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军区司令对调后的一天,一位之前被从南京军区副司令岗位调走的干部,写了张关于许世友的大字报,送到南京军区党委。那时候很乱,南京街头出现铺天盖地的各类大字报,其中许世友的名字频繁出现,是当之无愧的主角。
这上上下下的阵仗架势,明摆着是要“火烧”已经调任广州军区当司令的许世友。其中有份大字报,要求在军区内公开。南京军区收到这份大字报时,军区司令丁盛正在视察舟山群岛,勘测地形。
丁盛还没看完,突然接到军区政委杜平的来电,要他马上回去。丁盛说自己还没看完,杜平不听也不解释,只是一味地催促:“你快回来吧。”丁盛回去后,才知道这大字报的事。杜平让丁盛回来,就是讨论这大字报是否公布出去。
丁盛和许世友的关系很复杂,这是由二人73年对调导致的。有人会说了,那怎么其他参与对调的司令没有出现这样的问题?
一是广州军区和南京军区自身的特殊性,前者跟黄永胜有着扯不断的联系,后者是管辖张春桥等人的发源地上海;二是许世友、丁盛的军衔相差较大;三是两人的脾气都比较爆和直。
许世友和丁盛在各自的新工作地,采取多种方式“大动干戈”;而这,自然难免会误伤一些清白者。这些被误伤者,或多或少跟老上司有点关系,一来二去他们就互相看不太顺眼。
例如服务许世友十多年的机要秘书李文卿,丁盛从一个收发员处,看到李写给许世友原保健医生的信,其中有不满“批林批孔”的内容。于是,丁盛在一场大会上点了李文卿的名。
据李文卿所说,舆论没有讲自己的不是,而是对这样乱翻私人信件,违法乱纪、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嗤之以鼻议论纷纷。
而广州军区那边,许世友也在严查有关“913”逃跑的事,把丁盛的秘书等人抓起来过。
公不公布那份大字报,丁盛很聪明地没有决定(他后来自述看都没看过),更没有参与决定,他把大字报交给军区党委,让他们来决定。
当时南京军区党委召开会议,共有四人参加。会开得有些尴尬,瞻前顾后不知凭怎样的标准去决断。公布吧,等于默认“火烧许世友”,有纵容、打击老首长之嫌,将出现“引火烧许”的恶劣影响;不公布吧,容易引起“压制民主、民意”的嫌疑,容易造成军区的动荡。
有一点是与会人员共同看法:这大字报就不该送到南京军区来,许司令已经调到广州军区去了,要送就自己送广州军区去,南京军区一旦公布就会传到广州军区,这样互传大字报是极度不利于军队稳定的。
会议开得尴尬和沉默,最后是南京军区第一副司令兼参谋长的肖永银开口,把这个僵持住的局面打破了。“我的意见是,军区把这份大字报的内容,寄给毛主席,让毛主席定夺。毛主席什么态度,我们就怎么办。这样一来,我们对内、对外都有了说得过去的解释。”
肖永银这是在害许世友吗?当然不是,两人算半个老乡(同生在大别山),又是红四方面军的老战友,建国后在南京军区携手合作十多年,肖永银怎么可能坑许世友。
肖永银这样做的目的很简单:毛主席非常了解许世友,肯定不会让许世友受到污蔑和无妄之灾。
肖永银的建议得到一致赞同,在会上通过。于是由政委杜平执笔,给毛主席写去一封关于“火烧许世友”大字报的信。四五天过去,迟迟没有动静从北京传来。没有动静,也是一种动静。
后来丁盛催问,大字报的事怎么处理?杜平和肖永银回:“毛主席没回答。”丁盛顿时了然,没有再说话。有人说,毛主席曾应允诺许世友去世,不用火化埋葬,既然死后都不许“火烧”,生前又怎么让?
其实毛主席收到杜平的信后,是做出了反应,他重复了八大军区司令对调时讲过的几句话:“你那出气的人、不喜欢的人都走了,你还贴大字报吗?纠缠历史旧账,容易走偏方向啊。”
这话,大概是坏人怕传出去,更没人敢“骚扰”许世友了,便故意拦住没往下传。这事在前几年不是没有过,如贺龙平反一事,张春桥装没听见。
可能是受此事的影响,不久杜平和肖永银都不在南京军区任职了。杜平是突然被免职,肖永银是突然被调到成都军区任副司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