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安锦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祭告天地,正式登基为帝,建国号大明,定都南京。自此,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人建立的封建帝国拉开了序幕。一直到公元1644年,明朝最后一代皇帝朱由检吊死在煤山之上,明朝这个庞大的“家族企业”已经运行了276年,历经了十六位皇帝。

现如今,位于北京昌平的“明十三陵”景区已经是国家级5A景区,那么明朝十六位皇帝为什么只有十三陵呢?


一、横扫六合,洪武建国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身份最低微的大一统封建帝国的开国皇帝(笔者按:虽然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的出身也很低微,但刘邦至少是泗水亭的亭长,尽管也是农民,但远没有要过饭、当过和尚的朱元璋身份更低微),自投身郭子兴帐下后,屡立战功,并迎娶了郭子兴的义女——也就是未来的马皇后为妻。

之后朱元璋依靠淮西旧部,逐渐壮大自己的势力,并与元军虚与委蛇,先后击败了陈友谅、张士诚、郭天爵等南方割据势力,最后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南向北完成全国统一的伟大事业,并将元朝统治者重新赶到草原之上。

统一全国后,朱元璋定都南京,并在钟山之下选定了自己的“万年吉壤”。钟山山麓位于玄武湖以东,北靠长江,南望秦淮河,朱元璋去世后葬在钟山山麓的西侧,这便是明朝的第一座皇陵——明孝陵。因为明孝陵地处南京,自然不在北京“明十三陵”的范围之内。


二、奉天靖难,建文失踪

朱元璋晚年,太子朱标暴毙,次子秦王朱樉(笔者按:读音通“爽”)和三子晋王朱棡(笔者按:读音通“刚”)也先后去世,处于悲痛之中的朱元璋没有选择立时为“长子”的四子燕王朱棣继位,而是跨过了所有的儿子,立太子朱标的嫡长子朱允炆继承皇位。

朱允炆即位后,改年号为建文,并启用了一群文臣辅政。自古以来,藩王权力过大,中央政府尾大不掉的局面便是历朝历代需要解决的问题。朱允炆继位初期,全国各处重要城市和边防要地均有他的叔叔们就藩于此。在近臣的建议下,朱允炆为了避免汉“七国之乱”和晋“八王之乱”的情况发生,决定把屠刀指向他的叔叔们——他要“削藩”。

朱允炆成为皇帝之后,忘却了他爷爷奉为圭臬的亲情至上的要义,多位亲王被废为庶人,朱元璋第十二子湘王朱柏因不满朱允炆如此羞辱的行为,举火自焚...朱允炆的种种举动,刺痛了身为最年长叔叔朱棣的心,于是在一场密谋策划之后,朱棣自北京起兵,打着“奉天靖难”的旗号,最终攻入南京城,建文帝朱允炆失踪,此后再无可探得的消息。人尚且找不到,何况他的陵墓呢?


三、土木之变,景泰上位

明英宗朱祁镇在位期间,重用大太监王振,朝堂之上一片乌烟瘴气,朝政废弛,大臣结党营私,明朝的统治开始出现颓象。在王振的怂恿下,朱祁镇轻率地率军出征瓦剌(笔者按:读音通“辣”),最终在土木堡这个地方被瓦剌大军一举击溃,数百名朝廷重臣死于乱军之中,明朝最精锐的京畿将士们均在此役中被杀或被俘,身为一国之君的朱祁镇也被迫“北狩”,成为了“瓦剌留学生”。

皇帝被俘,举国震惊!留守京城的大臣们害怕瓦剌人以朱祁镇为要挟,于是在奏请皇太后之后,拥立宣宗朱瞻基的次子、英宗朱祁镇的弟弟郕(笔者按:读音通“成”)王朱祁钰继位,年号景泰。朱祁钰上位后,提拔一代名臣于谦为兵部尚书,部署“北京保卫战”的作战方案。并且朱祁钰和于谦呵斥了试图迁都南京的徐有贞的建议,这为以后徐有贞联合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埋下伏笔。

朱祁钰和于谦的组合打赢了北京保卫战,瓦剌大军败退,并且朱祁镇身为“太上皇”也丧失了在瓦剌军队里的可利用价值。于是瓦剌人为了激发明朝朝堂之上的内部矛盾,选择把朱祁镇送回了北京,之后朱祁镇被朱祁钰安置在南宫之内,成为国家最高的政治“囚犯”。


后朱祁钰的独子朱见济夭折,其皇后也随即去世,朱祁钰遭受打击,身体每况愈下。在此期间,徐有贞秘密联络了在北京保卫战之中立下战功的石亨,以及身在内宫的太监曹吉祥,怂恿被软禁的朱祁镇发动了“夺门之变”,辅助朱祁镇成功复位。没过多少时日,朱祁钰去世,朱祁镇对这个弟弟这几年的执政颇为不满,随后将其降为郕王,仍以亲王之礼安葬,这便是第三位没有在“明十三陵”中有陵墓的皇帝,直到后世皇帝才为朱祁钰上庙号明代宗,承认他身为皇帝的事实。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