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的七十年代末,国际形势发生了剧烈的变化,越南在苏联的支持下,希望能够称霸整个东南亚。
甚至还对我国发起了袭击,我国和越南方面多次交涉,可是越南方面的态度傲慢,最终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我们只能对其发动了反击战。
这一战对于越南而言绝对是非常沉重的一个打击,而谅山战役又是其中最为出名的一战。
此战过后,越南的领导人在视察该地区的时候,面对着眼前的废墟一言不发。
那么当时的谅山战役到底对越南造成了什么影响?为什么越南领导人会一言不发?
谅山战役
实际上在当时冷战中期的环境下,越南内部的情绪非常狂热,一方面是因为苏联的支持。
当时我国和苏联方面的关系由一开始的亲密战友转变成为了后来的横眉冷对。
为了应对苏联方面三番五次给我国制造的危机,我们选择了和美国建交。
这一下让苏联方面大为震怒,所以才会扶持着越南来给我国制造麻烦。
另一方面是越南自己本身也有很大的野心,领导人黎笋希望能够在东南亚称王称霸,而对中国发起袭击也是其计划中的一项。
于是两国之间不可避免的就发生了战争,越南方面还自信满满的做着美梦,以为自己可以将解放军击败。
我军针对越南地区进行了战略部署,因为越南的地形非常复杂,所以采取两个战线往前推的攻势。
那么谅山绝对是一个重要的战略目标,我们观看地图就能知道,该地区可以作为越南首都河内的一个门户,并且连接了很多交通要道。
如果能够把这个地区拿下,那么后续的战斗就会非常的顺利。
而且还有一点就是这个地区距离我国也很近,大约只有20公里左右,我国的各方面补给援助也能够非常及时的展开。
但是也有一些现实的问题摆在眼前,那就是越南地区的地形非常复杂。
我军在当时战斗力这一块是不用多说的,武器装备等方面也能跟得上,只不过地形的复杂还是会造成很多的困扰。
越南方面自然也知道谅山的重要性,将国内的王牌队伍派出来镇守在谅山之上。
那么在双方开战之前黎笋专门召集这些将军们进行会议讨论。
期间黎仲讯将军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谅山一带易守难攻,况且派出的是当时的王牌部队,在这样的情况下很难攻破谅山,除非有老天相助。
但是同样也有一些将军认为,中国军队的战斗力是不可估量的,当年抗美援朝中可是能够把美军打的节节败退的,希望黎笋你能够重视起来。
可本身黎笋就是一个比较自大的人物,他忽略了这些不良的评论,认为他们就是在长他人的志气。
于是双方的军队开始在谅山一带集结,一场恶战迅速爆发。
激烈的战斗
当时负责指挥这场战役的是许世友将军,他很快就把兵力做出了部署,动用三个师之间相互配合灵活穿插。
第一轮攻击采取步炮协同的方式,17日凌晨,越南军队还沉浸在必胜的梦乡之中。
一声巨响划开了夜空,是我军的炮兵发起了袭击,成千上万发炮弹落向了越军的阵地。
这一下让越南军队乱了阵脚,很多士兵衣服都来不及穿就冲了出来。
这一轮袭击越南方面的损失非常惨重,前线的通信员拿着电话撕心裂肺的大喊着“支援前线!他们的炮火太猛烈了!”
然而很快电话里就没了声音,前线的损失是越南方面难以预料的。
在他们我军应该会采取冲锋方式来夺取谅山,所以在山上修建了很多的建筑工事。
没想到我军的打法这么暴力,直接把山上很多的防御工事炸的粉碎。
随后冲锋号响起,我军的步兵开始向前冲锋,本身就被这一顿炮击吓破了胆的越南军队还能有什么战斗力,只能放弃现在的阵地向后撤退。
这第一波工事就已经给谅山前线的越军造成了重大的破坏,缓过神来的越南方面开始稳固自己的最后一条防线。
当我军对越军最后一轮防线发起攻击的时候天降大雨,越南方面的视野严重受阻。
我军正好趁着这个机会发动了袭击,这一下越南方面是再也无法承受这么强力的打击。
谅山到了我军的手中,谅山一被拿下,整个越南对于我军就是门户大开。
我军直接乘胜追击,当黎笋得知此事后感到万分的惊恐,他们没想到谅山战役会这么快结束。
要知道当年的越南这些战术大部分都是跟着我军学习的,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了竟然没有什么长进,还是在用那些老战术。
可是黎笋不能接受这个结果于是开始在国际上大放厥词表示,中国军队在谅山已经被越南军队给打败了,现在已经撤回国内了。
这一行为让许世友大为光火,于是带着队伍迅速推进,一直将战线向前推。
最终越南方面失败了,黎笋在事后来到当时的战场视察,看着被炮弹炸的满地废墟的谅山,他低着头沉默不语。
或许他也在为自己当时所做出的错误决定而感到后悔吧。
参考资料:
难忘1979: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全纪实. 中国军网. [2024-09-08].
马舜编著. 《军旗下的辉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撷英 征战卷 部队卷》[M]. 北京: 中国文史出版社
中越最惨烈的一次战争——谅山战役,死伤惨重. 历史网. [2024-10-18].
蒋辅义编著.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M]. 成都: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2年: 508-510. (5)
李鹏. 《难忘1979 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纪实系列之一》[J]. 兵器知识, 2004, (11): 48-53.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