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文子·上德》中所言:

“怨人不如自怨,求诸人不如求之己。”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能观察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行为倾向

一种人,在面对困难时往往会主动寻求外界的支持和帮助,即使只是些微不足道的烦恼,也愿意与他人倾诉;

而另一种人则完全相反——他们极少向人求助,即便身处极其困难的境地,也宁可独自承担,也不希望给他人添麻烦。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类不愿麻烦他人的人群,通常性格内向,倾向于回避与他人深入交流,行为较为被动

他们被称为“考拉型人格”——一种因不善社交而显得格外退缩的性格类型。

为什么有些人从不愿意麻烦别人?

一、“考拉”型性格特点

要理解这一现象,可以从两个维度着手分析:

一方面,是那些厌恶被人打扰的人;另一方面,是那些避免打扰他人的人。

心理学研究表明,这两种人其实都具有类似的性格特征——即所谓的“耐心型”或“考拉型”人格。

他们往往不擅长与人建立深层次的连接,不喜欢过多的交流,也较少拥有强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



对于那部分总是回避向他人寻求帮助的人,有研究指出,他们的人格构成中存在某种潜在的心理风险

这类人通常性格温和、举止稳重,不爱炫耀,也不喜欢打扰别人或成为众人注意的焦点。

在外人眼中,他们可能会被误解为缺乏干劲或懒惰,但一旦真正承担起任务,却常常表现出惊人的专注与效率,展现出“平时不显山露水,一出手便震惊四座”的能力。

面对冲突时,他们多数选择回避;而因其高度敏感的个性,在群体中又难以坚持己见。

二、自我价值感的缺失

缺乏自我价值感,是心理失衡的一种典型表现

心理学专家普遍认为,一个人内心的安全感,根源于对自身价值的确认

一旦个体失去了这种基本的价值认同,便容易陷入不安、焦虑,甚至恐慌的心理循环中,进而影响其对日常生活的感受能力。



虽然这些人在外在行为上可能看起来人际关系良好,能够正常与人交往;

但实际上,他们忽视了内在价值的培养,内心深处极度渴望他人的关注与肯定,同时对外界的任何负面评价都过分敏感,因此存在潜在的心理危险

通常而言,这种人难以从潜意识层面建立起对他人的信任;

他们往往隐藏自己的真实情绪,与人交往只停留在浅层表面,使得周围人难以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这种状态无疑是一种心理风险。

1939年,心理学家亨德森(Henderson)通过研究指出:

一个人的童年经历会影响其基因的表现形式,从而激活或抑制某些基因,并改变大脑内的化学反应机制。

相关研究显示,某些个体在处理情绪和语言的大脑区域存在异常;

使他们难以像普通人那样,通过与他人的关系来丰富个人经验。



他们的情绪表达更多是以一种外在控制环境的手段存在,而非源自真实的感受。

这些人往往需要依靠强烈的刺激才能确认自身的存在,他们也更习惯于用行动而不是语言来表达情绪,同时也缺乏对他人的基本信赖和依赖。

在青少年到成年的过渡阶段,这类“考拉型”人格的人通常会表现出一种过度的自信感;

并且极不擅长拒绝别人的请求——即使明知对方的要求会让自己感到不舒服,他们也仍然会选择妥协,做出违背自己意愿的决定。

心理学家维雷娜·卡斯特(Verena Kast)在其著作《克服焦虑》中指出,婴幼儿期的亲子关系对心理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我们相信,婴儿在六个月内若能持续得到关爱和关注,将有助于其身心的健康成长。反之,如果孩子因被忽视而哭闹时,照顾者却未能及时安抚,将会严重削弱其信任感。”

此外,研究还发现,如果两三岁的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与其主要照料者分离超过两周,可能会造成不可逆的心理创伤



这些早期的经历常常在成年期体现为不愿表达真实情绪的倾向。

当外界压力来临时,他们更倾向于独自承担痛苦,而非向外寻求帮助,习惯性地在孤立中试图解决问题。

对于“考拉型”性格者而言,长时间压抑内在情绪——无论是愤怒还是焦虑——都会在某一时刻被激发出来,并可能以极端的方式爆发,造成对自己和他人的深重伤害

例如,在2018年8月末,上海曾发生一起震惊社会的杀妻藏尸案件,最终被法院审理判决。

案件中的朱晓东于2016年10月与妻子杨俪萍因争执将其勒死,之后并未报警,而是将尸体藏匿于家中冷柜之中。

这一极端案例显示了这类人格在心理安全层面所潜藏的巨大风险

-The End - 作者-汤米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