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于露/文 顾闻/摄)5月16日,南京大学“数智赋能中华文明研究”成果展示会在仙林校区举办。会议聚焦中华文明研究“远读-探源-传承-熔铸-互鉴”五大方向,全面呈现南大数智赋能中华文明研究的丰硕成果。
围绕文明原典数智远读、文明载体数智探源、文明遗存数智保护、文明熔铸数智叙事、文明互鉴数智赋能五大方向,15位中青年学者展示了现有研究成果。
“您怎么看待道德与知识的关系?”会场大屏幕,在聊天框输入问题后,孔子答道,“道德如同树木的根基,知识则是枝叶的繁茂。我曾言‘志于道,据于德’,道德是人立身处世的根本……”
这是南京大学中华文明数智创新实验室团队研发的“子曰:中国思想家大模型”。阶段性成果借助数字人的形式,完成了从孔子生平复现到孔子思维重塑,塑造了一个承载个人生命经验、蕴含儒家传统思想的虚拟人物。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教授王涛介绍,该项研究以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为底座。孔子是中国文化的符号,具有代表性。因此,团队从孔子数字人开始,基于DeepSeek、千问等开源大模型,建立自主知识库,并利用多种技术训练开发了基于中国思想家的智能问答系统。
据介绍,大模型分为问道、行迹、史鉴三个部分,考虑到学术性和趣味性,行迹以史料为基础构建了孔子的生平,特别是其周游列国的经历;史鉴以知识图谱的形式,呈现历代对孔子的评价,展现孔子形象的历史变迁;问道主要是面向大众,通过虚拟数字人的形象,让用户通过各种方式与孔子对话。
“希望将来大家在生活、学习中遇到任何问题,都去与孔子、与思想家集群对话,以他们的智慧帮助我们答疑解惑,让他们成为可以随时沟通的朋友、师长,这样一来中国传统思想将不再冰冷、抽象,而是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王涛说。
用数字技术守护古城文脉,2024年,南京大学启动了“中华古城数字图谱建设工程”,通过遥感影像、卫星地图、现场走访等方式,摸排清楚古城的地形地势、路网分布、城市布局、重点建筑等,为多处古城建立“数字档案”,并依照相关信息绘制文化地图,今年计划完成全国近3000座古城的绘制工作,为古城系统性保护与创新性传承提供了大数据支撑。
此外,南大团队正在构建人工智能古文字析解模型,该模型打破了传统的静态图片识别方式,创新通过捕捉人类在书写古文字时的动态路径,搭建数据模型,训练机器像人类一样“思考”和理解古文字。在今春的新一轮实验中,团队通过录入的一万多条字形书写数据,让计算机能够基本模仿人类书写古文字的笔势、笔顺和大致轮廓。
据了解,南京大学中华文明数智创新实验室2024年入选首批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聚合南大文科特色与优质资源,聚焦数智赋能和交叉创新,致力于构建数智时代的中国自主文明研究知识体系和创新应用体系。
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陈云松表示,南京大学中华文明数智创新实验室以“数智赋能文明研究”为使命,始终坚持学科交叉与文明研究的深度融合、技术创新与文化传承的有机融合、学术研究与国家战略的紧密融合。“今天的成果展示,正是实验室近年来深耕不辍的阶段性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