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正式投入运营以来,
各科室相继完成了多个
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首例手术”,
为院区的发展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近期,
花都院区再创新纪录,
多个学科领域实现了技术突破,
创新诊疗与人文关怀深度融合,
为患者带来更精准、更温暖的医疗服务,
助力他们重获健康,拥抱新生。
01
从“疑”到“明”
他们在床边解决治疗难题
4月27日,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唐恬恬副主任医师与李岳威医师成功完成院区首例床边经支气管镜肺活检术。
患者为一名52岁男性,因放射性脑病住院治疗,其胸部CT意外发现肺内多发结节样病灶,性质不明。经会诊后,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团队为其实施了床边支气管镜检查,在内镜下行经支气管肺活检术,顺利取得肺组织标本,病理结果证实为良性病变,为后续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目前,团队已在多个科室开展床边支气管镜操作,显著提高了患者的诊疗便捷性和精准度。
院区首例床边经支气管镜肺活检术
02
血管通路技术双突破
他们为透析患者筑牢“生命线”
4月至5月,花都院区肾内科在杨琼琼教授带领下连续实现两项血管通路技术突破。4月24日,团队为慢性肾小球肾炎尿毒症患者成功实施院区首例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张瑞主治医师与杨志辉医师精准完成左前臂内瘘建立,术后震颤良好,李佳佳副主任医师和向风血透护师为患者提供了详细的术后维护指导。5月9日,团队又为一名慢性肾炎综合征慢性肾脏病5期(急性加重)合并肝移植患者完成院区首例带隧道带涤纶套透析导管置入术,术后动静脉端回抽顺利,导管尖端精准定位,功能理想。
两项技术分别针对不同临床需求,为血透患者提供了个性化解决方案,标志着花都院区肾内科在血管通路技术上取得重要突破,为尿毒症患者提供了更可靠的长期透析解决方案。未来,肾内科将进一步完善血管通路技术体系,开展疑难内瘘成形术等进阶术式,为患者提供“评估-手术-透析”一体化服务,守护每一位尿毒症患者的“生命线”。
院区首例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
术后进行通路维护宣教
院区首例带隧道带涤纶套透析导管置入术
03
强强联手
他们为患者“换”出新希望
近日,肾内科与神经科协作,成功为一名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CIDP)患者实施血浆置换治疗。
针对该患者病情复杂、常规治疗效果不佳的情况,神经科沈庆煜团队与肾内科杨琼琼教授团队共同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治疗过程中,医护团队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动态调整治疗参数,确保治疗安全有效。经系统治疗,患者病情得到显著改善,充分彰显了多学科协作在疑难病例救治中的治疗优势。
神经科沈庆煜教授查房
血浆置换过程
04
多学科协作
他们用微创改写治疗格局
4月30日,在医院副院长、胆胰外科学科带头人刘超教授的指导下,吴文睿副主任医师、冯铭彬主治医师联合手术麻醉中心,成功完成了院区首例腹腔镜肝叶切除术。
患者为31岁女性,因体检发现肝部占位前来就诊,CT和MR检查显示肝左外叶多发性占位性病变,临床诊断为肝恶性肿瘤。经过多学科会诊和术前评估,团队决定对其进行腹腔镜肝左外叶切除术。手术过程精准顺利,出血量少,术后恢复良好。手术的成功,标志着花都院区在肝胆胰微创技术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自胆胰外科三区在花都院区开区以来,持续引进先进设备并加强团队培训,形成了多学科协作的精准诊疗体系。未来,胆胰外科团队将继续提升肝胆胰疾病救治能力,为患者提供更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术后,团队与患者合影
05
机器人助力
他们让职场女性重获无痕人生
郑女士是一位职场白领,因发现“左耳垂下方肿物3周”入院就诊。穿刺活检确诊为腮腺良性肿瘤后,她陷入了两难境地,既需要治疗,又担心传统手术会留下明显疤痕或造成面神经损伤,影响职业形象。
4月23日,耳鼻喉科梁发雅教授带领的手术团队为郑女士实施了华南地区首例达芬奇机器人辅助下经发际线切口左侧腮腺肿瘤切除术。团队利用花都院区配备的新一代达芬奇机器人Xi手术系统进行精准操作,结合面神经实时监测技术,确保了肿瘤的完全切除,同时最大程度保护了面神经的功能。术后切口完全隐藏在发际线内,患者面部表情自然如常,术后效果超出预期。“简直不敢相信!”郑女士激动地表示,“不仅肿瘤切除了,而且完全看不出做过手术,这对我这样的职业女性来说太重要了。”
梁发雅教授指出,腮腺肿瘤是常见头颈部疾病,多数为良性,建议发现耳周无痛性肿物应及时就医,随着医疗技术进步,现代微创技术已能兼顾治疗效果和美观需求,最新的机器人手术可为更多患者带来治疗新选择。
梁发雅教授团队进行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现场
术后患者无面瘫,切口隐蔽在发际线中
06
不再模糊
他们为行动不便高龄患者
带来“看得见”的希望
95岁高龄的李爷爷多年来饱受白内障困扰,术前视力仅能看清眼前手指,生活难以自理。李爷爷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且伴有心脏问题,眼科蓝育青教授团队组织多学科联合评估,通过微创超声乳化技术,仅用十几分钟就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李爷爷的视力提升至0.3,他欣喜地说:“一点都不痛,比想象中轻松多了!我还要麻烦蓝主任帮我做第二只眼睛呢!”
来自兰州的闫阿姨半年前在当地医院接受白内障手术后,持续出现角膜水肿、视力模糊等问题。辗转来到花都院区后,宫海军副主任医师团队为其制定了精准的二次治疗方案,通过药物联合治疗和手术干预,右眼视力从0.15提升到0.5。闫阿姨非常信任医疗团队,并主动要求接受第二只眼的白内障手术。术后第二天,她的视力恢复至0.8,双眼视觉重归清晰。“热心为民仁心术,医术精湛再回春”是她对医护团队的感谢。
目前,花都院区眼科已建立完善的日间手术体系,为高龄、行动不便及长期受眼疾困扰的患者带来了“家门口”的优质医疗服务。通过微创手术和精确的治疗方案,患者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手术,并且当天入院、手术、出院,大大减少了患者的等待时间与就医负担,尤其适合白内障、翼状胬肉、玻璃体注射等常见眼科手术。自运行以来,花都院区眼科日间手术病区已顺利完成超过30例日间手术,患者术后恢复良好,且术后视力明显提升。未来,眼科日间手术病区将继续拓展日间手术病种,进一步提升服务的覆盖面与治疗效果,真正实现“小手术、大民生”的惠民目标,为更多眼疾患者提供高效、便捷、精准的医疗服务,助力更多患者恢复光明视界。
蓝育青教授团队手术现场
宫海军副主任医师团队手术现场
患者为宫海军副主任医师团队送上锦旗
07
术中紧急冰冻
他们与时间赛跑
3月12日,病理科联合乳腺肿瘤中心五区和手术室成功完成了院区首例术中冰冻病理诊断。病理技术团队与临床团队紧密协作,全程无缝衔接,从接收标本到出具诊断报告,全程仅用30分钟,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关键依据。
首例的成功,标志着花都院区病理科正式开启术中快速诊断服务,不仅填补了区域内的技术空白,更以“精准快”,为临床手术方案提供更加科学的决策支持,为生命救治赢得宝贵时间。
病理科团队取材、制片现场
来源: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编辑:杨烁
复核:吴敏娜
校对:贾愚 彭天阳
审核:邓必彦
内容推荐
“花都发布视频号”内容推荐
“花都两会”系列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