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难得君

印度一直是国人嘲笑的对象。

大多数国人最喜欢就是从印度人身上找优越感。

走在印度街头,混杂着咖喱和牛粪味的空气扑面而来。衣衫褴褛的孩童在垃圾堆里翻找食物,高种姓青年开着进口轿车飞驰而过,警察局的铁栅栏后传出撕心裂肺的哭喊声。

这个国家似乎永远在向世界展示它的荒诞与撕裂:种姓制度将人分为三六九等,女性安全指数全球垫底,公共医疗系统在新冠疫情期间彻底崩溃。面对这样的印度,很多人会本能地产生优越感。但这种优越感,正在让我们失去清醒的判断。

印度底层民众的生存意志超出想象。在孟买达拉维贫民窟,百万贫民在污水横流的棚户区里搭建起全球效率最高的废品回收系统。

班加罗尔的软件工程师每天工作16小时,用代码敲开跨国企业的大门。

德里街头的人力车夫能流利使用五国语言招揽游客,加尔各答的贫民窟教师用铁皮搭建教室,培养出考上印度理工学院的"寒门贵子"。

这些在种姓枷锁下挣扎的印度人,正在用近乎残酷的勤奋争夺生存空间。当我们的年轻人讨论"躺平"时,印度青年正在用透支生命的代价换取阶层跃升的可能。



印度精英阶层早已编织起覆盖全球的关系网。在硅谷科技公司,印裔高管占比超过30%;英国政坛已有三位印裔首相;阿联酋的黄金市场被古吉拉特商人牢牢掌控。这些海外印度人保持着惊人的团结,他们在华尔街组建"印度商会",在硅谷成立"印度创业者联盟",在伦敦政坛形成"印裔议员俱乐部"。

相比之下,中国人在海外更多是单打独斗的个体奋斗者。当印度工程师在谷歌会议室用流利英语说服投资人时,中国工程师可能还在为文化差异导致的沟通障碍苦恼。

中印民间情绪的错位值得警惕。中国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对印度的嘲讽段子,从火车挂票到露天厕所,从牛尿治病到摩托阅兵,这些碎片化认知构筑起虚幻的优越感。

而印度民间对中国的态度截然不同,新德里智库的调查显示,82%的印度青年将中国视为必须超越的对手。在班加罗尔的创业孵化器里,随处可见"击败中国制造"的标语;印度理工学院的实验室里,学生们正在研究如何破解中国企业的技术壁垒。当我们沉迷于"印度笑话"时,对方早已把超越中国写进发展规划。

历史给过我们惨痛教训。19世纪的大清王朝将英国视为"蛮夷",结果被鸦片战争惊醒;20世纪的美国企业曾嘲笑日本制造是"廉价货",最终让出了半导体产业的半壁江山。



今天的印度正在复制中国的发展路径:用廉价劳动力承接产业转移,靠工程师红利发展信息技术,借人口规模培育消费市场。这个我们眼中的"混乱国度",已在医药制造、软件开发、影视输出等领域形成独特优势。轻视这样的对手,就像站在山顶嘲笑正在攀登的后来者,却忘了自己脚下也曾是泥泞的斜坡。

放下优越感不是要否定自身成就,而是要看清竞争的本质。印度有难以克服的结构性缺陷,但13亿人求生存、谋发展的原始动力同样不可小觑。这个国家正在上演人类历史上最宏大的逆袭剧本:种姓制度束缚下的人性突围,混乱秩序中野蛮生长的商业智慧,宗教冲突里艰难前行的现代文明。

与其用段子消解焦虑,不如认真研究印度企业的创新模式;与其嘲笑印度英语口音,不如反思我们的国际化人才短板;与其围观印度的社会问题,不如警惕其产业政策的务实高效。地球村的竞争从不相信眼泪,只认可实力。当我们能够心平气和地正视这个对手时,或许才是真正强大的开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