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大明王朝自开国太祖朱元璋一个碗开局,到末代皇帝朱由检一条绳结局,前后共有十六位皇帝,但在世之时被册立为皇太子的却只有十四人。

这十四人之中,有八人最后成功即位,分别为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镇、宪宗朱见深、孝宗朱祐樘、武宗朱厚照、神宗朱翊钧、光宗朱常洛。

剩余的六人也并未被追封为皇帝,其中有太祖朱元璋之子懿文皇太子朱标、建文帝朱允炆之子恭愍皇太子朱文奎、宪宗朱见深之子悼恭皇太子朱祐极、世宗朱厚熜之子庄敬皇太子朱载壑、崇祯帝朱由检之子献愍皇太子朱慈烺。


朱祁钰、朱见济父子剧照

但还有一人,日后却被降封为世子,且终明一世乃至于到了南明,都没有恢复其太子的身份。这个人就是本文的主人公:怀献皇太子朱见济。

易储风波

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七月十一日,瓦剌太师也先率领大军南下,在猫儿庄击败右参将吴浩所部明军。吴浩长期与猛将石亨搭档,素以“胆略超异,武艺精熟”著称。这样的大将,都不是瓦剌骑兵的对手,大同明军感到无比震惊,立刻八百里加急向朝廷求援。

当朝皇帝英宗朱祁镇闻讯之后,立刻加赏在京五军、神机、三千等营官军,准备亲征。面对着百官的苦劝,英宗态度坚定,表示我知道你们的忠君爱国之意,但这一仗必须要打。

上曰:“卿等所言,皆忠君爱国之意。但虏贼逆天悖恩,已犯边境,杀掠军民。边将累请兵救援,朕不得不亲率大兵以剿之。”—《明英宗实录卷一百八十》


明英宗出征剧照

七月十五日,英宗亲率大军出征,于八月初一日抵达大同。但是仅仅两天以后,英宗便率军返回京师。八月十四日,大军暂驻土木堡,随即陷入瓦剌军队的包围之中。断水一天后,瓦剌骑兵“四面冲突而来”,明军大溃,英宗被俘,扈从文武大臣伤亡殆尽,三大营精锐几乎全军覆没。

  • 临危受命

皇帝被俘,大军溃败,外敌大兵压境,京城之内人心惶惶,按史书的说法是“群臣聚哭于朝”。但是哭来哭去也不是办法,当务之急是重新选一个领头人。


郕王朱祁钰剧照

此时英宗生母孙太后站出来稳定大局,命并非自己所生的郕王朱祁钰监国。先帝宣宗朱瞻基总共就两个儿子,嫡长子是被俘的英宗朱祁镇,庶次子则是目前监国的郕王朱祁钰。

不过就在国难当头之际,孙太后和郕王之间还爆发了一场权力斗争。八月二十日,孙太后下旨立英宗庶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这是警告郕王不要有非分之想。八月二十一日,郕王令谕沿边诸将,让他们将所有持御用器物来见的使臣,都视作瓦剌奸细予以截杀,这是要切断英宗与朝廷的联系。

八月二十二日,孙太后向天下发布诏书,明确表明郕王只是代总国政。朱祁钰的反击来得也很快,八月二十三日,著名的皇宫武打比赛爆发。就在紫禁城午门左门,忠于英宗的锦衣卫指挥使马顺,大太监王振的亲信毛贵、王长随,被一群文官活活打死,史称“血渍廷陛”


孙太后剧照

清洗完王振余党之后,群臣向孙太后逼宫,表示皇太子只有三岁,根本无法主持朝政。要想保住江山社稷,必须立郕王为帝。慑于“午门血案”所带来的震撼,孙太后只能同意由朱祁钰即位称帝。

丙子,文武百官合辞请于皇太后曰: “圣驾北狩,皇太子幼冲。国势危殆,人心汹涌。古云国有长君,社稷之福。请定大计,以奠宗社。”疏入,皇太后批答云: “卿等奏国家大计,合允所请。其命郕王即皇帝位,礼部具仪择日以闻。”—《明英宗实录卷一百八十一》

九月初六日,朱祁钰在奉天殿登基,尊兄长朱祁镇为太上皇帝,命于谦为兵部尚书,石亨以右都督的身份掌后军都督府事,厉兵秣马,准备在北京和瓦剌人决一死战。当年十月,明军在北京城下击退瓦剌大军,保住了宗庙和社稷。朱祁钰站稳了脚跟,大明历史就此进入景泰时代。

  • 改立太子

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八月十五日,在瓦剌“留学”一年的朱祁镇回到了京师。朱祁钰在东安门迎见了这位太上皇帝,随即将其打发进紫禁城外的南宫,即他们兄弟二人的父皇宣宗当年的太孙宫,就此软禁起来。


朱祁镇、朱祁钰兄弟剧照

当年是宋高宗赵构如何坐稳龙椅,朱祁钰心里很清楚,所以他一直不愿意迎回太上皇帝。不曾想使臣杨善巧舌如簧,太师也先就坡下驴抛还了这个烫手山芋。为了确保自己的地位,朱祁钰认为有必要将太子改立成自己的亲儿子朱见济。

到了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羽翼已丰的朱祁钰决意推进易储一事。皇帝召集内阁几位大学士:陈循、高谷、江渊、王一宁、萧镃和商辂,就改立太子之事赐予他们白金。据《明史》的说法,皇帝这是向内阁行贿。其实事情并没有那么复杂,朱祁钰此举就是逼内阁站队,同意的收下白金,不同意的就收拾行囊滚蛋。

帝欲易太子,内畏诸阁臣,先期赐循及高谷白金百两,江渊、王一宁、萧鎡半之。比下诏议,循等遂不敢诤。—《明史卷一百六十八·列传第五十六》

对于满朝文武来说,朱祁钰有再造大明的中兴之功,更何况“父有天下,必传于子”,若仍是由太上皇帝之子为皇太子,不利于大明社稷江山的安稳。


景泰帝朱祁钰剧照

包括少保兼兵部尚书于谦、太子太傅兼礼部尚书胡濙、太子太保兼吏部尚书王直、工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高谷、都察院左都御史王文在内的文官,魏国公徐承宗、宁阳侯陈懋、安远侯柳溥、武清侯石亨在内的武勋,全都同意改易太子。

奏下礼部,尚书胡濙,侍郎萨琦、邹乾集文武群臣议。众心知不可,然莫敢发言,迟疑者久之。司礼监太监兴安厉声曰:“此事今不可已。不肯者不用佥名,尚何迟疑之有?”于是无一人敢违者,其议遂定。—《明英宗实录卷二百十五·废帝郕戾王附录第三十三》

五月初二日,朱祁钰废皇太子朱见深为沂王,册立自己庶长子朱见济为新的储君。为了彻底解决嫡庶问题,皇帝废还废黜了原配皇后汪氏,命朱见济生母杭氏进位中宫。

夺门之变

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正月十七日,蛰居南宫多年的太上皇帝朱祁镇发动政变,重新夺回了皇位,史称为“夺门之变”“南宫复辟”


朱见济与杭皇后剧照

朱祁钰做了近八年的皇帝,居然能被兄长轻易翻盘,包括于谦在内的文武官员也迅速接受了政变结果,这又是为何呢?一般来说,这其中最大的原因只有一条:皇太子朱见济的早逝。

当年朱见济被册立为皇太子之后,享受了极高的待遇:靖难元勋陈懋、五朝元老胡濙、北京保卫战功臣于谦、石亨等文武重臣,都兼任东宫属官。此外随侍皇太子的护卫人数高达五千人,其中府军前卫幼军二千人,外加围子手三千人。

然而景泰四年(公元1453年)十一月十九日,皇太子朱见济不幸去世,年仅九岁,谥曰怀献,葬于京西金山。一直到夺门之变发生之前,朱祁钰都没能再生出一个儿子。


少保于谦剧照

因此对于手握兵权的于谦来说,他若是抓了太上皇帝,宫中身染重病的景泰皇帝一旦不讳,谁来做皇帝?请沂王登基?自己抓了他老爹,新天子会放过自己吗?若是迎立外藩,比如宣宗的亲弟弟襄王朱瞻墡,那帝系不就从宣宗一脉转到襄王一脉?放着太上皇帝、沂王、荣王在此而行此举,其他宗室亲王又有谁不能觊觎皇位?岂不是要天下大乱?这才是于谦坐视南宫复辟的真正原因。

  • 怀献太子未死

若是朱见济还活着,事态会如何发展?夺门之变后,朱祁镇在早朝时候面对文武百官之时,对于自己为何要重登皇位,给出了一个解释:“卿等以景泰皇帝有疾,迎朕复位”


夺门之变剧照

身为太上皇帝,原本已经不该再管朝政,只要接受当朝皇帝的尊奉即可,即所谓“礼惟有隆而无替,义当以卑而奉尊”。这里的“卑”指的是皇帝,“尊”则是太上皇帝。换句话说,若是朱见济在世,父皇病重,那就应该由皇太子监国。

也就是说,若是太子还在,即使是太上皇帝作乱,于谦也敢于果断平叛。当年北京保卫战之时,明知太上皇帝就在瓦剌大营之中,于谦依然毫不犹豫地下令开炮。只有太子登高一呼,至少锦衣卫肯定忠于景泰皇帝(南宫复辟后朱祁镇首先撤换了锦衣卫指挥使),就凭太上皇帝手下这些人,只怕翻不起多大的浪花。日后拥有鞑兵的曹钦、曹吉祥之乱是如何被镇压的,可以拿来作为参考。

结语:若是太子始终保持健康,那么太上皇帝大概率不敢生出造反之心。即使真的发生了夺门之变,相信也会被第一时间迅速平定。但是问题在于,太子真的能不死吗?


朱祁钰、朱见济父子剧照

怀献太子去世后,群臣上奏请求复立沂王,监察御史钟同认为“乃者太子薨逝,足知天命有在”,礼部仪制司郎中章纶则认为如今天灾连连,全是因为汪皇后和沂王被废黜所致。

明代仁宗、宣宗暴卒,宪宗、孝宗为同一名庸医所误,武宗想换太医而不可得,世宗出巡承天而行宫起火,留宿宫中而险些被杀,熹宗神秘落水,所以朱祁钰想保住太子的命,确实不是一件易事。

南宫复辟后,景泰帝惨遭废黜,仍封为郕王,死后赐恶谥曰“戾”。朱见济被剥夺皇太子称号,仍称为郕怀献世子。可惜了力挽狂澜于既倒的朱祁钰,因为失去了朱见济,也永远失去了成为世宗乃至世祖的机会。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