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和舆情”的背后,实在太复杂了。我一直没有跟风参与讨论。

日前又曝出了“山大齐鲁医院”舆情,我觉得有必要站出来说两句了。但我不想讨论事情的本身,而是要从更高的站位上去谈谈当今医学界的一个大问题:学位、论文、职称以及正确的人才导向问题。

山大齐鲁医院一名护士被扒出一篇荒唐的论文,题目叫《针对性护理干预在子宫肌瘤围手术期的情绪和生活质量临床应用效果》。


关键是,该论文称“选取了子宫肌瘤患者8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观察组患者中,男28例,女12例”。

这个世界存在“子宫肌瘤男性患者”吗?实在荒唐。

更荒唐的是,这篇论文居然能在《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上发表。

该院经过核实确认后,决定给予护士霍某某记过和降级处分。

其实这也很荒唐。一个护士,不就是负责病人和婴儿的打针吃药生活等方面的护理工作吗?不就是负责给手术医师递手术器械吗?为什么要进行深奥的理论研究?如果不是因为职称晋升的需要,她有必要不择手段去发表这篇论文吗?


这就导出了我今天想说的一个问题:我国的职称评定中,文凭和论文发表数量、发表论文的刊物地位,占据职称评定最重要的条件。

一个医生,要想成为一个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或者主任医师,现在具备本科以上文凭已经远远不够,硕士学位也不够,而是要博士、博士后,还需要什么级别的刊物发表过多少论文,才能进入获得职称晋升的基础条件。

但在今天的医院里,分科的门类非常细致。医生们只需要凭借自己的经验,并借助各类检测手段,确诊什么疾病,开什么药方即可。甚至有的医院还推出了“计算机处方”,只要输入病症及检测数据,系统就能开出处方。而那些手术医师,做一个阑尾手术、接骨手术、截肢手术、器官摘除手术等等,更需要的是智商、经验和动手能力积累起来的水平。哪里需要具备深奥甚至是人类的开创性理论研究成果并发表论文?


现在,还发展到了连护士的职称晋级也需要发表论文的程度。打个形象的比喻,这不是“逼良为娼”吗?

结果呢?学术腐败也因此而来。诸多的医生们,为了能够晋升职称,不得不走上“旁门左道”,以期能够发表论文,论文获奖。

我还需要扩展的是,这不仅是医学界的问题,但凡科技领域大多存在这样的现象。很多实际工作能力很强,甚至是“大国工匠”级的人物,想要晋升职称,实在太难了。不少人甚至倒在“外语”的门槛之外。

协和医院和山大齐鲁医院衍生出来的舆情,不应该成为我们重点关注的现象,而是应该深入思考:如何实事求是改革职称评定标准和体系?使之更加符合国情和现实需要,成为正确的人才导向体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