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你身边有没有那种打扮得特别干净的人?
如果遇到这种人,我建议你离他远一点。
并不是说这种人有什么问题,主要是咱们一般人,很难驾驭得了这种人,最后只有可能换来相看两厌。
至于为什么,接下往下看你就懂了。
整洁外表背后的教条思维
在一个集体中,如果有一个特别教条的人,也许会提高集体的工作效率,但与“教条者”合作的普通人,却不一定会开心。
咱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个世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归根到底就是两个字——情绪。
只要大家情绪都比较积极,那哪怕遇到再难的事情也能抱团取暖,解决问题。
反之,如果集体的情绪低迷,前进的路上哪怕有一块小石子,也足以让整列火车“脱轨”。
所以,如果你的集体不能带给你正面的情绪,总有一个教条者在刻意地要求你的时候,哪怕集体的工作效率再高、盈利再高,你也很难坚持下去。
而将自己打扮得很整齐的人,一般都是“教条主义”的具象化。
他们喜欢将一切都按部就班地排列起来,不允许任何东西跳出既定的框架之外。
这种性格再延伸下去,就是超强的“控制欲”。
如果你是一个不能接受被人控制的人,那首先就要远离教条者,而分辨其教条属性的,就是看对方是否将自己打扮得“过于整洁”。
还有一点值得一提,就是教条者往往缺乏创造能力。
这是他们一直在长期维持单一的追求,思维很难发散。说白了,就是自己把自己框住了。
当“体面”变成自恋的遮羞布
2025年4月,北京地铁里一名大叔因为嫌弃农民工身上灰尘太多而愤怒。
他疯狂地指责农民工没有“公德心”,话里话外都在向农民工表达:“身上这么多灰尘,都把周围弄脏了,连我都弄脏了。”
而画面中指责农民工的大叔,就是一个看起来特别整洁的人,包括他指责农民工的理由,也都是源于双方在整洁度上的区别。
所以我们说远离太过整洁的人,他们更愿意多花一点时间让自己看起来更干净,说明他们内心深处对自己有着极大的认可度。
过度的自信很有可能会在长期“自我满足”的过程中,变成“自恋”。
而心理学上认为,自恋者有概率会给自己披上“伪善”的外衣,用“优越感”去伤害他人。
就像北京体贴中的“体面大叔”,他表面上是要求农民工要有“公德心”,乍一听好像挺有道理,挺善良。
但他的表达方式却是恶毒的,甚至先对农民工进行了辱骂。这就是自恋者的“伪善”。
我们不能认为整洁的人就一定是自恋的,那就成了刻板印象了。
但从其过度要求自我形象的行为中,是“自恋者”的可能性会更大一点,这时候我们与对方交流,就要找到更让彼此舒适的切入点。
外在光鲜,内在失衡的真相
有句老话是这么说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这话并非有没有道理。
清华大学彭凯平教授曾研究过相关的课题,最终他给出来的结论是:
过度关注外在的人,可能是缺乏一些内在的东,尤其是其价值观的稳定性可能失衡。最后他只能通过“整洁人设”来让自己得到社会的认同。
从小我们就被长辈、老师灌输过一种理念,人的魅力应该是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你的外貌很难决定内心,但你的内心却非常容易展现在外貌上。
说简单点,如果你是一个整洁的人,你是因为内心整洁,所以才想让外表整洁。
但是有一些过度注意整洁的人,他之所以“过度”,是因为他认为自己的“能量”更多地来源于外貌,而非内心。
这就是一个价值观失衡的状态。与这种人交往,你会真正体会到什么叫“日久见人心”。
因为随着接触、交往的时间延长,他们内外状态失衡的问题就一定会暴露,最后你就会反问自己:“他怎么变了!”
其实不是他变了,只是他暴露了自己注定会暴露的问题。
我们都懂得一个道理——任何东西都是一体两面的,任何事情也都是需要张弛有度的。
人一旦在某些方面的专注超过了一定的阈值,那就很容易让周围人感受到不安,最终形成人群对个人的“刻板印象”。
这个东西很难更正,就像《哪吒之魔童闹海》里申公豹所说的:“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
所以各位,有时候外表稍微粗糙一点也没什么,至少能让你过得更洒脱,也更有亲和力。
至于那些特别追求外表干净到近乎完美的人,如果不能远离,就要讲究一点“交流的手法”了,要不大家都会很尴尬。
-The End - 作者-思婷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