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红色文化精神,创建红色文化产业,助力乡村振兴,铸就强国之魂。大家好,我是红色传承人郝文武,这里是第南下支队红色传承二百四十讲。今天我们接着上期继续给大家讲,我们为什么可以以少胜多(第二章节)。
这期我们继续接着讲我军的游击为什么可以生存。对的很多人认为共产党的游击战只是一种单纯的军事战术,谁想用都可以用,当时的国军也是这么想的。国军看到共军的游击队打得有声有色,也有模有样地搞出一个别动总队,结果派出去的国民党游击队没粮没弹没补给,很快就大量投敌或者落草为寇。
事实上,共军的游击战并非简单的游击战术,其本质是人民战争。游击战能够坚持下去的基础是获得广泛的民众支持,而这又源于长期的基层工作。
国民党军队只学得到共产党游击战的战争技术,学不到扎根民众的精神实质,所以学不会游击战术。他们派出去专门学习共产党游击战的别动总队,要么被消灭,要么投敌,要么落草为寇。
共产党强大的基层组织网络很快将华北沦陷区的老百姓组织起来,开始频繁破坏日军的占领区。华北有上亿老百姓,日军根本管不过来。为了尽可能维持秩序,日军不得不分散兵力驻扎多个县城,几十万精锐的野战军团被拆散成治安部队,分散在广袤的华北平原上。那么靠伪军维持治安行不行呢?
日军当然希望行,但在中国当汉奸是背叛民族共识的行为,从事这种工作显然不会有太高的工作热情,这些人基本上都是敷衍了事。实战中的伪军战斗意志极低,碰到八路军,要么远远地胡乱放几枪就跑,要么干脆连人带枪直接投降。对于日本来说,这些盟友基本上就是给八路军“送温暖”的猪队友。
说到这里,我们发现中华民族深厚的家国情怀思想沉淀,即使在已经投降鬼子的伪军身上也还发挥着作用。为什么说文化非常重要?为什么说中国几千年延续不断的文明对中国非常重要?从那些投降日本的伪军身上就能看出来。不过,日军亲自上阵的效果也好不到哪里去。因为八路军在日战区得到老百姓的支持,四处都是眼线,所以日军的行动毫无秘密可言。在此基础上,八路军采取“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术。其结果是出城落单的日军士兵很容易遭到伏击,上个厕所可能被捅死,走在路上可能踩到地雷,吃饭睡觉也有各种冷枪,死法五花八门,想反击又找不到八路军主力的位置。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战线扩大,加上伤亡减员,导致华北日军平均在每个县城驻守的兵力从战争初期的200来人降到100多人。这么少的兵力根本无力出城行动,因为一出去就等于唱空城计,万一八路军打过来,就只有被消灭的份。于是,这时的日军只能龟缩在县城里,眼睁睁看着八路军切断四周的交通线,抢夺各种补给物资。到了战争后期,华北农村的反扫荡能力日益增强,深陷人民战争泥潭的日军补给愈发困难,挨饿成了常态。最惨的时候,甚至有日本士兵拿武器枪支跟中国百姓交换粮食。
日本人无恶不作,但无恶不作就是在不断树敌,最后多少总会有所收敛,或者他们中总有一小部分会收敛,于是就会发生日本士兵拿武器枪支跟中国百姓交换粮食的情况。这样一来,对于日本人来说,占领一个地区,但这个地区的人民完全不听指挥,还天天捣乱,而且这个地区没有什么资源可供开采,那么这个占领区对他们来说就是负资产。抱着一个个巨大的负资产,日本最终被自己的全面侵华拖垮只是时间问题。
到1945年日本投降时,共产党建立的抗日根据地已有19个,面积104.8万平方公里,人口1.25亿。随着越来越多的百姓加入抗战,共产党军队主力增加到127万余人,还有民兵288万余人。
经过抗战洗礼的共军,已不是当年任由国民党随意屠戮的部队。而国军在抗战后期的表现难以让人信服。就在日本投降前的最后一个月,国军竟然还一口气丢了18座城,甚至到日本投降的前一天,也就是1945年8月14日,国军还丢掉了广西泉州这个县城。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的个人威望达到顶峰,在国内各方势力支持下占据绝对优势。手握430万雄兵的蒋介石对127万共军发动了一场志在必得的内战。然而,战争才打了两年多,他就不得不开始考虑如何翻盘了。
1948年11月,国共双方重兵集结在淮海地区,大战一触即发。虽然此时国军刚丢了东北,但只要在淮海地区取得战役胜利,国民政府的首都南京就仍然安全,国军也就有了坚持和反攻的希望。信心满满的蒋介石对这场战役的前景依然志在必得。原因很简单,国军此时主力尚存,共有80万装备精良的主力部队在此集结,而解放军的参战兵力只有60万,而且普遍缺乏重型武器。毛主席曾把淮海战役形容成一锅夹生饭。谢谢大家,今天就讲到这里,我们下期接着讲第三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