件极差,可只要有活干,他就愿意去干,不管付出多少血汗都没有怨言。
李发以为自己勤劳上进,以后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可时间长了以后他发现自己的想法简直是天方夜谭。
各地的军阀势力对老百姓造成威胁,地主又想法设法地的剥削老百姓,底层人民苦不堪言,所有人都看不到明天。
李发以为生活会一直这样下去,可在这之后他终于看到了希望。
鞍山一带开展了工人运动,各地的农民也加入到其中,反抗的队伍越来越壮大。李发知道这是个好机会,要想以后的生活越来越好,他必须要像他们一样站起来反抗。
李发之后带着他们村的父老乡亲,一起加入到了农民起义的队伍中去,他们一起组成了十师二十八团,抵抗敌人的袭击。
这是李发第一次接触到共产党,他的思想瞬间被打开,这时的他才知道原来作为农民的他也是有人格的,他不需要苦哈哈地为被人当牛做马,他也可以挺直腰杆站起来做人。
李发知道他以后的方向必定是跟着共产党,跟着这个党他才有活路。
之后,李发正式进入到了共产党的行列之中,进入到这个大家庭以后,李发更加勤奋,他白天跟随部队四处征战,晚上就拿着书本潜心学习共产党的思想,以及军事战略知识等等。
一来二去,李发的水平突飞猛进,党组织也注意到了这个优秀的青年,渐渐地在组织的认可下,他在各个队伍中担任主帅,参加了多场战役。
1934年,我党在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下开始了长征,期间李发带领着队伍进行战略转移。
长征的条件极其艰苦,许多同志快要坚持不下去。李发在得知情况后,迅速集结起众人,对他们进行激昂慷慨的演讲,希望大家能坚持下去,未来一定会有曙光。
那段时间李发走哪都不忘鼓舞战士们,他鼓动所有人有咬牙坚持,同时还每到一个地方就号召当地的民众加入到斗争中来。
从底层人民走出的李发演讲极具鼓舞,他知道这些人与自己一样,都想要彻底摆脱目前的生活。
抗战年间李发为我党事业做出了太多太多的贡献,自离家以后,他就全身心地投入到革命事业中来,从未受到过任何的干扰。
可就是这样的英雄却在建国之后死在了自己警卫员的手中,如此让人深恶痛绝的事中央方面必定要彻查清楚,只有真相大白才能不让逝者寒心,不让家属寒心。
中央对此事高度重视,其实不只是因为李发的将军身份,大家还有其他考虑。那个时候我党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国家正处于恢复时期,再也经受不起像之前那样的战乱侵袭。
国民党方面自然也是知道这一点,于是许多反革命分子趁此机会从中作梗,想要扰乱共产党的社会建设,为他们回到大陆做准备。
那时候各地都被反革命分子侵扰,许多从战火纷飞年代过来的老革命者不幸牺牲在了这些反动分子的手中。
因此李发的事情一出后,中央方面高度怀疑那个凌发凤很可能是反动分子,他潜伏在我党内部,等时机成熟出来搞破坏。
若是实际情况真是这样,那对我党来说无疑是个坏消息,就拿凌发凤来说,他已经成为李发的警卫员,说明潜伏时间已经很久了,若是其他队伍也有像他这样的人,简直是我党队伍的祸害。
这次的大排查也是一次机会,我党可以趁此时间将这些祸害拔出萝卜带出泥,一举消灭。
中央刚开始决定将这个任务交由彭德怀元帅负责,但因为彼时他的任务繁重,实在脱不开身,于是便交给谭政大奖负责。
谭政接到任务后,立刻表示:一定完成任务,一定沪会将事情的真相彻查清楚。
真相大白
谭政大将在接到任务后,很快展开了调查,此事说简单倒也简单,因为犯罪分子明确,意图明显,就是为了击杀李发将军。
谭政第一时间赶到厦门,此事件中他最担心就是,万一组织上的猜测是真的,若凌发凤确实为国民党特务,那全党上下必定会掀起一阵风暴,到时候的场面他根本不敢想象。
谭政到达现场以后,派人对凌的背景进行调查,他想知道这个人到底有没有可能与特务合谋,有没有可能是反革命分子。
调查顺利进行,倒是没发现什么问题,凌发凤的背景相当简单,他出生于广东平远县,是个中农家庭,完全没有投靠反动势力的可能。
既然不可能是反动分子,那凌发凤又为何枪杀自己的首长?难道说他和李发之间有什么不可调和的矛盾。
谭政继续深入部队对两人的关系进行调查,他觉得若是两人之间矛盾极深,凌发凤也是可能会才做出如此莽撞的行为。
但调查结果再次让他们出乎意料,李发性格温和从不跟别人红脸,就算是自己的部下做错了事,他也从未对他们大声训斥,绝对不可能因训斥凌发凤遭来祸患。
那就说不通了,凌发凤到底出于什么样的动机对李发下手,几枪直中命害,看起来就是要让李发死。
事情越来越扑朔迷离,谭政不敢耽搁继续深入,终于在多次走访之下,他了解了真实情况。
原来,凌发凤的蓄意报复是因为对上级领导的不满意。据同志们讲述,凌发凤是在1956年入的伍,刚开始入伍时他以为共产党的部队极具有人文关怀,因此他与同乡一同参军。
可是进入到部队以后,生活与他想象的完全不一样,部队对战士们的要求极其严格,大小便也要班长批准,就连稍微离开营地也要请假,相当不自由。
这时凌发凤虽觉得有些限制,但也不是不能接受,部队确实又有自己的管理方式,否则乱做一团哪能叫部队。
凌发凤虽然接受,但这时候的他已经埋下了对部队不满的种子,之后上级领导对他的态度让他的思想逐渐扭曲,而这也为他之后的报复行为埋下伏笔。
渐渐地,凌发凤觉得这个部队远不像当初介绍的一样,就拿上级领导来说,他们对部下采取的根本不是人道主义的关怀方式,每次受伤以后,上级对待他的态度都是冷冰冰的,甚至时不时地伴随着训斥声。
难得说他一个大活人远不如装备武器重要,凌发凤越来越想不通。
时间一长,所有的怨念都积攒在他的心中,对于上级的不满越来越强烈,到最后他只想要爆发出来,他想要以一己之力反抗这种情况,他想要让所有人知道这种上下级制度的不正确。
就这样,带着这种情绪的凌发凤开始了自己的计划,他将目标人选锁定到李发身上,他想着杀掉一个官职较大的将军可以引起全党的思考。
李发将军的意外牺牲终于真相大白,所有人都没想到这背后的真相竟然是一名战士泄私愤,可惜,正值英年的李发将军被这样的人夺去了生命。
李发以及凌发凤的事情经过很快被全党得知,所有人对李发的牺牲遗憾不已,对凌发凤泄私愤的做法更是痛恨不已。
但除了痛恨,全党上下对此事进行了深度思考,为了防止以后再出现这样类似的事情,更为了关爱全党战士的心理情况,了解战士的思想情况。
这场悲剧的发生归根结底是上级对下级思想动向了解不够,也是下级战士们思想薄弱,很容易被一些小事影响。
在那之后,全党上下开始了整顿纪律,提高战士们的认知水平,增强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
李发的牺牲实在可惜,曾经为我党建功立业的优秀将军竟因为这样的遗憾牺牲,但好在我党对此高度重视,积极彻查真相,还了家属一个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