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张宇)5月17日,第十五届金陵消化肿瘤学术会议在南京举办。此次会议由江苏省抗癌协会整合肿瘤学专委会、南京滨江肿瘤研究院主办,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肿瘤中心、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研究所承办,聚焦精准治疗和免疫治疗,众多专家带来了前沿的学术讲座。
北京大学国际癌症研究院詹启敏教授,针对《食管鳞癌的遗传变异和分子特征》带来主题讲座。詹启敏教授表示,中国的食管癌主要是食管鳞癌,它的高发和多个因素相关。一是遗传易感性,部分家族人群存在肿瘤遗传倾向;二是环境与生活方式影响,太行山脉等地区居民常食用含亚硝酸盐的腌制食品,而亚硝酸盐是强致癌物。此外,世界卫生组织已将超过65℃的食品饮品列为2A级致癌物,反复损伤食管上皮细胞可能导致恶性转化。他强调,遗传背景无法改变,但健康饮食与避免过热饮食可降低发病风险。在接受现代快报记者采访时,詹启敏教授坦言,目前食管癌早期发现手段有限,国际上尚未普及通过血液标志物等无创方式筛查的技术。但值得关注的是,随着我国医疗条件改善和民众健康意识提升,部分高危人群已开始接受定期内镜检查。内镜检查(如胃肠镜)可同步观察食管、胃、肠等部位,成为早期发现食管鳞癌的重要途径。临床数据显示,早期微小病变通过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有效率超过90%,显著提升患者预后。然而,这一技术在基层地区的普及率仍待提高,他呼吁加强基层医疗资源投入,推动内镜筛查的广泛应用。
在诊疗研究领域,詹启敏教授团队联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湾实验室等机构,首次在国际上提出食管鳞癌分子四分型体系。传统食管癌分型主要基于病理学和影像学特征,而新提出的分子分型则从肿瘤的遗传变异、信号通路异常等深层机制出发,对形态学相似的肿瘤进行精准分类。这一突破为临床精准治疗提供了关键依据——医生可根据不同分型选择针对性药物,避免“一刀切”治疗模式,提升疗效的同时降低副作用。该研究成果已在转化医学领域引发关注,有望推动食管癌诊疗进入“精准时代”。“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推进,民众对肿瘤防治的重视程度显著提升。未来需进一步加强科普宣传,推动高危人群筛查常态化,同时加快分子分型等前沿研究的临床转化。”詹启敏教授强调,食管癌防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医疗机构、科研团队与公众共同参与,通过“防—筛—诊—治”全链条管理,逐步降低我国食管癌发病率与死亡率,为健康筑牢防线。
在谈及肿瘤的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时,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肿瘤中心主任、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研究所所长刘宝瑞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肿瘤的检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在未患病时尽早发现潜在风险。而如今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精准识别高危人群,与此同时,若本人或家族成员存在肿瘤病史,即属于高危状态,需加强检查。其次,综合运用医疗手段可以进行筛查。例如借助肺小结节CT检查、甲状腺B超、胃肠镜等技术,可实现早期筛查。尤其是胃肠镜对息肉的早期发现与治疗,在这方面已有显著进展。“目前我国肿瘤早期发现率正逐步提升,早期发现也意味着更优的预后效果。”刘宝瑞介绍,第二个方面是针对已患肿瘤者,早期预测复发风险并干预,“通过血液检测肿瘤游离DNA(ctDNA),可捕捉到肿瘤基因突变的蛛丝马迹。以肠癌为例,该技术已相对成熟,能提前3个月甚至半年预警复发风险。发现高危复发患者后,可通过化疗、免疫干预等手段进行早期干预,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