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四、智不是道

南泉云:“心不是佛,智不是道。”

无门曰:南泉可谓老不识羞,才开臭口,家丑外扬。然虽如是,知恩者少!

颂曰:天晴日头出,雨下地上湿,尽情都说了,只恐信不及。

南泉普愿禅师说:“心不是佛,智不是道。”

无门慧开对此评论道:“南泉这老和尚真是不知羞耻,刚一张开臭嘴,就把自家门派的秘密给泄露了。虽然如此,真正能领悟其中恩义的人却少之又少啊!”

颂:天晴时太阳升起,雨落地面湿润。我把心里的一切都说出来了,只怕别人不相信。

动念即乖,一锥不立,一法不执。佛不落入任何名相,无有粘滞。

南泉师扫除干净,不给学人任何依靠,无内无外,于此能生清净心否?

南泉云:“心不是佛,智不是道。”

南泉此语是对当时禅林过度执着“即心即佛”教义的纠偏。马祖道一曾以“即心即佛”破除外求佛性之迷,但后世禅者却将此概念固化,陷入新的执着。南泉指出“心”为无常造作之源,“智”仅是心的矫诈作用,均非究竟之“道” 。

从禅宗空性观出发,“佛”“心”“智”“道”皆为名相标签,指向同一实相。南泉通过双重否定(非心非佛、非智非道),消解学人对概念的分裂认知,直指超越言语的“无”之境界 。

无门曰:“南泉可谓老不识羞,才开臭口,家丑外扬。然虽如是,知恩者少!”

“老不识羞”“家丑外扬”表面讥讽,实则暗赞南泉为救度学人,不惜揭露禅门核心秘密(即真理不可言说)。此语呼应禅宗“呵佛骂祖”的传统,以激烈言辞破除权威崇拜 。

无门指出南泉的否定式教导虽是大慈悲,但多数人难以理解其深意,反而因无法执取概念而困惑,故叹“知恩者少” 。

颂曰:“天晴日头出,雨下地上湿。”

以“晴日出”“雨地湿”比喻真理的直白性。如同自然现象般简单明了,无需复杂思辨,此乃当下直心。此句暗含南泉否定式教导的终极目的——回归本然状态。

禅宗强调“平常心是道”,真理不在高深理论中,而在日常生活的直下承担(如吃饭、睡觉)。此颂呼应马祖“平常心”思想,却以更质朴的意象呈现。

“尽情都说了,只恐信不及。”

南泉虽已“尽情”否定一切名相,但语言本身仍是障碍。真理需自证自悟,若仅从文字理解,则如“刻舟求剑”,终不得实义 。

学人往往执着于“是”与“非”的二元对立,或追求神秘体验,难以接受“无所得”的简单真相。此句揭示禅宗教学的无奈,即便直示真相,仍可能被误解为虚无或戏论 。

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做工夫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