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发表14篇SCI论文,并获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本科生刘某乔引发热议。令人不可思议的是,相关发明专利的最早申请时间为2016年,当时刘某乔尚在读初中。
在众人的质疑声中,刘某华与刘某乔的真实关系浮出水面。"天才"背后的"二代"身份曝光,论文高产竟是副院长父亲亲自操盘所来。
5月10日,重庆大学通报,刘某乔系该校研究生院副院长刘某华之女,存在论文和专利署名不当的学术不端行为。刘某华被免职并受党内严重警告处分。
亲属合作并非不可,若真有实际贡献,联合署名也正常。需要警惕的是,亲属之间以科研合作之名,行利益输送之实,违背的不仅是学术伦理,还挑战了教育公平的底线。
调查结果显示刘某乔属于后者。写论文也"拼爹",以刘某华为代表,将科研资源转化为子女求学路上的私产,类似的学术裙带近年来在高校中屡屡出现。
去年,教育部通报的学术不端案例中,超过两成涉及亲属挂名。
学术领域产生"近亲繁殖",一方面在于当事人本身亲属关系的便利。"近水楼台先得月"存在主观的天然能动性,以及客观的操作隐蔽性,互相之间打个掩护,很可能给后期审核监督带来阻力。
另一方面在于论文与奖学金、学术科研成果的强关联。父母都希望通过自身努力为儿女铺路搭桥,尤其是掌握学术资源的父母,更有优势将手中的资源变现助儿女一臂之力。
尽管当前提倡破除"唯论文"现象,但仍有不少学校急功近利。论文即"硬通货",当论文数量与奖金、津贴挂钩,就会有人为了追求论文数量走歪路。
一段时间以来,多个与论文有关的学术打假案例在网络上被聚焦。
无论案例多么离谱,在暴露学术界问题的同时,也能够让人直观感受到,社会舆论对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等容忍度越来越低,对教育公平的呼唤、对论文改革的期待越来越强烈。
那些网友下意识发出的疑问,一眼就能看出的荒谬,动动鼠标轻而易举就能查到的蛛丝马迹,相对高校、论文发布单位以及专业监督机构,更应该具备敏感度。
要把监督和调查工作做在日常,完善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监测和惩罚机制,及时查找证据链发现问题。
学术净土岂容"拼二代"横行?无论是"拼爹"的操作,还是离谱的论文,对待任何一起学术不端案件,都必须向大众有所交代。及时揪出涉事人员,严查可能存在的利益输送与学术腐败疑云,拿出实际举措严肃以对。
根治学术裙带,须认真对待每一次网络举报,但不能完全依赖于举报。
在具体的评奖、评优、升学等制度的设计中,应当进一步剔除"拼二代"的不公平因素,对亲属可能产生交集的学术地带设置"避嫌"方案,以此保证教育公平。
从构建维护公平的机制出发,优化学术评价指标体系。重点考查学生整体素质,对论文考评不断科学化、合理化。
北京商报评论员 陶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