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专家最近翻起旧账,说苏联在抗战时出人出钱出命,言下之意:这份情,中国可不能忘。

八十多年过去,那段历史确实该重新说说。

说的是苏联,但重点在中国。

当年飞机是真的送了,飞行员也是真的牺牲了,可算盘珠子也是真打得噼啪响。援助这回事,账目清楚,动机复杂。

我们得承认帮了忙,也得明白帮的背后另有打算。是情,是利,是局,是计,写清楚,比“感恩”两个字更有分量。

枪炮卡车真到位,这援助不是嘴上说说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全面抗战开启。而彼时的国际环境,中国孤立无援。英美在看,法德在忙,真正第一个跳出来提供军事援助的国家,正是苏联。

1937年8月21日,《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签署当天,蒋介石亲笔致电斯大林,求援抗战。苏联同意提供援助,并在同年签署贷款协议,数额高达2.5亿美元。最终实际动用1.73亿美元,全部用于购买军火和装备。这个数,在当时是天文数字。



援助不是口头说说。900多架飞机、1140门大炮、82辆坦克、数百万发弹药,从1937年起陆续运抵中国前线。这些装备中,包括了I-15、I-16战斗机,SB-2轰炸机等苏军主力机型,很多都直接投入到淞沪会战和武汉会战中。



装备来了,运输得跟上。苏联不仅送东西,还修路出人。苏方主导修建了“萨雷奥泽克—乌鲁木齐—兰州”运输通道,三年时间派出5260辆卡车,投入4000多人,跑了1850万公里。

这不是修条路玩玩,是在极端环境中为中国打通了一条生命线。冰雪、高原、沙漠,队伍天天在跑,运输的全是炮弹、枪械和油料。

更重要的是,这些武器是真的打了仗。

1938年武汉会战,苏联志愿航空大队I-16战机出现在空中,与日机缠斗。武汉城南烈士陵园中,至今仍埋葬着34名苏联飞行员的遗骨。



中苏联合组成的飞行团,直接参与了汉口、广州、南昌等多地空战,飞行员中伤亡率达30%以上。这批人在重庆办追悼会时,中国军政高层几乎全员出席。

训练方面也没落下。到1940年,中国空军已有1045名飞行员接受苏联教官培训。很多人后来成了中国空军骨干。



苏联顾问团不仅带技术,还帮忙制定空战战术方案,是“手把手带出来的教官”。

这不是情谊泛泛,而是人、钱、装备、战斗一体的实打实支援。没这些,中国抗战能不能撑住,得打个问号。

帮得热情,算得也精,斯大林算盘打得响

苏联出力这件事,没得否认。但出力的背后,算盘也打得清清楚楚。

苏联为什么选在1937年出手?因为那年,日本向北逼近蒙古和苏联远东边境,兵锋已近伯力。

斯大林看得明白:不能让日本北上威胁远东,只能引它南下消耗中国。换句话说,支援中国抗战,是苏联防御远东的一步“外科手术式外交”。



俄科学院中国问题专家戈尔巴乔夫曾说,“援助是战略平衡之需。”斯大林不是出于同情,而是要借中国牵制日本,为苏联赢得喘息时间。



抗战爆发之初,苏联已调动远东军区兵力增援西伯利亚,准备万一日本进攻。而一旦援助中国成功转移日本方向,苏联就能“坐山观虎斗”。

贷款本身也讲规矩,讲利息。2.5亿美元不是赠款,而是贷款,而且装备必须在苏联采购,运输队也由苏方控制。

所有合同由苏方签署,翻译员、司机、顾问,工资由中方支付。这笔“军事援助”,既维护了苏联工业出口,又巩固了在中国的军事影响。

顾问团也不是单纯打仗的。苏联顾问介入的不仅是空军战术,还有整个国民政府军事指挥系统。



不少高层顾问提出过对作战方案的批评修改。更深层的,是信息收集。重庆苏联军事代表处和驻延安代表团,通过顾问、翻译、军校网络收集一手情报,掌握国共动态。

政治上也动得快。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斯大林亲自下令推动“和平解决”。通过共产国际渠道,联络中共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一番运作后,国共联合抗日的大门被打开。而这一步,实质上是苏联为确保东线安全,推动中国局势朝有利方向发展。



援助,是资源;掌控,是手段。苏联这一手,有情也有利,有援也有谋。算盘响得不小,打得也精准。

最后一仗打得快准狠,东北“空地”谁接盘?

到了1945年,苏联终于下场动真格的。不是空中支援,不是外交施压,而是大兵团作战。

1945年8月9日,苏联对日宣战,动用百万红军三路出兵,24天拿下整个中国东北。这次出兵,不但直接粉碎了关东军,还改变了中国战后格局。



苏军打得快,收得也狠。在长春、沈阳、哈尔滨等城市,苏军接收了日军大量兵工厂、飞机制造厂、铁路交通系统和军火仓库。

根据郑州大学的研究资料,这些资源一部分被运回苏联本土,一部分在撤军前转交给中共部队。这批物资,后来直接装备了东北人民自卫军。



更关键的是,“撤得快”。苏军按协定在半年内全部撤离,留下的是完整的城市框架、交通枢纽和工业设施。

而这时,国民政府尚未有效进入东北,延安迅速派兵入驻,控制辽吉黑三省核心区域。在中国共产党建立东北根据地的过程中,苏联的“真空制造”起到了关键作用。

苏军出兵不是临时起意。根据战后记录,斯大林早已与美英达成协议,拿到了战后蒙古、千岛群岛、旅顺口和大连等地利益保障。



在这套外交协议配合下,出兵东北既是义务,也是收益,是提前画好的战略蓝图中的一环。

这场仗,不是简单的“支援中国”,更像是一场“顺手调仓”。东北成了中共战略转折的起点,也成了苏联在远东重新布局的一枚棋子。

参考资料:

俄专家:卫国战争期间苏联从中国获得了价值4.5 亿美元的援助及重要的情报.俄罗斯通讯卫星社.2025-04-30

推动中俄关系迈向更加成熟和坚韧的明天.新华社.2025-05-10

大国关系复杂调整下的中俄经贸合作.环球时报.2025-03-14

声援并军援 ——苏联与中国的抗战.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