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宋时轮回延安学习,让他没想到的是,在参加一场会议时,他被问了一个问题:“听说你四年前和萧克发生了矛盾,你们还互相掏枪,有这事儿吗?”

面对突如其来的问题宋时轮虽措手不及,但还是很快作出回答,他十分诚恳地说道:“当年和萧司令都是误会,至于毙了你之类的话其实也是开玩笑,做不得数,我们怎么可能会互相掏枪嘛!”



提问人见宋时轮脸色平淡,似乎真如他所说,就是个“乌龙事件”,对方也不再追问,并转移了话题,可这无意当中提起的往事,却还是引得其他人产生了兴趣。

宋时轮竟然和萧克发生过冲突,这两人之间究竟发生了,这事真的如他所说真的只是个误会吗?

历史遗留问题的由来

萧克和宋时轮之所以差点演变成“交火事件”,并非是一触即发,而是深藏怨怼而来。

1937年,日寇全面开始侵华战争后,中国所有抗日队伍联动,各大地区主力战线谋定而动。



就在这一年的春天,华北八路军收到一则消息,日寇正在为进攻徐州做准备,徐州危险!

但同样也意味着日军一旦向南边进发,他们在华北的力量会降低不少,毛主席看准这一时机,决定在冀东建立起新的抗日革命根据地。

此时华北方面,宋时轮作为120师雁北支队的司令员接受到了八路军总部的命令,并准备与邓华带领的部队会会合后共同开赴冀东。

宋邓两人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顺利完成第一次的会师,会师后他们两支队伍被整合成八路军第四纵队,同时联动冀东地区其他的本土部队配合作战。

在强强联合之下,宋邓二人的部队在一到达冀东地区后,加上本土部队人数,竟达到了二十万余人,声势相当浩大。



正因为有不断补充的人员力量,宋邓二人在当地建立冀东抗日联军队伍十分地顺利,这支队伍在一度人数甚至最高可达到了7万人,正是兵强马壮之时。

可尽管队伍人员充足绝对称得上“喜事”,但却面临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

人数众多意味着队伍管理难度加大,与日军训练有素的队伍不同,冀东八路军人员构成“混杂”,这也导致队伍人员素质良莠不齐,人多却无法形成极强的战斗力。

一盘散沙的结果就是,即使与敌人正面交锋,但很大概率变成日寇刀下魂,解决队伍人员的立足问题成了当务之急。

宋时轮作为第四纵队的领头人,解决部队问题自然是义不容辞,所以,在最新的会议过后,他对部队作出了新指示。



只不过令他没想到的是,这一决策不尽如人意,在关于如何发展队伍的问题上,他偏于“保守”,选择了以山区为支撑点,缓步发展。

而答案显而易见,因为战法过于“老旧”,面对敌人快速变化的打法,再加上日军根深蒂固的地区势力,战法并未能取得显著效果,结果就是第四纵队不但未进反而被不断逼退。

让宋时轮最糟心的还远不止于此,随着队伍的落败,队伍士气不断降低,队伍人数更是锐减。



而这一消息,很快就传达到了党中央,经过一番思考,中央决定冀东地区作为抗日的主战线之一,既如此,仅剩一计,成立新队伍,“助力”第四纵队,重新发展壮大

这支被党中央任命的新队伍名为冀热察挺进军,队伍司令员萧克,该部队虽声称“支援部队”,但宋时轮知道,这是组织对他的不信任,同样也让他产生了对萧克的不满之心,这也注定他和萧克日后势同水火的命运。

事件的导火索,处决高志远

如果说,宋时轮对萧克心有不满或许是因为临时换将而心有不甘,那么接下来发生的故事,则是让两人彻底生出嫌隙的导火索。



1939年,听从组织调令的萧克带队到达冀东地区,而此时的冀东抗联部队正处于危险时期,整支队伍早已失去优势。

在敌人密集有计划地攻势下,冀东抗联更是节节败退,萧克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进入冀东抗联部队。

带着任务进入冀东抗联部队的萧克,除了要终止败仗,更为关键的是要找出队伍的问题所在。

萧克似乎不怎么费力就查到了结果,原来冀东抗联部队连吃败仗,竟然是因为部队领队高志远。所以他怀疑高志远,就不得不说到另外一人,萧克的“得力干将”,陈飞。



陈飞向萧克透露:“高志远一早就对平西八路军的领导人存在不满,队伍之所以如此,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高志远可能已经叛变,他一早就想好了投靠敌人,脱离挺进军!”

陈飞的话让萧克入了心,并且深信不疑,并做出了无法挽回的决定,这一错误的决策成为了高志远“冤死”的原因,也成为了他和宋时轮刀剑相向的导火索。

就在告密事件后,高志远的“叛变的证据”很快就被“收集”到了,并定罪。



宋时轮和邓华在第一时间知晓高志远的事件后,两人站出来表示抗议。

可此时的萧克却坚定地认为高志远有罪,即使面对二人的多次反对,却始终固执己见,没过多久,高志远被最终处决。

矛盾爆发,掏枪对决

而高志远的死也带来了连环效应,不仅让冀东的抗联部队人心涣散,更是让队伍人心惶惶,萧克此时能够依靠的力量已所剩无几,仅剩宋时轮和邓华两名“大将”。

可即便如此,萧克也没有低头,且高志远的死让三人心中都有了芥蒂,此后宋邓二人与萧克更加不对盘。

而职务的升迁更是加剧了萧宋两人的紧张关系,萧克为平衡区分自己与二人职务,在提拔宋邓二人的职务时决定保持两人支队平级,如此二人仍齐居其下,这一决定瞬间引起了两人极大的不满。



毕竟,二人如今的职位都是一枪一炮打出来的,结果竟还没萧克这空降兵的职位高,他未免欺人太甚!

邓华性子沉稳,即使再不满萧克的决定却也没撕破脸,可脾气火爆的宋时轮却是不能再忍。

在萧克作出决定后,宋时轮第一时间表达了反对意见,可萧克却依然坚持己见,随着两人的不断争执,二人矛盾越来越大,关系越来越僵。

宋时轮干脆撂了挑子,以身体不适为由,退出了队伍,本以为萧克会挽留,没想到萧克却是一口答应下来,宋时轮彻底傻眼了!

事已至此,泼出去的水焉能收回,宋时轮负气带队出走,萧克更是能尽量避免与对方碰面,没成想,这一避让又出了岔子!

虽然,宋时轮的出走使得冀热察挺进军行进困难,可萧克却不准备舍下面子,求助宋时轮。
所以,在有可能与宋时轮的队伍碰面的情况下,萧克能避则避,可就是这副不断地回避姿态,反而引起了宋时轮怀疑。



怀疑之心难以遏制,当是时,宋时轮收到板城村开会的消息,结合萧克部队的“异动”,宋时轮越想越心惊,他认定萧克对其有所动作!

尽管对萧克起了提防之心,宋时轮还是决定参加会议,而这场会议让二人萌生许多的猜疑彻底爆发。

会上两人针锋相对,萧克但凡有些风吹草动,都会遭到宋时轮的攻击,一来二去,双方怒火高涨。

萧克更是一激动直接大喊道:“老子毙了你!”宋时轮也不甘下风,回呛萧克:“老子才要先毙了你!”现场一时剑拔弩张。

眼看二人似乎真要动手,一旁的警卫员见势不妙,率先抢走了两人的手枪,萧宋二人被驾出会场。



“此一役”二人两败俱伤,宋时轮回到了延安,沉寂几年,也做了不少的检讨,而萧克更因为挺进军连续失败,连军队番号都被薅了,可谓是得不偿失!

所以,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再提起这段往事,宋时轮反应平淡且不愿提及,因为实在是不光彩!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