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在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上表示,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已经明确,“双一流”建设高校将扩容。此消息一出也让那些尚未跻身 “国家队” 的高校纷纷积极行动起来,摩拳擦掌,复盘过往,期望能在下一轮 “双一流” 评选中崭露头角。
尽管第三轮 “双一流” 名单还未正式公布,但网络上已经涌现出诸多关于新一轮名单的预测。而备受关注的首次入选高校则多达十余所,更是深藏着不少潜力股,其中湖南科技大学就频频上榜,成为“种子选手”。
究其频繁上榜的缘由,与 “双一流” 建设高校的核心定位紧密相关。作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双一流” 高校需要产出高质量、原创性的科研成果。而湖南科技大学多年来深耕科研创新,其发展路径与这一要求高度契合。
作为湖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高校,湖科大办学历史相当悠久,更是在科技领域为海洋矿产、智能制造等方面输送了大批人才,更是在科技领域有众多突破。
校名中就带有“科技”两个字的湖科大,显然在“科技”上有不少干货:
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成果奖225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软件著作权等3398项,转化科技成果263项……这些成果不仅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更彰显了地方高校服务国家战略的硬核担当,为 “双一流” 建设注入强劲动能,一时间“圈粉”无数。
而这背后是一支支由如“时代楷模”万步炎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作为支撑,据悉,湖科大拥有特聘院士、省部级以上高层次人才等百余人。自“十二五”以来,这些科研人员承担“863计划”项目、“973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等国家计划项目994项。
依托“海牛”投资建设以深海海底取芯钻机为引领的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累计获得授权专利150多项国家专利、16项国际发明专利;开发深部煤矿瓦斯抽采技术;与天仪研究院联合研制的天仪33卫星搭载朱雀二号遥三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湖科大的科研团队可谓是既可下五洋捉鳖,还能上九天揽月。
而湖科大科研成果不仅走向应用场景,也走向了本科课堂,很好的将科研成果转化为育人优势,学子们在本科阶段就可以参与各类国家级科研项目,系统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论与实操技能,从而在学术领域取得更为深厚的造诣,而且能够为未来的科研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而这种 “大一进实验室、大二参与科考、大三产出成果” 的培养模式,也让湖科大毕业时更能带着 “参与国家重大工程” 的独家优势,成为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道建筑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国家电网等顶尖单位竞相争抢的“香饽饽”。
有平台有师资有成果,怪不得现在大家都普遍看好湖南科技能够入选下一轮双一流,那么这所学校的入读门槛高不高。从分数线来看,可谓是极具性价比:2024 年高考中,湖南物理类考生最低 537分、历史类最低 541分即可考入这所 “上天下海” 的科技重镇,当其他同分数段院校还在为基础实验室资源发愁时,湖科大学子早已凭借 “低分高就” 的优势,解锁国家级科研平台的 “顶配资源,这样的性价比,正是新时代考生 “赢在起跑线” 的最优解。
当前国家正全力推进海洋、深地、深空三大战略领域突破,湖南科技大学自主研发的"海牛"深海钻机系统,作为解决深海勘探难题的"大国重器",不仅填补了关键技术空白,更让学校站上了国家科研的主舞台。对于考生而言,这所正在冲刺下一轮"双一流"的热门选手,正迎来历史性机遇:现在以双非高校的分数线报考,四年后很可能手握"双一流"的金字招牌毕业证,成为“升级后”的首批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