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6月,第74军改编为整编第74师,辖整编第51旅、第57旅和第58旅,共3万余人,原军长张灵甫改任师长。
张灵甫在74军中的资历并不突出,他是黄埔四期生,与邱维达、周志道是同期同学,在战功方面,也不及余程万、李天霞,这四人都是有资格竞争74军军长一职。
当然,能决定74军军长人选的,无非就三个人,老蒋,俞济时和王耀武,王耀武带74军的时间最长,他的推荐基本上起决定性作用。
首先,周志道可以排除,他是王耀武51师的嫡系,起点很高,74军成立后便是51下属的旅长,与李天霞并驾齐驱,当时张灵甫还是李天霞麾下的一个团长。
但是,周志道后期的职务反而赶不上张灵甫了,张灵甫在1941年冬升任58师师长,而周志道此时才是51师副师长,李天霞调去100军当军长后,周志道也跟着去了100军担任副军长,此后便脱离了74军系统。因此,挑选74军军长的时候,是不太可能再把周志道从100军调回来。
其次是邱维达,他也是王耀武的嫡系,比周志道还要嫡系,当连长的时候就开始跟着王耀武了。
邱维达性格沉稳,为人正派,做战有勇有谋,深得王耀武的信任,是王耀武重点培养的对象,但唯一的缺点是处事不够圆滑。
湘西会战,就是邱维达的成名战,他作为王耀武的第四方面军参谋长,谋划了整个战役和作战方案,由此可见其军事才能绝不在张灵甫之下。
但邱维达坏就坏在处事不够圆滑,因此王耀武没有把74军这副担子交给他,而且邱维达跟王耀武的关系过于亲近,这一点老蒋和俞济时心理上是有忌惮的。
再一个是余程万,余程万是黄埔一期生,跟俞济时和王耀武的关系都不错。王耀武虽然是余程万的上级,但私下里都尊称余为“学长”。
余程万在74军的时候战功卓著,尤其是上高会战一战成名,但在常德会战中掉了链子,私自突围,让老蒋在国际上驳了面子,从此老蒋对余程万另眼相看。
因此,即使俞济时、王耀武认可余程万的军事才能,推荐他接手74军,老蒋是绝对不会同意的。
最后一个是李天霞,李天霞不管是从资历、战功、能力以及职位,都力压张灵甫一头。
李天霞是黄埔三期生,跟王耀武同期同队,从1933年开始便跟随王耀武。74军成立后,李天霞一直掌握着王耀武的起家部队第51师,并于1942年12月升任74军副军长,此时张灵甫还仅是58师师长。
但是常德会战结束后,王耀武升任第24集团军总司令,免兼74军军长一职,按理说可以让副军长李天霞转正接手74军。
不过,出人意料的是,李天霞被调去了100军当军长,曾担任过74军副军长的原100军军长施中诚,被重新调回74军当军长,这一点很让人匪夷所思。
李天霞名义上是高升了,但却从此被踢出了第74军系统。
施中诚是杂牌军出身,没有黄埔背景,又不是浙江人,能够执掌74军,也只能是暂时过渡。
在施中诚担任74军军长时期,张灵甫由58师师长升任74军副军长,后又被保荐进入重庆陆军大学甲级将官班第二期深造学习。
从一点来看,张灵甫接手74军,只是时间问题。
那么,王耀武为何会选择资历、能力和战功,均不如李天霞的张灵甫接手74军呢?
首先,张灵甫是有性格缺陷的,十分高傲自满、目中无人,平素里又独断专行,难以接受别人的意见,这一点王耀武心知肚明。
但张灵甫身上有一处,是李天霞和邱维达都不具备的,他之于俞济时、王耀武,都算不上嫡系。
张灵甫是全面抗战爆发后,由王耀武保释出狱,之后到51师麾下担任团长,相当于半路出家,进入74军,论嫡系和渊源,跟李天霞、邱维达、周志道等人差之甚远。
王耀武保举渊源不深的张灵甫接手74军,说明他无意插手74军,这一点让上面的人,即老蒋很放心。
抗战胜利后,老蒋调王耀武去山东,王耀武提出要把自己的老部队74军、100军一同带去,这样他打起仗来也更有把握。
但王耀武的这个请求,却引起了老蒋的猜忌。
老蒋直问道:“莫不是你也想搞派系?”
王耀武直接无言以对,只好作罢。
以王耀武的精明程度和处事风格,还真不至于搞什么派系,他想带走74军、100军,无非是想让自己指挥作战的时候能够更加灵活调度,增加胜算。
但就是这么一个无可厚非的要求,直接让老蒋产生了警觉。
如果,王耀武再推荐自己的原班嫡系李天霞或者邱维达,接手74军,这如何能让老蒋放心?
所以,张灵甫能够担任74军军长,能力其次,运气是一部分,最终是王耀武权衡利弊产生的结果。
张灵甫战死孟良崮后,王耀武曾感慨地说道:“张灵甫性格有缺陷,为人太过急躁,一心急着立功,以至于毁了我的74军,我真不该把74军交给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