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举行“公正司法 星耀浦江”新时代上海法院先锋发布活动,集中发布了一批政治品格忠诚、业务素能精湛、司法作风过硬、职业道德优良的先锋标兵及先锋。
他们如何走在前,做表率?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联合推出十期融媒体系列访谈《你好,上海法院先锋》,自2025年5月6日起,官微将陆续推送系列访谈实录。
▴ 点击查看视频 ▴
本期嘉宾
陆淳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
商事审判庭(破产审判庭)副庭长
访谈实录
学习永远在路上
主持人:陆法官带来了一张照片,看起来是一个工作场景,这是什么时候拍摄的照片?
陆淳:这是去年10月左右,我参加上海法院金融法治高级研修班,被摄影师抓拍到的一个场景。当时,复旦大学国际金融学院的老师正在给我们分析宏观经济形势,讲解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这张照片反映了我的日常状态——学习永远在路上。
我在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商事审判庭分管破产工作。破产工作事关金融稳定。发挥好破产制度的出清与拯救功能,可以有效地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所以,作为破产法官,我们既要懂法律,也要懂金融,了解宏观经济形势,把握时代的经济脉搏,才能够保证法律护航经济高质量发展。
主持人:你曾经参与建设小微企业涉诉信息澄清机制,它被写入了修订之后的《上海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这项机制具体有哪些重要作用?
陆淳:当时,我们去民营企业调研,很多民营企业家反映,企业涉诉后,一旦金融机构从第三方平台获知相关涉诉情况,就可能对他们停贷、断贷。现金流对于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资金链断裂,企业很可能陷入财务困境,甚至危及生存。
而金融机构从第三方平台获得的这些涉诉信息,存在不全面、不及时、不准确的情况。它们依据这些信息对企业进行信贷评级,结果也可能是不准确的。
主持人:因为涉诉不代表有差错,可以这样理解吗?
陆淳:对,不代表企业一定败诉,也不代表它一定会陷入财务困境。比如曾经有一家科创企业,涉诉标的额10万元,当时企业申请了1500万的贷款,但是被银行拒绝了。
这给了我们一个启发,人民法院能不能把涉诉信息及时地提供给金融机构,便于金融机构在信息对称的情况下,全面、精准地评估企业信用风险,再决定是否继续给企业提供贷款,支持企业生存发展。
基于这样的设想,我们对数字模型进行迭代,通过数据的自动采集和实时更新,向金融机构推送小微企业涉诉的关键信息。金融机构经过授权可以在线申请取得这些企业的涉诉信息,帮助他们精准评级。这项工作实施之后,有效地帮助了很多小微企业。根据我们的初步统计,大约有2000余家的小微企业获得了20余亿元的贷款。
守护小微企业的“小而美”
主持人:你为什么如此关注小微企业这个群体?
陆淳:破产工作实质上叫破产保护工作,它致力于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挽救“诚实而不幸”的债务人,通过债务豁免和信用修复来释放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因为这项工作,我们经常跟工商联接触,跟企业家有沟通交流,以此了解企业家群体以及他们的需求。
在中国的经济结构里,民营企业对经济的贡献可以用“五、六、七、八、九”来概括,也就是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科技成果、80%以上的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
而在民营企业中,九成以上是小微企业。所以,我们说,小微企业“小而美”,它使我们的经济具备了多样性和灵活性,也使我们的社会实现了弹性增长,它是我们创业就业的主要领域,也是财富增长的关键引擎。但同时,这些小微企业又是“小而脆弱”的,很容易受到宏观经济和金融危机的冲击。我们曾做过一个抽样分析,在受理的破产案件中,80%以上的企业是小微企业。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会对小微企业予以更多的关注,希望从政策、机制上给予它们更多的支持,帮助它们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坚韧地成长和发展。其实,小微企业就像是市场经济大海中,一座座微光闪耀、鼓舞创业信心的灯塔。特别是在当下的经济形势下,这些坚韧的创业者,会给人们带来希望与美好。
主持人:所以要保护好它们的发展路径。
陆淳:确实。
经验法则≠经验
主持人:你写过一篇文章——( 点击查看详情)。在文章中,你说要“运用好常识、常情与常理,去了解并发现案件事实,才有可能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你为什么特别强调常识或者是日常生活经验,在断案中的重要性?
陆淳:到了现在的年龄,我可能会对工作有更多的思考和总结。这些年,我带教了很多年轻法官,他们有疑难复杂案件的时候喜欢邀我加入合议庭。每当我们攻克下这些案件,他们就会说:“案子是靠人办出来的,谢谢您让我们少走了弯路。”每到这时,我就会想是什么支持我从一团迷雾中找到破题路径的?
与此同时,我会跟专家学者们有更多的沟通和交流,在理论上向他们汲取经验。这时候,我也会思考,作为一名实践工作者,我们和理论工作者的差别在哪里?差距在哪里?
思考之后,我觉得是经验,是对生活的理解。这种经验会支撑法官更好地洞悉事实,在事实和法律的联接之中,准备好司法三段论推理中的大、小前提。
主持人:你能不能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件,给我们解释一下,这种常识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陆淳:在买卖合同纠纷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当事人之间先签订一个框架协议,约定买受人向出卖人购买某些商品。但是,这些商品的名称、品种、数量以及价款的支付期限,都是通过下达订单的方式来具体约定的。一份框架协议下面可能会有几百份订单,这个交易看上去好像很琐碎、很麻烦,但它的背后,其实是买受人控制成本、提高现金流的一种管理手段。
理解了这样的商业安排之后,我们再回过头来理解一些合同的条款,就会更加的清晰。所以,对于法官来说,理解案件背后的生活,能够更好地理解当事人的行为,理解当事人的缔约目的,理解当事人的商业逻辑。
主持人:很多看起来很复杂的合同条款,或者商业行为,其实最终要找到这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最朴素的诉求。
陆淳:只要他们不做法律禁止的事情,法官就要尊重他们的考虑,要尽可能地为他们事先的这些利益安排,给出合理的解决路径。
主持人:有些时候,在生活中,常识是很容易被发现并且被理解的。但是,在一些案件中,它往往会隐藏的比较深,无法一眼从某些材料或者某些表象上看得到。这个时候,要怎么找出它背后真正的常识逻辑?
陆淳:我们法官要运用的是经验法则,而不是经验。因为经验和经验法则是有区别的。经验,可能是个体的经验,往往有自身的主观局限性。而经验法则会上升到众人的认识,是一般性的、规律性的认识。对于法官来说,要运用一般性的、规律性的认识去判断案件。这种一般性的、规律性的认识就是常识、常情和常理。
比如,对于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这就是个体的经验。但是,我们说太阳东升西落,根据太阳升起的位置判断时间,这里头就运用了经验法则,运用了常识、常情和常理。对于法官来说,在办案过程中,要不断地积累常识、常情和常理,保证自己的裁判符合社会公众的一般认知,能够为社会公众所接受
敬畏和热爱法官这份职业
主持人:我们在主持法治节目的时候,经常会说一句话,“某某问题可能还有待法规的进一步完善”,或者“还有某些立法上的空白”。但是,我注意到你讲过一句话,“以有限之法条丈量世界之无尽”,这句话怎么理解?
陆淳:法律是高度概括、相对稳定的,而我们的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奔涌向前的。对法官来说,不规则的案件事实涵摄到高度概括的法律条文之下,是一个非常充满挑战性的工作。“以有限之法条丈量世界之无尽”,其中,“丈量”这个词就是来描绘法官在工作中,在事实和法律规范的双向解明过程中,思考权衡、反复斟酌的审慎态度。这句话表达了我对法官职业的敬畏和热爱。
主持人:获评上海法院先锋标兵,你身上的担子可能又重了一些。你怎么规划未来这段时间的工作?
陆淳:我觉得,还是要一如既往地敬畏和热爱法官这份职业。
首先,是对法律适用的敬畏。法官几乎每天都在解释法律。每一个法条,它的内涵外延解释清楚了,才可能准确地适用。但是,法律的解释是不能随意发挥的,而必须遵循科学化、体系化的方法,要保证适法的统一。
其次,是对当事人权利的敬畏。司法过程中既要维护当事人的诉讼权利,通过对话与沟通促进案件信息的充分交互,为法官居中裁判奠定基础,使得矛盾纠纷有一个理性化解的途径;又要维护当事人的实体权利,避免程序空转或机械司法,让胜诉者当然胜诉。
再次,是对社会生活的敬畏。现在新问题、新情况很多,我们的裁判往往是具有导向性的。因此,法官一定要关注裁判的效果,它是不是有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不是能够维护社会的安定和谐,是不是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想,正是这样的心态,让我得以脚踏实地的去感知世界的美好。
主持人:非常感谢陆淳法官的分享。
来源丨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上海人民广播电台
高院供稿部门:综合处、商事审判庭(破产审判庭)
主持人:陈凯
文字整理:姜叶萌
责任编辑:郭燕
编辑:左雨欣
声明丨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高院”公众号
▴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上海高院”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