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整个医疗器械行业的中流砥柱,微创外科正在有力推动技术朝着精准化、智能化等方向革新,对全球医疗器械市场的技术进步、市场扩容、产业联动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目前,国内微创外科市场正处于变革期,在政策利好、技术发展、医疗需求升级等多轮驱动下,入局企业不断增多,新的市场格局正在形成。

2025年5月10日,由动脉网主办的2025未来医疗医药百强展会·微创外科产业创新与发展论坛在苏州国际博览中心顺利举行。该论坛从微创外科产业创新与发展的热点议题出发,围绕前沿技术深度融合、国产替代突围攻坚、出海与全球化竞争、产业链协同等角度,邀请微创外科企业创始人、高管、一线投资人等,共同探讨我国微创外科行业的机遇挑战,加强微创外科领域的学术交流与产业协同。

01

多维技术赋能微创外科器械创新,医工融合共促产业智能化升级

会议伊始,清华大学终身教授廖洪恩带来主题演讲《智能微创诊疗一体化:AI驱动的技术创新》。


清华大学终身教授廖洪恩

他深刻剖析了当前医疗诊疗模式的变革趋势,指出其正经历从传统开放手术向微创化、精准化、智能化转型,人工智能技术的加速融入成为关键驱动力。廖教授系统梳理了这一变革的核心发展脉络:其一,影像技术迭代推动诊疗一体化,从单纯的结构成像向功能、分子、代谢等多模态信息融合跨越,从最初的诊断辅助逐步延伸到介入治疗的精准引导与实时监控,光学导航、电磁导航等导航技术的进步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其二,手术机器人技术突破,从早期仿生学应用到更精细化、智能化的临床适配,以达芬奇为代表的手术机器人已实现多自由度机械臂微创操作,未来将朝着更小的体积、更灵活的结构、更智能化的功能方向发展;其三,人工智能应用升级与深化,从基于影像的病灶识别和初步诊断辅助,向融合多源异构数据的智能决策和治疗方案优化演进,形成“监测-预警-决策”闭环,但发展的重点在于构建高度可靠的人机环融合的协同模式,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在数据分析、模式识别和决策支持方面的优势,而非简单地替代医生。

廖洪恩教授最后强调,医工交叉的深度融合是推动智能微创诊疗发展的核心动力,将高灵敏度的智能感知技术、基于人工智能的动态决策系统与创新型的微创治疗模式紧密结合,最终实现针对复杂病变的个性化精准治疗,服务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有望显著提升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派尔特总经理曲直以《外科新时代:精准医疗引领下的全方位解决方案探索》为主题,分享了派尔特医疗在精准医疗外科领域的创新实践与战略思考。


派尔特医疗总经理曲直

她指出,外科技术正经历由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及5G通信驱动的跨越式发展,精准医疗以个性化诊疗、微创化操作和快速康复为核心目标。当前外科手术仍面临效率提升、质量控制、并发症防控及功能保护等挑战,需通过标准化流程与技术创新实现治疗一致性突破。

派尔特医疗历经二十年发展,构建了从传统吻合器到智能吻合器、手术机器人的全产品管线,并依托自主专利技术布局全球化竞争。其战略聚焦微创外科领域,通过代理水刀机器人、开展国家级真实世界研究及研发智能化专用器械,推动5G与AI技术在手术规划、远程协作中的应用,最终实现“更安全、更简单、更普惠”的外科手术愿景。

康基医疗战略发展部总监周官山带来了《康基医疗:国产微创外科龙头的崛起之路》的主题分享。


康基医疗战略发展部总监周官山

他介绍,在康基医疗二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公司构建了“3+X”的技术平台,通过基础器械、能量器械与影像平台形成解决方案闭环,2022年收购唯精医疗机器人强化底层技术,布局手术机器人赛道。其战略逻辑基于国内手术机器人仅1%渗透率的巨大空间,及耗材闭环的商业价值。

微创外科赛道增长的驱动力来自三方面:微创手术患者获益显著、医院绩效考核需求及医保控费下的性价比优势,公司通过智能化生产保障产品可靠性,并以学术推广和梯度定价实现技术可及性。最后,周官山强调医工结合对于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重要性,指出技术迭代需匹配市场需求,主张通过现有技术场景拓展与颠覆性技术储备实现跨越式发展,始终以患者获益、临床接受度与支付闭环为产品开发核心准则。

奥芮济医疗创始人张小农带来主题演讲《可降解镁金属材料的创新与产业化》。


奥芮济医疗创始人张小农

张小农从医用金属材料发展理念的创新、可降解镁的基础研究创新、可降解镁的医疗器械创新三个维度展开分享。他指出,传统医用金属材料存在生物惰性、毒性元素释放及不可降解等问题,促使医用金属材料向可降解方向革新。镁作为人体必需宏量元素,其可降解特性及生物功能化潜力显著,降解产物具有促成骨、抑炎症等医学功能,成为全球研发热点。

奥芮济医疗通过调控镁合金成分与制备工艺,优化材料微纳结构,解决应力腐蚀、缝隙腐蚀等难题,提升力学性能与降解可控性。其研发的可降解镁闭合夹已获中国药监注册,为全球首款自主研发的可降解镁金属闭合夹。其降解周期匹配临床需求,力学性能与生物相容性优于传统高分子材料,有效降低异物残留风险。此外,镁合金螺钉、吻合钉等产品亦展现临床应用潜力,推动可降解金属材料进入规模化应用阶段,为患者带来显著获益。

歌锐科技高级副总裁兼产品创新总经理刘建勋带来了主题演讲《大模型DeepSeek赋能的新一代具身智能诊疗机器人技术》。


歌锐科技高级副总裁兼产品创新总经理刘建勋

歌锐科技成立于2021年,核心团队拥有顶级外企、头部民族企业及国家重大专项三重融合背景,已布局脊柱/神经内镜、血管及肿瘤微创介入、AI诊疗及大模型应用、康护养老及专业具身智能四大业务线,多产品组合,致力于全新一代全维融合专业具身智能平台的创新和普及,推动健康平权。刘建勋介绍,歌锐科技的明星产品之一,全球首创的牛顿手术机器人系统可支持全流程脊柱及神经内镜手术,显著提升手术精准度与安全性。

该系统解决传统微创脊柱手术中二维定位误差、手动操作精度不足等问题,具备以下创新点:融合主从控制、智能导航与力反馈技术,采用双7轴机械臂设计,实现自主协同、全流程手术自动化;配套全球首个全电动 8 轴一体化术中移动式三维C形臂,基于 AGV 底盘实现最快 12 秒极速扫描与全脊柱覆盖,结合 AI 算法优化影像处理与运动控制。其创新设计使医生可通过控制台完成复杂微创操作,大幅降低学习曲线。临床反馈显示,年轻医生可快速上手,手术效率与安全性显著提升。

目前,牛顿系统已完成多轮活体实验,进入人体临床阶段,预计今年进入市场。

同时值得瞩目的是,歌锐科技推行的 “开源共赢” 生态,开放6大技术平台支持 ODM/OEM 合作,赋能行业整体向上发展。歌锐目前也正推进新一轮融资,致力于进一步推动微创脊柱手术普及与智能化升级。

睿笛生物创始人陈新华带来了主题演讲《能量器械智能化升级:重构微创外科治疗新范式》。


睿笛生物创始人陈新华

她指出,在能量外科 30 年的发展历程中,AI、5G、智能反馈等底层技术是颠覆传统范式的核心动力,技术融合正推动微创外科智能化升级,能量工具需与精准导航、生物材料结合形成系统化解决方案。

陈新华强调,临床痛点决定创新方向,需区分“真痛点”与“假需求”,以卫生经济学思维评估技术价值。针对政策滞后挑战,她认为,企业应以临床数据推动政策迭代,突破内卷,引领全球创新。展望未来,陈新华指出,在肿瘤、神经外科等万亿赛道,应通过 AI 算法优化、智能传感融合等实现突围,促进外科向“可视化、可量化、可闭环”的智能诊疗迈进,推动全球能量外科从单一器械向“精准能量控制 + 全流程诊疗”升级,创造患者价值与行业生态。

02

构建全产业链协同创新生态体系,本土深耕与出海战略并进

在圆桌讨论环节,参与嘉宾为美敦力外科上游市场总监裴志刚,逸思医疗董事会秘书、战略副总裁何永祥,江苏德能医学科技有限公司CEO刘晓微,健新医疗创始人冯庆宇,嘉宾们围绕微创外科行业的变革之路与机遇挑战展开探讨。


首先,各位嘉宾分享了自己过去一年里观察到行业最显著的技术突破与需求变化及对未来3-5年的行业格局产生的思考。

美敦力外科上游市场总监裴志刚指出,过去一年AI技术与医疗场景的深度融合是行业最显著的技术突破,尤其在外科领域,AI已从术前诊断逐步向术中治疗环节渗透。同时,新材料应用展现出替代传统材料的潜力,但临床转化仍面临长期验证挑战。未来3-5年,AI驱动的手术机器人与个性化全流程治疗方案将成为核心竞争领域,而材料科学的突破可能重塑术式逻辑,推动行业向精准医疗升级。

逸思医疗董事会秘书、战略副总裁何永祥提到,AI技术在微创外科企业已经有了良好的应用,逸思医疗在导入AI检钉机等智能化设备后,生产效率显著提升。未来,随着智能化技术和新材料的进一步应用,微创外科企业在降本增效、集采定价等方面有望获得更大空间。当前微创外科领域仍处于快速发展期,国产企业仍在细分领域竞争,尚未形成具有绝对优势的龙头企业,未来在资本赋能和技术创新的双重驱动下,行业发展空间和产业整合机遇巨大。

江苏德能医学科技有限公司CEO刘晓微从临床视角出发,强调创新产品需平衡理论设计与实际效能,强调创新需以患者获益为核心调整方向。

健新医疗创始人冯庆宇表示,过去一年行业在生产工艺、核心部件等 “卡脖子” 领域取得实质进展,国内企业通过梳理上游供应链提升量产能力,但创新成果转化仍面临工艺落地瓶颈。未来技术方向上,诊疗一体化与实时反馈技术是重点,要实现手术过程中操作前中后全环节的实时数据反馈与决策支持。

接下来,各位嘉宾从自己的行业经验出发,结合自己在微创外科领域的实践探索与战略布局依次进行了分享。

美敦力外科上游市场总监裴志刚分享了美敦力作为全球龙头,将如何与中国企业在微创外科领域实现技术共研、场景共创。他指出,在AI与5G技术加速渗透的背景下,美敦力正从聚焦手术室内单一器械转向围手术期全流程管理,此过程需与中国本土创新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他强调,双方合作不应是简单物理链接,而要实现技术场景打通与商业闭环的“化学链接”。美敦力对中国本土创新企业充满信心,希望在此过程中与本土企业展开合作。

逸思医疗董事会秘书、战略副总裁何永祥分享了逸思医疗在出海方面的布局与探索。他介绍,逸思医疗产品目前已经在全球80多个国家销售,并于今年成功中标美国最大的吻合器集采项目,成为高值耗材这一细分领域进入美国主流市场的首家中国企业。逸思医疗在创业伊始,就把“以创新与质量为根”的理念根植于企业文化中,早在五年前便开展了与国际知名品牌产品“头对头”的临床和卫生经济学研究,多年来始终专注于研发创新和质量精进,持续提升中国微创外科企业的高端品牌形象。

江苏德能医学科技有限公司CEO刘晓微从平衡临床创新热情与注册法规红线的角度出发,介绍了德能医学作为国内知名CRO企业,帮助客户少走弯路的实践经验。他指出,在医疗领域,企业若想通过创新突破集采局限,就必须直面政策环境与技术研发的双重考验。政策出台通常滞后于创新实践,这意味着创新企业在早期探索阶段往往需要承担高昂的试错代价。对此,企业在选择临床研究合作单位与研发负责人时,必须回归创新本质:以解决真实临床痛点为核心,明确产品的主要疗效指标,围绕核心价值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只有换位思考监管关切,直面产品核心痛点,才能推动创新产品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应用,为患者带来更多治疗选择。

健新医疗创始人冯庆宇创新性地提出了“产品超市”的商业架构,健新医疗选择以产品化能力为突破口,构建模块化技术平台——通过主控板、显示板、能量板三大基础架构实现技术开发工具性平台,将新产品开发周期压缩至半年以内。目前,公司获批的超声能量系统已经应用于国内多款手术机器人企业并与国际知名企业及上市公司技术合作;公司在研的智能双引擎动态混合能量手术系统和输尿管超声碎石系统分别在2022年和2024年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同时,健新医疗通过开放技术、资源、运营,与多个企业进行联合研发,共同实现中国原创医疗器械产品最终的创新落地。他表示,在医疗反腐常态化与资本市场趋冷的背景下,初创企业亟需突破传统路径依赖,而健新医疗基于其强大的研发能力和技术实力,以技术资产共享的方式,实现医疗器械“产品超市”,降低企业的创新风险及研发费用投入、缩短研发周期,实现医疗器械产品的创新研发、落地量产及商业化支持。他坚信只要以开放的心态积极促进医疗器械领域内多元合作、多方联合,切实降低行业创新门槛,采取开放式技术合作策略,一定会共享创新带来的红利。

最后,嘉宾们围绕中国微创外科行业如何依托本土优势走向国际、实现出海和本土深耕双向并举展开讨论。

中国微创外科行业走向国际可依托工程师红利、创新速度与制造能力等本土优势。出海方面,企业需推进海外本土化,加强渠道建设与知识产权布局,以应对市场竞争;本土深耕则要聚焦技术创新与产品打磨,构建完善供应链。二者双向并举,既通过 “China For Global” 与跨国企业合作,利用本土研发生产优势出海,也在本土市场夯实技术与临床需求结合的根基,形成“本土创新—全球拓展—反哺本土”的良性循环,助力行业在全球化竞争中实现突破。

如果您想对接文章中提到的项目,或您的项目想被动脉网报道,或者发布融资新闻,请与我们联系;也可加入动脉网行业社群,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好友。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信息和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